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世界1(2 / 3)

某本雜誌上有這樣一篇文章:一個老師給學生的作業很多而給學生的評價卻很低,學生對學習逐慚失去了信心,變得畏畏縮縮。另一個老師把作文最低分數定為甲,好一些的是甲,寫得不錯的是甲加一個“蘋果”。學生全部“改頭換麵”,成為充滿自信,容光煥發的孩子……

那刻成印章的“蘋果”在孩子們心中竟有如此大的力量,那麼我們在教育工作中是否注意到多給孩子兩個“蘋果”呢?一位正上初中的女孩向某知名的教育者訴苦:老師要求寫一篇題為《土豆》的說明文,她以科學小品的形式寫了一篇題為《驕傲的大豆》的作文,歡歡喜喜交上去,滿以為老師會在全班當作範文讀,誰知卻得了個“不及格”,理由是不按要求寫。從此她對作文充滿了恐懼和厭惡。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為了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給學生打分時要慎用“不及格”。這是他從教育家的高度來看問題的,無疑具有很強的指導性,而我們老師輕率的給孩子不及格,扼殺的正是孩子的自信心和興趣。一位老師說:“不管是什麼樣的孩子,愛是最好的教育,而表達愛的最好方法是喜歡、獎勵與讚賞。”國外有些國家所提倡的“提格瑪林翁效應”實際就是重視表揚和鼓勵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這個理論是基於這樣一個事實:一個心理學家對一位教師說:“你班上有5個孩子將來是人才,請你多加關照。”於是老師對這5個孩子經常表揚,鼓勵,一年以後發現原來參差不齊的5名學生都成了優等生。我們都曾年輕過,老師一句表揚的話,一個鼓勵的眼神,曾在我們心中引起過多大的激動啊!一位教育者曾這樣說到:我們大多數的人經曆了人生的波瀾後,往往會變成嚴苛冷酷的人,在我們內心形成許多標準,並以這些來評價另一個人的標準,這些標準用來衡量身心成熟的大人,有時都難以負荷,何況是一個稚嫩的孩子呢?

所以,多給孩子些鼓勵和讚賞,不要用分數去圈定孩子,打擊他們的積極性了。

6.沒有壞孩子

孩子是最純真的,他們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模仿大人的,換句話說,從本質上講沒有壞孩子,一切就看大人的教育方式和自己的行為方式。

某知名學校總監是一位有著多年國際學校管理經驗的新加坡人,個頭不高,看上去精明幹練。在接受新華社記者的一次采訪中,他就辦學的思路,國外發達國家教育的特點,培養學生所應采取的措施,侃侃而談,聽來令人耳目一新。

記者問:“你們以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學習好壞嗎?”

“不,”回答很果斷,“考試僅僅是一種輔助手段。除了成績,更重要的,老師還要寫詳細的評語。”

記者又問:“那麼對你們來說,一個好學生的標準是什麼呢?”

這個非常普通而簡單的問題,沒想到總監竟然感到奇怪。他看著記者追問的目光,半天才說出一句:“我們沒有好學生、壞學生之分。”

“從來不評好學生、三好學生什麼的?”這回,輪到記者大惑不解了。因為在中國人的腦子裏,清楚地知道三好學生的重要。三好學生不僅可以優先升學,而且還是評判老師、學校好壞的一個標準。

“從來不評,”總監好像轉過彎來了,“學生不是學習好就好或者打球好就好,這樣不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品質、人格,包括很多方麵,有的這方麵好,有的那方麵好;今天他這件事好,明天她那件事好,怎麼能斷言誰就是好學生,誰就是壞學生呢?”

記者:“學習成績不好總算缺點吧?”

