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知識分子的當代含義
1.對劃定知識分子原則的腦體分工須作曆史性考察。古代腦體分工並非單純的勞動自然分工。腦體活動的對象及目的有著深刻的區別,這一區別被近現代知識觀念所湮沒。
2.近現代形成了以科技專業為典範的知識及知識分子觀念,這一觀念下的知識分子僅僅是技術工具。
3.人文學科現代複興思潮表明,關於技術工具主體的人文知識,在對象、方法與功能上有別於科技知識。人文知識特性在於價值理性。近現代社會危機表明,科技知識隻是工具理性,它不能保證社會價值目的真正合理。
4.現代科技社會的係統化使傳統腦體分工下的個體差別日趨縮小。操作涵蓋思考。唯有價值目的不被同化於操作係統。當代知識分子隻有在人文價值意義下才保留著知識分子的獨特含義。
5.20世紀專政型意識形態對人文價值理性與人文知識分子的壟斷同化,使獨立的知識分子隻在工具理性含義下被認可。
6.後現代主義以否定性消解取代肯定性理想,人文知識分子被視為精神觀念專製者而受到批判。
7.作為當代知識分子觀念的原型“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別爾嘉耶夫關於俄國知識分子的論述第一次揭示了為近現代科技知識分子觀念所掩蓋的知識分子獨特含義,它是人文性的。
8.當代中國從專政型意識形態向商品經濟的轉變,使開始獨立人文價值思考的人文知識分子卻又為工具理性與功利價值的社會主流所冷落排斥。當代中國人文知識分子自我定位的痛苦。知識分子原理學研究成為攸關當代中國知識分子自我意識與安身立命的重要問題。
9.人文學科與人文知識分子的形上含義。人性教化不是科技分工層麵的形下專業知識。人文知識分子不基於社會學意義下職業的外在固定類聚,而是基於人文價值的精神態度群體:物理學家的愛因斯坦比乾嘉學者更屬於人文知識分子。
世界與意義
1.勞動是建構世界的功能性本體。勞動本體論不是人類中心本體論,自然本體先於勞動本體,勞動本體價值不同於人類物種需要價值:從馬克思到盧卡奇、海德格爾。
2.勞動二重性:既是人基於自然生命需要的謀生手段,又是人超越自然需要以實現人性的目的。勞動的自由性與神聖性。
3.作為勞動骨骼的技術:危險與希望同在。技術理性在建構文明世界的同時卻使世界失去目的。技術列維坦的藝術化以目的觀念的轉變為前提。選擇的根據屬於精神含義世界。
4.符號意義是人與世界關聯的絕對中介,它擁有指稱與表達兩大內容。係統化含義構成意義世界。廣義的知識分子是擁有含義世界的含義工作者。
5.基於勞動二重性的含義相應地區分為涵義(meaning)與意義(Significance)兩類。以西方分析哲學為代表的當代哲學以涵義(meaning)抹殺意義(Significance)。
6.涵義(meaning)是基於謀生性勞動的有限確定的邏輯謂(賓)詞。涵義價值可作算計,但缺少內在目的與終極價值。荒誕:有涵義而無意義。
7.意義(Significance)是超越涵義的普遍性概念,它既為涵義提供係統擴展的框架,又為涵義提供終極目的。意義超出了邏輯謂(賓)詞,呈現為審美意境。
意義與闡釋
1.符號命名是動物受動性勞累提升為人性勞動的必要條件。命名創造意義,意義沉積為操作性涵義。
2.操作性涵義抑製意義命名。沉思與反思是對涵義的超越,它以脫離技術操作為前提。亞裏士多德的“分離”原則表明腦體分工具有形上意義:腦力沉思者為人類承擔意義命名,以從非技術層麵提升與建構勞動。海德格爾論“冷靜”與“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