武則天首先在宮中召見來俊臣,問狄仁傑所稱“謀反罪”是否是酷刑逼供得來的,遭到來氏斷然否認,認為他們都處之甚安,朝衣朝冠都披戴在身,根本沒有用刑。
武則天此舉是“打招呼”,是告訴來俊臣不可過分行事:我已知道監獄中的殘酷行徑,以前隻是不明言而已;現在若再如此,我還是要管的。隨後,武則天又派使者通事舍人周琳到獄中巡視,雖然來俊臣的淫威使周琳在獄中望而卻步,但狄仁傑等臣還是被去掉囚衣,披上朝服,等待檢視。
雖然周琳之行沒有取得什麼結果,但它散發出來的政治信息使兩方麵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態度:狄仁傑等人知道武則天已動惻隱之心,知道女皇帝已對監獄刑訊逼供產生了懷疑,就更加起勁四處活動,尋求更多的同情與支持;來俊臣之流則是慌了手腳,看出武則天的不滿。於是也加緊活動,恫嚇朝臣,極力掩蓋真相。
武則天既然已有變通監獄中大臣命運的想法,就需要一個朝臣的奏章和談話作為引子,讓話從他們口中說出,自己做出恍然大悟的樣子,以便不給群臣完全改變從前的決定、朝三暮四、出爾反爾的口實,這於皇帝尊嚴是非常有害的;而且對於突然之間改變朝臣生死命運,也必須給他們恩重如山的感覺,否則反而生怨,起不到效果。
正好這時有一個八九歲的小奴隸的上書給了武則天以契機。這個姓樂的小孩采取“以毒攻毒”的策略,以告密來反告密,因為隻有告密者才能得到武則天親自的接見。小孩在武則天接見時放膽暢言,指出了來俊臣製造的慘無人道的冤案遍地,武則天於是決定親自訊問狄仁傑,於是此案得以真相大白。
後來的故事可以順理成章地推斷出:武則天以聖明的樣子決定,從寬處理七大臣,武則天在朝座之上,堂而皇之地對群臣說:“古人雲以殺止殺,我今以恩止殺,就群公乞(任)知古等,賜以再生,各授以官,佇申來效。”於是,此案得以戲劇性結局,七大臣居然全部保全了性命。
其實,事情的結局看似戲劇性,也有其必然性。因為武則天登基之初寶座不穩,她以極端的小心眼兒的麵目出現,容不得臣下一丁點的差失不說,還故意放縱酷吏構陷打擊大臣,這些人都成了她不共戴天的仇敵。但時過境遷,打擊不是目的,小心眼兒隻是一個表象,她既已牢牢掌握了局麵,這時更需要的是安定,需要有能人給她辦事效力。這時自然需要撕下讓人忌恨的“小心眼兒”的偽裝,換上則天大帝寬宏為懷、明察秋毫的麵具。周興、來俊臣之流看不清這一點,被鏟除是必然的,狄仁傑和那個小奴隸能看清這一點,既保住了性命又避免了進一步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