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二十四史學領導智慧93(1 / 1)

27心知肚明,學會與他人和平相處

中國曆朝曆代,有正人君子得勢,也有無才無德之人當道。既然社會給予這無才無德之人一定的生存空間,大家就應該學會與他和平相處。

唐朝名將郭子儀每次會見客人的時候,常有很多侍女陪伴在他的左右。但是,隻要一聽說盧杞來到,郭子儀就會命令侍女全部下去回避。他的兒子們不明白這是什麼原因,郭子儀回答說:“盧杞的容貌醜陋,婦人見了沒有不笑的。我要是不叫侍女回避,她們肯定不可避免地要笑出聲來。盧杞心胸狹窄,會記恨在心的。將來如果他得誌,我們全家人就都活不成了。”

郭子儀絕不是多慮,因為他知道,小人不可得罪,一定要小心加小心。

楊炎也曾與盧杞在一起共過事,兩人同任宰相。楊炎善於理財,文才也好,而盧杞除了巧言善辯,別無所長,但忌賢妒能,使壞主意害人卻是拿手好戲。兩個人在外表上也有很大不同,楊炎是個美髯公,儀表堂堂;盧杞臉上有大片藍色痣斑,相貌奇醜,形容猥瑣。同在政事堂辦公,一同吃飯,楊炎不願與他同桌而食,經常找個借口在別處單獨吃飯。有人趁機對盧杞挑撥說:“楊大人看不起你,不願跟你在一起吃飯。”盧杞自然懷恨在心,便先找楊炎下屬官員過錯,並上奏皇帝。楊炎因而憤憤不平,說道:“我的手下人有什麼過錯,自有我來處理,如果我不處理,可以一起商量,他為什麼瞞過我暗中向皇帝打小報告!”兩個人的隔閡越來越深,常常是你提出一條什麼建議,我偏偏反對;你要推薦一些人,我就推薦另一些人,總是對著幹。

當時有一個藩鎮割據勢力梁崇義發動叛亂,德宗皇帝命令另一名藩鎮李希烈去討伐,楊炎不同意,說:“李希烈這個人,殺害了對他十分信任的養父而奪其職位,為人凶狠無情,沒有功勞卻傲視朝廷,不守法度,若是在平定梁崇義時立了功,以後更不可控製了。”

德宗已經下定了決心,對楊炎說:“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楊炎卻不把德宗的決定放在眼裏,一再表示反對,這使對他早就不滿的皇帝更加生氣。

不巧趕上天下大雨,李希烈一直沒有出兵,盧杞看到這是扳倒楊炎的好時機,便對德宗皇帝說:“李希烈之所以拖延不肯出兵,正是因為聽說楊炎反對他的緣故,陛下何必為了保全楊炎的麵子而影響平定叛軍的大事呢?不如暫時免去楊炎宰相的職位,讓李希烈放心,等到叛軍平定以後,再重新起用,也沒有什麼大關係!”

這番話看上去完全是為朝廷考慮,也沒有一句傷害楊炎的話,盧杞排擠人的手段就是這麼高明。德宗皇帝果然信以為真,於是免去了楊炎宰相的職務。

從此盧杞獨掌大權,楊炎可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了,他自然不會讓楊炎東山再起的,便找茬整治楊炎。楊炎在長安曲江池邊為祖先建了座祠廟,盧杞便誣奏說:“那塊地方有帝王之氣,早在玄宗時代,宰相蕭嵩在那裏建立過家廟,玄宗皇帝不同意,令他遷走;現在楊炎又在那裏建家廟,必定是懷有篡位的野心!”

早就想除掉楊炎的德宗皇帝便以盧杞這番話為借口,先將楊炎貶至崖州,隨即將他殺死。

楊炎有些剛愎自用,把對盧杞的蔑視表現在明處,最終被盧杞所害。

郭子儀、楊炎的兩種做法,導致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一個永保富貴,一個家破人亡。以郭子儀功勞之大,地位之尊恐怕比楊炎更有資格跟人叫板,但是他沒有。當然,我們以旁觀者、後來者的角度看問題自然更清晰,而一旦身處其中就找不著方向。但如能做到像郭子儀那樣,與自己不喜歡的人和平共處,不老是拿君子之心度之,不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