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中國人的家庭祭堂(3)(2 / 3)

中國家庭祭堂的第三個特點是變通性,亦即在堅持傳統的同時不斷變化的能力。這種變通性反映了中國人以人際關係為取向的生活態度,因為他們在履行自己對諸家庭成員、包括對已故者所承擔的義務的同時,也可以是個人主義者。正因如此,中國人雖然是傾向於保守的,但他們又經常表現出革新精神與創業精神。中國人完成的科學發明與創造,在數量上是驚人的。李約瑟正計劃把中國人的所有發明與創造經研究彙編成書,他估計該著作完成之時將達25卷。在所有這些發明與創造當中,包括第一座吊橋、釣魚杆上的繞線輪、船舵、滑翔機、降落傘、煙花、漆、紙、壁紙、紙製盔甲、獨輪手推車以及蒸汽發動機的第一個設計方案等等。同樣,正如科特金和其他許多人所證明的那樣,中國人在創建企業方麵特別成功,而且其成功的程度和企業家精神是大多數其他族群難以望其項背的。對保守與創新所給予的同等重視鮮明反映出中國人的變通思想。

在中國的傳統宗教中,有著諸多男女神祗,這些神祗主要來源於中國神話傳說當中和曆史當中的英雄人物,這些人物由於皇帝的昭令或是由於民眾的選擇而得到神的地位。某些地方的人們對某個特殊的曆史人物予以崇拜,這個人物可能據認為是保護和領導了這個地方,也可能是在這個地方創造了什麼奇跡。那些最有聲望的神祗的神力,是由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在千百年的曆史中已經證明了的。但是信徒們認為,一位神的神力通常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減少並最終徹底消失的。因此,中國人一般隻是向那些至少對他們的請求作過回應、顯過幾次靈的神祗進行祈禱。一旦某個神的神力出現下降,信徒們就會轉向新的神。因此,一旦出現變化,中國人便會隨之而變通,不過,他們在祭堂內表達出的虔誠信念卻是持續不變的。

中國的曆史也可以按照祭堂的三大特點來加以解釋。漢族是中國最大的文化群體,占全國整個人口的90%以上。但是考慮到中國擁有十幾億居民,因此,在中國境內還有從幾百萬人到幾千人規模不等的60多個文化群體,也就不足為奇了。尤其是,在這些文化群體當中,絕大部分群體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與其他群體保持著和諧的關係。中國的整個曆史幾乎完全可以按照統治的朝代來劃分。某些家庭或統治者一直占據皇位,直至被他人取而代之。從公元前1953年第一個王朝開始,到公元1911年最後一個皇帝退位,中國的曆史被視為王朝興替的無止境的循環。每一個皇帝都被認為是從上天那裏接受了委托,以便公正明智地對國家進行治理。一旦某個皇帝變得慵懶腐敗,就會爆發起義,一個新的皇帝就會取而代之。新皇帝登基後通常會根據圓滿、和諧、變通的文化價值推行改革。中國之所以在漫長的曆史時期內一直是世界上最發達的文明國家,可能也要歸因於它對圓滿、和諧、變通這三大特點的重視。廣義而言,朝代的循環更替以及由此而來的定期革新,有助於說明為什麼中國人在數千年的時間內成功地保持了一種連貫的、持續的政府模式(梅傑,1989年)。王朝的循環體現了家庭祭堂的所有特點,這就是:圓滿,或者說是家庭和以家庭為基礎的民族的連續性及結構上的完整性;和諧,在數千年的時間內,它僅僅被周期性的革命所幹擾;變通,或者說是既忠於傳統又接受變化。

海外華人

目前,世界上有5500多萬海外華人,與其他文化群體相比,許多海外華人在世界各地都取得了商業上的非凡成功。最初,這些中國移民並非來自於中國的主流社會,當時中國的主流社會往往是思想保守的、對外國人持懷疑態度的,他們大都認為,外國人的文化比之中國文化要低一等。實際上,當時的中國移民大多來自中國南方的偏遠地區,在那裏,朝廷的控製相對較弱,人們對皇帝的意誌不是不折不扣地予以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