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這個國家的怪事”,一位接近王室的沙特富商說。“政府向現代化推進。文化則向後退。”
——蘭開斯特,1996年。第A26頁
像許多其他國家一樣,沙特阿拉伯也麵臨著傳統的信念、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與現代的信念、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之間的矛盾。沙特王室是穆斯林聖地麥加和麥地那的正式守護者,但是它支持現代化,至少部分原因在於沙特的經濟過於依賴石油,而石油的供應是有限的。例如王室鼓勵旅遊業,甚至允許建造人工滑雪場。沙特王室在1989年建成了一座現代化音樂廳,可是由於保守的反對派堅持要求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的標準,交響樂和歌劇都無法表演。宗教警察照例懲罰穿著無所顧忌的婦女,懲罰在每天五次的祈禱時間內不關門的店主。同樣,政府在1997年用傳統的砍頭方法處死了90人,比1996年的71人有所上升。
現代化與保守思想的這種矛盾有可能在所有海灣阿拉伯國家中加劇。這些國家的人口中一半以上是20歲以下的年輕人。沙特阿拉伯人口1850萬,其中42%在15歲以下。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這一矛盾在沙特阿拉伯表現得尤其尖銳。在1990年的海灣戰爭中,沙特和其他阿拉伯國家與西方國家結盟反對伊拉克,24名美國人在沙特遭到殺害。近年來,伊斯蘭教守舊派閉住了批評的嘴巴,似乎承認了現代化的需要,至少接受了現代化的某些方麵。然而正如關於人口增長的數字所表明的那樣,回歸傳統和拒絕現代化還是很容易想像的。鑒於傳統和現代化之間的這種矛盾,我們把貝督因首飾當作適用於沙特阿拉伯的文化象征。
沙特阿拉伯在1932年成為一個國家,當時阿卜杜勒‘阿齊茲把分散的部族聯合成一個國家,並自命為國王。十年以後發現了石油,但是這個國家直到70年代還相當孤立。後來世界對石油的渴求突然大增,於是沙特被拽進了20世紀。現在沙特仍在掙紮著將根深蒂固的傳統價值觀與激蕩人心的現實融合起來。研究貝督因首飾的古老藝術形式,可以讓我們了解沙特文化的價值觀和信念。當今的沙特人源自阿拉伯沙漠的貝督因部族。
沙特阿拉伯土地廣袤,占炎熱、幹燥的阿拉伯半島的四分之三,大約相當於美國的24%。沙特西瀕紅海,北鄰約旦、伊拉克和科威特,東接阿拉伯(波斯)灣、卡塔爾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南連阿曼和也門。在臨近紅海的沙特阿拉伯西部有連綿不斷的小山脈,往東地勢逐漸下傾,直至阿拉伯灣,中間是三塊大沙漠。最大的一塊是魯卜哈利,意思是“不毛之地”,其連綿不斷的沙地是地球上最大的一片。雖然滿目荒涼之中也可見到些許綠洲,但是這個國家沒有任何天然河流或湖泊。唯一讓沙特阿拉伯感到安慰的,就是這片荒漠的土地下麵蘊藏著世界上最豐富的石油。
幾百萬年前,這個地區覆蓋著淺海,海裏充滿著貝類、腕足類和浮遊生物。這些生物死亡以後就沉到海底。後來,海水退去,海底在高溫下被壓縮在沉積岩層下。生物變成了石油和天然氣。
再往後,阿拉伯半島成了大草原,直到大約1.8萬年前,一直是雨水充沛,植物茂密,野生動物興旺。然而冰川期的結束導致了長期的幹旱。河水蒸發以後,留下幹涸的河床。肥沃的土地變成了荒漠。現在的年均降雨為0~4英寸。一旦真下大雨,幹涸的河床就會灌滿水,但是很快就會被大地吸收,或者蒸發掉。一年當中大部分時間,氣溫都在華氏90~120度。但是強風和相對的低溫又讓冬天相當寒冷。呼嘯的大風還會引起沙塵暴,沙塵暴在阿拉伯沙漠是家常便飯。在這樣的環境生存需要技能、勇氣和毅力。
千百年來,沙特阿拉伯的貝督因人一直以沙漠為家。他們的生活方式高度適應極其惡劣的環境。他們也以此為榮。他們有一種優越感,覺得城鎮的居民遠不如他們強。他們為自己勇敢地麵對沙漠並戰而勝之而自豪。毫無疑問,他們的生活是更單純、更值得尊敬的生活。
貝督因(Bedouin)這個詞的意思是“沙漠居民”。貝督因人以大家庭為單位,不斷為尋找新的牧場和水源而遷移。適合於在沙漠中生存的動物有山羊、綿羊,特別是駱駝。山羊提供羊奶和做帳篷的羊毛,綿羊供給羊肉和做毛毯的羊毛,駱駝的用途就更廣泛了:除了可以用於運輸之外,駝奶可喝,駝肉可吃,駝毛可做帳篷,駝糞可燒,駝尿可作頭油,這一切就彌補了駱駝的不足——壞脾氣。此外,駱駝可以好多天不吃不喝。飼養駱駝並向城鎮居民出售一向是沙漠居民的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