“不。”回答又是很果斷,“有的孩子英語成績不太好,可他進校的時候一句英語都不會說。他做了很大努力,有了很大進步,這不能叫缺點,而叫優點。”

“那麼,班裏有班長嗎?”記者又想起了好學生的另一個標誌,不過在這裏並沒有發現孩子的臂膀上掛著幾道杠的。

“班長是什麼?”總監先生又搞不懂了。

“就是學生頭,幫老師收收作業什麼的,”記者搶著回答,“就是學生自己選的小幹部,有時幫助組織些班級活動。”

“從來沒有,”他終於聽明白了,說:“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的,沒有小幹部。如果需要的話,每個孩子都會幫助老師的。我們為低年級班級配備了助理老師,協助老師做些教具的準備工作。”總監介紹了助理老師的情況,可這根本不是一碼事。

記者原本想問如何懲罰壞孩子,現在人家不分好壞,隻好改口:“如果有孩子不努力學習,不完成作業怎麼辦?”

“經過鼓勵和幫助,現在我們沒有不愛學習的孩子。也許剛進校的時候有。學校培養他們愛老師、愛同學、愛學校。老師像他們的大姐姐大哥哥爸爸媽媽一樣。因此他們都很願意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離開學校兩天,他們就都會想老師想學校了。我的孩子從新加坡到這裏讀書,上二年級,他愛他的澳大利亞老師,甚至從此愛吃澳洲牛排。”

回答完全出乎這位新華社記者的意料:沒有批評,也沒有施加壓力,更沒有讓學生知道學習不好將來沒有出路之類,反而說的全是一個“愛”字,這樣的回答總是讓人有些隔靴搔癢不過癮的感覺。記者於是又刨根問底:“如果有的學生不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怎麼辦?”

總監先生仍舊是不慌不忙地回答:“老師會找他談話,從鼓勵入手,比如師生間可達成協議,給幾次機會,或許老師會問:‘你是怎麼答應我的?’另外老師和家長也會很好的合作……最後問題都會解決的。”

“那你們有沒有調皮搗蛋的孩子?”記者特別想知道他們到底有沒有壞孩子,如果有,是什麼樣的?

“沒有搗蛋的,有頑皮的。”看來總監先生是始終和他的學生坐在一條板凳上的。

記者並不滿足,非打破沙鍋不可:“什麼是頑皮呢?”

“比如有一次我們帶他們去一個遊泳館遊泳,一個孩子當著管理人員的麵說:‘這是我到過的遊泳館中最差的一個。’我們給他講了道理,這是不尊重別人,怎麼能當著人家的麵這樣說話呢?後來這個孩子向管理人員道了歉。”

這顯然不能算是一種壞,隻是一種行為上的疏忽,情感上的偶爾失控罷了。在我們中國人眼中,孩子的這種行為就更算不得什麼了,甭說道歉、大人大多連道理都懶得講。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體製中,甚至說現代教育中,孩子的好壞優劣也向來是老師們喜歡分類的,所謂幫助差生,轉變差生不就是最顯著的例證嗎?按這樣的思路及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多半是循規蹈矩,在強調聽話順從的同時,泯滅了孩子們愛動、好奇、勇敢、甚至冒險的天性,要知道,這樣做的結果非常不利於孩子個性和人格的發揮發展以及各種人才的培養和成長。並且對於好學生的評定,也往往更側重於學習,忽視了他們個性和品德的全麵發展,很容易使其形成高人一等的優越感,使孩子們產生不平等的心理,使許多本來不差的學生真正的成為差生。

7.對後進生要耐心教育

後進生盡管有各種各樣的不端行為,但從本質上講絕不是壞學生,他們不缺乏孩子們應有的純真,所以,教育這些孩子就要能動之以情,讓他們感覺到的你是真正的打從心眼裏的愛護他們,近而願意接近你、信任你、聽你的話,當然,這需要你以最大的耐心去教育。

聽聽下麵這位老師的教育心得:

