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英國人看來根本就不相信美國人是講英語的,他們認為美國的英語隻是英國英語的一種呆板移用。有些歐洲人可能會同意這一點,因為他們學習的是英國英語,而且他們往往發現美國人講話更難聽懂。且不論語法與發音的不同,就連美國人與英國人之間也會彼此搞不清對方的意思,因為他們經常用不同的詞語指稱同一個事物。例如,人們在英國不使用“apartment”(公寓套房)一詞,而是使用“fiat”,不用“drugstore”(藥房)一詞,而用“chemist”,不用“elevator”(電梯)一詞,而用“lift”,不用“attorney”(代理人)而用“solicitor”,不用“call”或是“phone” (打電話)而用“ringup”,等等。
英國居民中的某幾部分人發展出了一些完全不同的說話方式,這些說話方式對於英國人自己說來(或者對於講英語的人說來)也是不易理解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勞動階級”的倫敦方言。這些人創造了一種以倫敦方言為基礎的俚語,這種俚語已經部分地進入了通用語言。如果一個人在談論“trouble andstrife” (麻煩與爭吵),那他就是在談論“his wife”(他的妻子)。當一個人說“I didn’t say a dicky bird”,他實際上是在說“I didn’t say a word”(我一句話都沒說)。當倫敦方言的表達方式更深一層時,就更加難以理解。例如“loaf of bread”(一隻麵包)是指“頭腦”,而且人們一般不使用該詞的完整的表達方式,而隻是使用該詞的前一半,即“loaf”。因此當某人對你們說“use your loaf”時,他是在讓你們使用自己的頭腦。
英國人一般不大願意離開自己家過遠,而且通常會千方百計地尋找一套與自己孩提時期住過的房屋相類似的房子去住。他們不喜歡變化也不去追求變化,而寧願流連於自己熟悉而舒適的環境之中。從城市的某個地區搬遷到另一個地區,並不是一件輕易采取的行動,如要搬遷,必須要有真正良好的理由。沒有工作往往並不被認為是離開自己的家、離開自己的根的充分理由。英國人傾向於把娛樂與工作完全分離開來,就像在典型的英國房屋中夜間區與日間區位於兩個不同的樓層一樣。英國人很難接受以下一點,即讓自己的生活受製於工作或是職業生涯。
最近25年,英國的教育政策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但是舊體製及其影響依然可見。過去,英國學生到11歲時必須參加一次考試,並根據考試結果分為兩類,其中第一類將上普通中學,這類學校是為了幫助學生考取大學的。而第二類學生將上“實踐”類的學校。如果在16歲和18歲的時候這兩類學生能夠成功地通過最重要的考試,那他們就都能進入大學。但實際上幾乎所有第二類的學生根本就不打算參加大學入學考試。因此,在家長和孩子的心目中,11歲時的那場考試具有一種相當重要的意義,而且它也往往決定著居住地點的選擇。考試得分高、名聲在外的學校因此而大受歡迎,而且這些學校附近的居民區也往往會跟著繁榮起來。當然,這種情形現在已不複存在,因為11歲的考試已經廢除。目前,許多孩子都在上美國式的“綜合性”的高中或初中,這種學校向所有學生開放,而不論其表現出的學習能力如何。但是,學生上的是哪一類中學仍然十分重要。在美國,當人們要確認某個人的社會地位時,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要看他是否畢業於名牌大學,而很少考慮他曾經就讀於哪一所中學。可是在英國,人們對於在哪所大學和哪所中學就讀卻給予幾乎同樣的重視。為有錢人的孩子和能夠贏得獎學金的孩子開辦的“公學”(也就是美國人所說的私立學校)過去就曾存在,現在也依然存在。這些學校往往是由商業組織創辦的,如倫敦的“泰勒學校”(男校)以及由“男士服飾用品公司”創辦的男女生混合學校等。另外,如哈羅(Harrow)中學和伊頓(Eton)中學等其他學校也十分著名,並且為著名的劍橋和牛津大學提供著遠多於其新生份額的生源。一個人所就讀的學校的聲望會伴隨他的一生,所上學校的名氣越大,為他敞開的大門就越多。最有名望的學校往往都有自己特有的領帶或圍巾。佩帶這種領帶或圍巾被認為是一種榮譽,但是,如果佩帶一種你無權佩帶的領帶或圍巾則是一個有失檢點的嚴重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