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政教合一的意識形態語言特征。傳統“真理”觀念的侵犯進攻風格:統治、同一、征服。“真理”的鬥爭性派生出“正義”。人文意義的真理對個性闡釋的期待。意義闡釋:自由遊戲與謙遜信仰。意義是存在(海德格爾:Sein)的意義而不隸屬於闡釋者。真理不是占有物。人文語言的和平友愛與非暴力精神攸關人類幸福。

5.作為現代文明標誌之一的政教分離。政教分離使世俗權力與人文知識分子各歸其位。近代政教分離之後人文意義及其知識分子一直在尋找獨立的生存基地。信仰需要超越性意義境界的實在感,虛無主義卻囿於涵義的實在經驗。

6.“理性”、“公正”等人文意義理念轉化為近現代市場經濟製度的涵義性結構。諾恩的經濟製度變遷論:意識形態成為彌補產權缺陷的社會整合力量。

7.人文意義以文化理想形態對市場經濟、科技知性與文明時潮提供價值批判尺度。共產主義文化理想主義在世紀之交的特殊重要性:歪曲、失落與重建。“社會主義”的本來含義。

出世與入世

1.近現代世俗化社會結束了巫與導師的特權,使之轉化為嚴格意義的人文知識分子。在現世中謀生與意義闡釋構成為現代人文知識分子的個體人格內在矛盾。

2.在現代世俗化主潮中,集勞動二重性矛盾於一體的人文知識分子人格的悲劇性命運。

3.人文價值是使用價值的本體,它無價可估,無法進入市場交換。商品社會中人文知識分子職業定位及生存的困境。人文知識分子經濟來源的若幹類型。

4.人文知識分子的四重交往關係。政教分離前後不同曆史條件下人文知識分子與民眾的不同關係。神聖化的集合名詞“人民”。痞子文化與專製相互補充。批判痞子文化是中國現代化一項嚴重的工作。麵對意識形態與世俗主義兩條戰線作戰的當代中國人文知識分子。“媚俗”。

5.作為人文闡釋保障條件的隱逸:與社會主流的間距化。出世的隱逸構成積極入世的功能環節。隱逸類型:山林與朝市。城市隱逸的世俗化危險。當代中國世俗文化的兩麵性。中國隱逸的世俗化與印度、西方隱逸的孤寂境界。隱逸是“我”與神的對話。

結語

當代中國人文精神與人文知識分子式微消沉背後新人文主義的曆史契機。當代中國對人文主義的三種基本客觀需要。既非主觀修養亦非籲求社會,中國人文知識分子隻有在闡釋並守護中國現代化意義的過程中才能生成自身。

附論

百姓日用是否即道?——關於中國世俗主義傳統的檢討

世俗主義將本體內化與同一化於世俗生活。儒道釋共同的世俗化傾向。明末以來泛濫的世俗主義及其當代遺產。中國人文知識分子重建當代意義結構的曆史使命。

關懷公共精神的“積極自由”行動者——魯迅與現代知識分子角色

魯迅所象征的中國知識分子公共精神正受到中國當代消極自由主義者的批判。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的辯證關係。公共精神及積極自由對於中國現代轉型的特殊意義。

現代真理與公共精神危機

以自由主義為主流意識形態的現代真理觀實質取消了真理。由於現代真理與本體性自由內在一體,因而現代自由在喪失絕對真理後盾的同時也失去了善的至高原則。消極自由主義以個人私利為現代民主製度根基,倡導消極自由優先而將自由與真理囿限於私人領域。與之對應,則將公共領域付諸形式原則與運作型製度。這種片麵的現代社會觀與真理觀不僅從根本上導致知識分子萎縮,而且造成了現代民主製度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