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婚比例高的一個原因是,泰族人和華人這兩個民族的宗教觀和民族觀相通(關於佛教、儒教和道教的討論以及它們如何相通,見第24章“中國人的家庭祭堂”)。不過這個理由不應從表麵價值來理解,因為歧視和敵視還是存在的,隻是表麵上看程度遠不如其他國家那麼深罷了。

總之,國王的行動十分符合泰國人權威排列的核心價值觀。但是正如他對政府事務和相關問題的放手政策所表明的那樣,他尊重規則的鬆弛性。

自由與平等

泰國的名稱有“自由之地”的意思,這個名稱名副其實,因為泰國是東南亞唯一一個從未被征服過的國家,就是在全世界這樣的國家也不多見。18世紀,泰國的軍隊在同緬甸的戰爭中危在旦夕,但是泰軍統帥塔克辛將剩下的500名士兵重新組織起來,領導了一場出色的反攻。盡管他當上了國王並在曼穀建立了首都,但是他成了瘋子,結果被人取而代之,現在的國王就是當時取代他的人的後代。

泰國與好幾個國家交界,因此泰國人曆來關心自己的軍事力量,泰國的士兵訓練有素。許多軍人都在美國和澳大利亞受過訓。過去,軍人總是過問政府事務,甚至將經選舉產生的政府推翻。不過近年來這樣的事情沒有再發生,現在所有的人,包括軍人,都聽國王的話。如果軍人力量太弱,泰國就會發生困難,文官和軍官之間的平衡一向是個問題。

國王的身體總是那麼健康,他天天同一位負責保護他的將軍散步。他之所以能夠同軍人保持密切的關係,部分原因就在於此。事實上,他唯一的兒子在軍隊服役多年,隻是泰國人並不喜歡他的兒子,原因大概在於他的兒子選擇的是一種無憂無慮的生活方式,而沒有選擇父親為他示範的理想的生活方式。

泰國人的行為舉止很矛盾,常常令西方人困惑。一方麵,他們遵守權威排列的規則,另一方麵又為他們的自由傳統而驕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連日本都沒有入侵泰國。日本同泰國簽定了一項外交協議,主要原因就是日本擔心同傳奇的泰國軍人開戰難以速戰速決,代價太高。

由於從未遭受過外來統治,泰國人認為自己同西方人是平等的,並且期望得到平等的待遇。因此自由和平等是泰國文化的關鍵成分。事實上,在上級與下級的關係中,義務是相互的,泰國的下級期望得到尊重。作為佛教徒,泰國人相信因果報應,也就是說人的行為會帶來後果。泰國人還認為現世的行為決定來世的形式,生命是循環的。你對他人,不論是上級還是下級,行為一定要得體,不得體就會遭報應。

泰國人的戰鬥,特別是泰式拳擊,是表現自由、平等、軍事技能、甚至男女關係的獨特形式。泰式拳擊的根源可以追溯到800年前中國移民的經曆,當時他們被迫與前來劫掠的部落打仗,他們之間的戰鬥不拘形式,頭、牙、拳、膝、踝、肘一齊上。這樣的格鬥至今仍是軍事訓練的一部分內容。

在曼穀的體育館裏舉辦的現代泰式拳擊值得一看。運動員戴著輕拳擊手套,比賽中允許用腳踢。通常每個晚上有十場比賽,每場比賽五個回合,每個回合持續三分鍾。體育館不大,僅能容納1000名看客,幾乎所有看客都是男性。還有許多泰國人站在體育館外通過收音機聽比賽,有時是通過電視看比賽。比賽之前,運動員要逐一介紹自己接受訓練的學校或所學的拳擊理論。每個回合自始至終都有亞洲樂隊奏樂。頭兩個回合音樂的節奏較慢,到了第三個回合,樂隊增大了聲音,加快了速度,這就令觀眾情緒激奮,許多拳擊迷興奮得站立起來,通過手勢下賭注。在某些方麵,這種表現與巴厘島鬥雞的氣氛十分相似(見格爾茨,1973年)。

50%以上的比賽都打不滿五個回合,因為比賽非常殘酷,打倒在地是常有的事。盡管有的人對泰式拳擊感到厭惡,但是泰國人在這方麵表現得十分出色,奪得了不少奧運冠軍。泰式拳擊是一種突出的軍事技能表現形式,象征著泰國人維護自由和平等的意誌。泰式拳擊比賽中男女要隔離,有時像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那麼嚴格。

泰式微笑

任何到泰國訪問的人,哪怕隻有短短幾天,都會強烈感受到泰國人的友善,泰國人的微笑如神話一般。這種友善態度部分來自於泰國人的佛教信仰。佛教有兩大宗派,一派是小乘佛教,比另一派更強調內省和禪定(見史密斯,1991年)。泰國就是小乘佛教的代表。

我們在其他地方介紹了佛教(見第4章)。泰國佛教主張內省,強調中庸的概念,也就是說要控製情感,甚至控製身體運動。泰國人相信,憤怒和激動會導致更強烈的憤怒和激動,從而限製自由,因為人在憤怒和激動的情緒之下會做出本來可以避免的舉動來。正是由於這樣的信念,泰國人往往成為老練的外交家和談判家。同樣,國王在公開露麵的時候總是保持矜持的態度,不像世界其他地方的許多元首那樣慷慨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