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世界1(1 / 3)

第一章 一視同仁,要尊重每一個孩子

學生有優差之別,但是對於老師來說,其責任所在並不是一個孩子,一部分孩子,而是所有的孩子。在差生來說,他們的心理本就有些自卑傾向,如果老師再不能將他們與優生一起對待,那勢必讓他們與老師及其它同學間產生極大的隔膜,這絕對是有悖於我們的教育宗旨的。此外,老師對學生不能有偏心,對於學生之間的糾紛要公平公正的對待,為人師者,一定要謹記:尊重每一個孩子。

1.對待孩子要一視同仁

孩子的心理都有卓顯自己的個性,比起大人來,他們更不希望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此,老師在教育學生一定要注意一視同仁。

在美國某學校,有這樣兩位女孩:一個叫麥克穆林,一個叫伊麗莎白。在一次考試中,麥克穆林抄襲了伊麗莎白遞過來的答案,被老師發現了。她們承認錯誤後,老師拿起一個鬆木板子,要對她們進行懲罰。老師叫她們各自趴在中間隔著一張大辦公桌的兩把椅子的椅背上,不許互相看。“啪”的一聲,懲罰開始了。麥克穆林覺得是伊麗莎白在替自己挨揍,她流著眼淚哀求老師不要打伊麗莎白而應該打自己。但緊接著又是“啪”的一聲,似乎每板子都打在伊麗莎白背上,麥克穆林再三哀求也無濟於事。但在伊麗莎白聽來,板子卻是一下一下打在麥克穆林身上。過了一會兒,她們幾乎同時抬起頭來,看到老師在加了墊子的木椅上重重地“拍”了一下,這才恍然大悟。

另一件事與此類同:北京景山學校有一位小學老師,上課後過了20分鍾,孩子們累了,老師叫孩子們趴在桌子上休息一會兒,誰趴得最好,老師就摸一下誰的腦瓜兒。每個孩子都覺得老師隻摸一下自己的腦瓜兒,似乎隻有自己獨享老師的愛撫,其實老師在每個孩子頭上都摸了一下——這個“秘密”孩子們是不知道的。

一“打”一“摸”這兩個教例都是老師在對學生態度上的一視同仁。

第一個例子說明:老師裝作“糊途”的各打50大板,反而更能讓犯了錯誤的兒童意識到自己的錯,更加的懊悔和羞愧,不願讓別人代自己受過。老師正是處於這種心理才決定實施這種“變相”的“體罰”。然而,體罰畢竟是不允許的。如何能使兒童心靈上受到震撼,又不傷害兒童的身心健康,老師在這一點上表現了高超的教育藝術。他巧妙利用了聽覺和視覺的互通性(修辭學上稱之為“通感”或“移覺”),比如在熒屏上,有時我們聽到一聲聲鞭打和一聲聲慘叫,仿佛看到有人在受刑。第二個例子說明:每一個孩子都是希望能達到老師的誇獎的,如果老師隻去誇讚一個兒童,而置其於的孩子於不顧,往往會在極大程度上損害孩子的上進心,而且可能會讓他們以為老師不愛護他們,從而自暴自棄。另外,對受到誇獎的孩子來說,他的心裏則又極易形成我最聰明,我最可愛的驕傲情緒,形成自以為是的壞習慣。教師正是在這一點上表現了高超的教育藝術:孩子們趴在桌子上,隻覺得自己的腦袋被老師摸了,以為別人的腦袋沒被老師摸,因而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做得最好,每個人心裏都美滋滋的,都覺得自己在老師眼裏是好孩子,自己和別的孩子都是平等的,因而會產生再次讓老師誇獎的積極心態,促進自我不斷的取得進步和發展,這無疑是一種很高明的教育藝術。

2.堅持公平公正,對學生不能偏心

很多老師一般都會有種慣性思維,這個孩子好,便可能永遠都這麼好,喜歡一個孩子就總以為他是對的,其實這種態度很不正確。

有一次,一位青年班主任上課外體育活動課,在課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該班學生在操場上分組活動,男生的一邊正在班主任組織下緊張地遊戲著;另一邊女生做踢足球的傳、接球練習。突然,一個足球向男生活動處滾過來,一位男同學撿起球,做了個力量不太大的踢球動作,想把球傳給正在跑來撿球的一位女同學,沒想到由於這位女同學繼續向前跑進,球從她的頭頂上飛了過去。男同學看球沒有遞好,很有禮貌地說:“對不起!”可萬萬沒有想到,這位女同學音張口就罵,“討厭!流氓!”男同學說:“你怎麼能罵人呢!”“討厭!流氓!”女同學連喊帶罵。爭吵驚動了班主任,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大聲訓斥男同學:“你為什麼來踢足球?為什麼不遵守課堂紀律?”男同學說:“足球滾過來了,我給遞……”不容分辯,這位班主任就下令:“不要說了,都去繼續活動!”問題就這樣不了了之了。而那位同學心裏則也隻能抱怨老師的偏心了。

