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中國人的家庭祭堂(3)(3 / 3)

海外華人在他們定居的某些國家,如泰國、美國等,已經有效地融入到當地社會之中,而且有越來越多的人甚至同當地的非中國人結了婚。但是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另一些國家,中國人卻飽嚐了歧視和怨恨,而且大都未能真正與當地其他文化群體融為一體。例如在馬來西亞,任何與政府簽有合同的公司,都不能由中國人出任總經理。為了繞過這一限製,中國人不得不讓一位土生土長的馬來人出任這一職位,而自己則在後麵掌控主要權力。

這種歧視實際上是帶有宗教性質的,例如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穆斯林就反對移居來的儒教信徒。不管出於何種原因,這種歧視畢竟使這些國家分裂為華人群體和非華人群體,並使這兩大群體之間很難形成和諧的關係。

台灣是一個有著2100萬人口的島嶼,它是華人取得成功的一個令人感興趣的範例。二戰後,蔣介石及其追隨者被共產黨趕出中國大陸,並宣布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這是作者的誤解——編者注)。台灣的統治者意識到,其居民的“儒教動力”是其最重要的資源,因此它製定了一係列鼓勵企業家精神的有關法律,推動了企業的發展。台灣的企業一般都是家族式的小企業,它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台灣成為今日世界上最富有的地方之一。

香港擁有610萬人口,其中95%是華人,盡管占地麵積隻有區區412平方公裏,每年卻有1.2億人飛往這裏,其中主要是為了購物或做買賣。這裏的生意是如此之成功,以至於一些經理不得不被迫在高樓中建起“立體工廠”,工廠在高樓裏一個摞一個。

在人口330萬的新加坡,有三大主要族群,即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他們分別占人口總數的77%、15%和6%。同香港一樣,新加坡也主要靠著華人的不懈努力而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而不久之前這個國家還是極度貧困的。這三個國家和地區取得的成功是如此之巨大,以至於人們把它們同韓國和泰國並稱為亞洲五小虎。

泰國的人口是5800萬,主要由當地的泰人(占人口的75%)和華人(14%)組成。這兩個族群之間相當和諧,相互間的通婚也十分普遍。在泰國,華人發揮著他們作為企業家尤其是小企業家的傳統作用,而泰人則控製著政府、軍隊和銀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泰人至今仍在討論著泰國“台灣化”的是非曲直,因為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寧願保持他們在此方麵的傳統方式,即一邊做生意,一邊享受生活,然而,這同現代的生活態度往往是互不相容的。

移居海外的中國人在他們定居的大多數國家都是有影響力的。與身居國外、不想融入當地社會、並打算最終回到日本的日本人不同,海外華人都努力融人他們定居的國家,盡管他們通過四散在世界各地的家庭關係網以及在全球各地東奔西走、尋找商機的所謂“宇宙人”活動而保持著相互間的聯係。

總之,海外華人同傳統的中國人十分相似,因為二者都把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都生活在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體係之中。這些編織起一個巨大的、能夠通達世界各地的非正式網絡的海外華人,也十分重視圓滿、和諧與變通。中國人盡管可能已經放棄了在家庭祭堂前紀念祖先的習俗,但他們中的許多人至今依然認同圓滿、和諧、變通這三者的重要意義。在這個意義上,家庭祭堂不僅是中國人的一個恰當象征,而且也十分清楚地揭示了這個族群最為看重的價值,不論他們定居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