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與對涵義的說明有別,意義需要理解。理解—闡釋—美學—人文科學—意義相互包孕的關係。闡釋意向對操作涵義目的定位,因此意義必須經由闡釋(包括原創性命名)才能生成。闡釋的審美特性:擴展係統、消解概念、回溯本源、轉換意念、保護隱喻與尊重神話及經典。對神話與經典祛魅的危險。
4.文化是意義結晶,一如文明之於涵義。文化係統構成意義世界。意義世界凝聚為意境。意義世界的多種形態:藝術本體論、社會理想、宗教天國、意識形態。意義世界須曆代闡釋積累與守護。
5.個體意義闡釋者的主客觀限定。人文學術傳統與天才。人類對專業性闡釋意義階層的社會分工需要。
闡釋並守護世界意義的人:人文知識分子的起源與演化
1.人類第一個專業是巫術。巫是超越性神界與人類現實界的中介溝通者。“神使”(Hermes)是闡釋學(Hermeneutics)的辭源本義。人類為何要以最初的剩餘產品供養職業想象家?巫術具有明確而強烈的實用功能意向。巫對神性意義的闡釋為突破現實困境提供想象性目的與自我意識信心。神使兼人類利益最高代言者,雙重重負誕生出“使命”。使命高於使者:“自我犧牲”的本源含義。卜辭是最古老的文字知識,巫術成為人類知識母體,巫成為人類知識分子的始祖原型。
2.巫術文化時代的結束,以巫退出直接生產領域為標誌。“軸心期”(Axial Period)由此開端。巫據守人文意義文化而散布演化為教士、藝術家、哲學家。科技知識分子的淵源。巫術文化解體後流浪無業的最早人文導師為何氣度不凡?孔子、沙門、佛陀、蘇格拉底、基督。管理與講學的淵源。巫術從秘密儀式與種姓傳遞向社會教育與學術的轉化。“教育”與“引導”。
意義與權力
1.巫王天然趨向合一。精神權威內在構成政治權威。私有製背景的決定性推動。巫之超越性與無限性包含著向統治轉化的契機。
2.“社會”(Society)是“國家”的基礎與權威合法性的根據。“社會”觀念(idea)具有形上理想性,它是人文知識分子闡釋的文化意義世界。中國傳統社會(Society)觀即原始儒學所闡釋的大同公有“天下”。“天下”成為中國傳統人文主義的價值源頭。“天下”迄今存活,其道義資源與遊民社會之混合。
3.人文意義徑由“正義”轉入革命。“革命”是人文意義幹預、改造涵義世界的強力。意義須憑藉涵義同質力量才能作用於涵義,意義使涵義意義化的同時也使自身涵義化。人文知識分子投身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而轉化為革命家,革命家成為20世紀人文知識分子的典範。法國大革命所尖銳凸出的人文意義與革命的矛盾。革命中人文知識分子的激進導致道德專製,同時又以其純潔原則態度而遭現實革命排斥。人文意義世界獨立於權力的教化本體位置。孔子與蘇格拉底為何不從政?人文教化與公務員製度。福柯支持權力與人文知識分子聯姻。
意義與意識形態
1.意識形態以理性邏輯論證超越性理念,故是人文意義與形下涵義的混合體。意識形態以普遍性話語將特定階層利益邏輯化,評價混淆為客觀真理。經院哲學之於中世紀統治,黑格爾總體理性主義與同一性哲學之於現代專製主義。意識形態的弊害在於意義理念與權力的結合。人文知識分子成為意識形態專家。從九品中正到現代評獎。人文意義的獨立尊嚴:薩特為何拒絕諾貝爾獎?
2.政教合一的兩種形式:權力役使教化與教化擴張為權力。
3.政教合一可導致極端專製主義。人文意義闡釋被權力壟斷,人文知識分子被根本取締。權力從外在統治擴張為內在人格控製。法西斯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