教師的偏心,往往是由於對工作的責任心不強,處理問題時簡單粗暴,調查研究不夠或從個人印象出發等原因而造成的。

在教學中,有些教師往往對學習成績好的同學非常喜歡,也有因學生相貌可愛,老實聽話,或是在課後與教師接觸較多而產生好感。因此,當這些學生和其他學生發生矛盾時,教師往往容易偏袒這些學生。反過來,有些教師對那些學習比較差的、不服管的,或是因為相貌不使人喜愛的,以及自己感到不順眼的學生,在教學中就往往很少去管他們,這些學生稍有差錯,就批評、訓斥。

教師在處理問題時如果隻從個人印象出發,就往往表現出主觀武斷。從撿球這件事的處理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師有意無意地偏袒了那個女學生。由於班主任處理不當,使本應受到表揚的男同學,卻挨了批評;而對本應受到批評的女同學卻不加以批評,未能盡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責任。同時,在男同學受屈的心靈裏更加深了一個印象:“老師偏心!”女同學也會感到罵人無所謂了,旁邊的同學自然也產生各種想法。

教師產生偏心的原因有二:一是老師本身的道德修養有問題;二就是受到了社會上不正之風的影響。有些教師把學生家長分成幾等,家長工作單位有油水可撈,家長門路廣肯幫教師辦私事,給教師什麼好處,或者學生家長是教師的親朋好友,就對其子女關懷備至。也有的老師是因為某個學生頂撞了他,不聽他的話,感覺失了麵子、便惱恨之心,對學生進行有意的報複和刁難。

總而言之,無論是哪種原因造成的偏心,都會讓師生間產生隔亥,讓學生間的團結毀壞,造成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的矛盾。讓被愛的學生滋生驕縱之氣。而不被看重的學生感到失望,與教師產生對立情緒,以致自暴自棄消極反抗,給學生心靈中造成嚴重的創傷。古人曰:“育人者必先育己,不正已則不能教人。”所以,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老師,教書育人,就必須要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以身作則,公正辦事,對學生千萬不能偏心。

3.對待孩子的糾紛要讓其自我反省

孩子間的糾紛往往是因一些小事而起,不會有什麼大的利益衝突,所以老師在處理的時候就不能急著下斷語,說誰錯誰對,而應該等他們冷靜下來,再從雙方的心理出發擺出道理,促使其自我反省。

一天傍晚,張老師正在辦公室裏批改作業。突然,兩個同學急急忙忙地走進來。他抬頭一看,原來是班裏的小陶和小凡。小凡眼圈紅紅,嗚咽著說:“張老師,他打我。”再瞧小陶,擰著脖子,仿佛一隻好鬥的小公雞。見此情景,張老師問到:“小陶,你有沒有打人?”“他罵我,我才打的。”小陶冷冷地說。“你不還我書,我才罵的。”小凡插嘴道。“我跟你鬧著玩的。”“誰跟你鬧著玩?”……談話到此顯然無法再繼續下去,該怎麼辦?采取簡單化的處理難取得好效果。現在他們心情激動,心態失去平衡,還是等他們情緒穩定再說。於是,張老師指一指對麵的兩張椅子說:“你倆先坐一會兒,等老師把手上的一本作文改完再說,好嗎?”兩個孩子慢吞吞地坐下來。這時,張老師心中想到:怎樣才能教育好他們呢?籠統的批評徒增孩子的反感;空洞的說教隻能是隔靴搔癢,不會有多大的效果。

辦公室裏靜得連根針掉下來都聽得見響。老師一邊批改作業,一邊用眼睛的餘光注意著二人的舉動。小凡和小陶坐下後,先是仰頭盯著屋頂,小凡轉向牆壁。一會兒,他倆又偷偷地瞧瞧老師。老師咳嗽一聲,他們都低下了頭,情緒安定了許多。

在花了3分鍾時間改完了手中的作文,張老師抬起頭溫和地說:“誰來把事情的經過告訴我?”二人麵麵相覷不吱聲。張老師知道小凡表達能力強,便說:“小陶,你先聽小凡說。他說完了,你有什麼意見再補充,好不好?”他點點頭。老師對小凡說:“你先說,要實事求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

小凡說:“今天放學以後,我和他一起走。剛走出校門,我的一本《故事大王》掉到地上,他見了拾起書就跑。我追他要,他溜到東溜到西,就是不肯給。我急了,罵他是老豬。他這才把書扔給我,還罵我是小氣鬼。我頂了幾句,他就打我。我問小陶:“是這樣的嗎?”“他鬧不起,罵我,我才打他的。”原來這件事是由開玩笑引發的。十一二歲的少年活潑好動、精力旺盛,惹是生非、好開玩笑是這種天性的外化顯示。由於年幼無知,情感控製能力差,很容易因強烈的刺激而衝動起來,產生不良後果。處理此類事件,當以啟發自省為好,張老師深知此點。於是在明白了這個事情的過程後,老師說:“看來,你們各人都有一定的道理。現在反省一下,在這件事中自己有沒有做法欠妥之處?”沉默片刻,小凡說:“我不該罵他是老豬。”老師接著說:“是啊,罵人是不講文明的行為,你罵人,人就會生氣上火。”小凡低下了頭。老師又轉過頭問小陶:“你說呢?”小陶說:“我不該打他。”老師啟發說:“你想這件事怎麼發生的?”“我想開個玩笑。”“對了,這事是開玩笑引起的。開玩笑可要掌握分寸。社會上曾發生鬧著玩一拳打死人的事。你今天玩笑開過了頭,結果傷了同學的心,多不好啊!”一席話說得小陶臉紅了。張老師接著問:“從今天的事情中,你倆受到什麼啟發?”小凡說:“我以後要注意不罵人。”小陶說;“我以後不隨便開玩笑,也不欺負同學了。”“很好,你倆都能從中吸取教訓。希望你們永遠是好朋友。今天的事責任主要在小陶,請你向小凡說聲對不起。”經過張老師的調節,這倆人很快又和好如初了。

上麵這位老師的作法,無疑是處理孩子之間糾紛最好的方式。因為在麵對這種事情時,你不能盲目的就把自己當作判官,冒然判斷誰對誰錯,最重要的是先穩定孩子們的情緒,然後問清事情的真相,再說出道理啟發他們去思考,去自我反省,弄清自己的過錯,吸取教訓,隻有這樣你的教育才能既讓孩子自然地接受批評,進行自我的反省,也才會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4.優生、差生一起坐

孩子都有一顆上進的心,但環境因素往往能製約他們的這種積極心態。俗話說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有必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讓孩子在模仿中提高學習成績,也就是讓差生與優生一起坐,這不僅是一種模仿,也是一種尊重,一種平等的態度。

在小學生中,賴寧、雷鋒、張海迪等人之所以能產生巨大影響,其道理就在於榜樣的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在向這些人學習時,孩子們往往開始積極性很高,一些同學投入極大的熱情,以賴寧為榜樣,決心做一個賴寧式的好少年。一時間掀起了一股學榜樣趕先進的浪潮。然而,漸漸地學生們失去了興趣,因為那些榜樣人物或逝去或相距遙遠,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總感覺摸不著頭緒,學習起來心中沒有譜,頭腦意識很模糊。

這是兒童教育當中一個很長見的問題,對這種“高”、“大”、“全”的榜樣,孩子可能在開始時熱情很高,但由於缺乏真實形象的配合,往往在不久就會失去興趣。

某老師在改作業時發現一個學生的作業很特別,這個學生是一個學習成績差,字也寫得很差的學生。老師曾想盡了辦法開導他,紿他樹立信心,以減輕其思想包袱,還用榜樣張海迪身殘誌堅的例子來教育他,引導他,可都無濟於事。他自己也打算破罐子破摔,老師為此傷透了腦筋。

有一段時間,由於他眼睛視力不好,老師把他從後排安排到了前排與班長同桌。

然而老師看他今天的作業,雖然錯誤還是不少,但是工整、幹淨,字一筆一畫的,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塗抹的現象少了。完全讓這位老師意料不到。

於是老師連忙找來了班長了解情況。班長說:“自從他跟我坐一起以來,每次作業發下來之後,他經常拿我的作業本看,又拿他自己的作業本看,然後就一筆一畫地寫。近一段時間我發現他總模仿我做事,我也不知道他咋想的!”

老師再找那個“差生”談話,他的回答更讓老師興奮不已,一下子解開了其心中的疑竇。多少天來的冥思苦想都在那一刻有了解答。

地個孩子這樣說道:“我成績差,我心裏很清楚,可我太自卑,由於學習差距大感覺也沒多大奔頭,也就……”

“跟班長坐一位,人家學習好,字又寫得好,又守紀律,愛做好事,我就更自卑。可我心裏又不服氣,我想,他是人,我也是人,他各方麵都好,我為什麼就不能呢?我決心以他為榜樣,幹出個樣子來。我雖然差,但我並不笨。老師您以前讓我們學榜樣,那些榜樣們的事跡很感人,但那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如今不一樣,榜樣——班長他就在我身邊,他的一舉一動,他的作業,他的學習態度我都能看得見,我就照著他做起來。一開始做起來很難,但認真做起來,我越來越覺得有信心了。我就從認真寫字開始,不懂就問班長,而班長也總耐心地幫助我。我嚐到了學習的甜頭,越學越有奔頭……”

雷鋒、賴寧、張海等當然都是很好的學習榜樣,但這些傍樣往往隻能在思想上給孩子留下一些影響,卻缺乏真實形象的人物作陪合,因此往往事倍功半,而從孩子中樹立榜樣,讓孩子與榜樣處在同一個位置這不僅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也更能讓孩子的上進心得到極大的激發,可謂是一舉兩得。

5.別給孩子“不及格”

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都是特別強的,但在現實教育體製下,分數總是崩緊了孩子們的心,而過於注重分數,反而不能使其得以正常發展。因此,老師不能把分數當成評定孩子的唯一標準,也不要給孩子“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