上屆我任高一班主任時,在中途從外地轉來一個李××的學生,因貪玩好耍,打架鬧事,曾受過學校處分。初到我班,因人生地不熟,開始還比較規矩,不到兩個星期,舊病複發,抽煙酗酒,與校內有劣跡的同學結成一夥,還與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來往。在一次外語課上,陰陽怪氣,引起課堂哄笑。任課老師批評他,他不但不接受,反而跟老師頂撞,老師氣不過,叫他出教室,拉扯中他拳頭以報,口出狂言。當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便約了兩個夥伴,幹脆不來上課。像這樣的學生,要想經過一兩次談話就使他翻然悔悟,那隻能是自欺欺人。麵對這樣的學生,我沒有心煩和泄氣,因為這是我料想之中的。我深知對於他幾年來沾染的壞思想、壞習氣,既要認真抓緊,又不可操之過急。久旱的禾苗需要雨水,但急風暴雨反而會把它損壞;寒冷的幼芽需要陽光,但一陣暴曬又可能使它焦枯。教育者應當有堅韌的精神。因此,我不但沒有放任,反而更熱情地接近他。李XX逃回家裏,我跟到家裏;李××藏在校園,我就滿校園去找。經過一段看不見,摸不著的“捉迷藏”似的工作,調皮而聰明的李××開始發現我和別人有很大的不同:第一,他這樣躲避逃走,老師從不急躁發火;第二,他做了那麼多錯事,老師從不訓斥懲罰;第三,不向家長告狀,總勸家長多關心幫助孩子。當李××得知老師為了找他,幾次顧不上吃飯的時候,他開始第一次感到老師對他是一片真心,是個可以談心裏話的人。他向我講述了原老師的懲處、家長的嫌棄、同學的白眼,使他失去前進的勇氣。他對我說:“老師,我錯了,我願向外語老師承認錯誤。”並且真誠地流下了眼淚。李××的誠心,我當時又是高興又是痛心,十幾歲的孩子變成這樣,難道老師、家長沒有責任嗎?我滿懷深情,肯定李××的本質是好的,說明有缺點決不是“道德品質敗壞”和“不可救藥”,幫他分析抽煙酗酒、上課不守紀律的危害,指出一個人不怕有缺點,怕的是不願改正,並肯定了他的長處,鼓勵他發憤向前。這次師生之間令人難忘的談話進行了3個多小時。

從那以後,我緊緊抓住對李××的工作不放,談心和家訪,生活上關心他,學習上重點輔導他,幫助他。李××開始把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來了,紀律也自覺遵守了。上高二時,學習成績一躍而入班上前十幾名,並且光榮地加入了共青團。高中畢業參加全國職教師資對口考試,以優異的成績被大學錄取。當他拿著錄取通知書來向我報喜時,熱淚盈眶地說:“老師,沒有您,哪有我今天!”

由此可見,後進生由於環境的影響雖然說得上是“冥頑不靈”,很難教育好,但是隻要你有耐心,能付出真誠的情感去感動他,那麼這“浪子”一定能回頭,會回頭。

8.麵對孩子的“頂牛”要能忍

學生犯了錯誤,且死頂著不認賬,這個時候老師要想讓其自我反省,承認錯誤提高認識就必須要能掌握好方法,這其中的學問不小。

一次,小趙在協助老師檢查家庭作業時,發現小王作業太亂,便讓他重做,小王不服。中午他把小趙的鋼筆偷偷地藏在講桌裏。老師一怒之下宣布讓小王做檢討,可他非但不從,反而揚言:誰檢查誰是孬種。

放學後,老師沒有立即找小王。麵對如此頂牛的學生,他決定采取“冷處理”的辦法。隔了幾天以後,小王就開始不安起來,課上課下總用眼神打量老師,好像在詢問老師準備把他怎麼樣。見時機已到,老師就立即找他談話。

老師先做了自我批評,檢討自己不應該在課堂上不留情麵、不顧影響。宣布要他檢查,傷害了他的自尊心,應該課下個別談心後再批評……老師話沒說完,小王的眼圈已經濕潤了。老師正要調轉話頭,引導他認識錯誤,他卻傷心地哭了起來。他說:“老師,您別說了,全是我的錯。作業寫得亂,小趙讓我重做是為了使我養成好習慣,我不該報複他……您處分我。”老師見他已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便決定不再批評他,並照顧他的麵子,不要讓他檢查了。可他說什麼也不肯,說是不做檢查心裏不好受。

麵對學生的對抗,教師切忌簡單、粗暴衝動的“熱處理”,要采取忍讓和寬容的態度。教師的豁達使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真誠的愛,使之感化,促其內疚。老師這樣做不是懦弱、無能,而是理智的表現。反之,教師擺出一幅“我說了算”的架式,不耐心啟發就會造成僵局。即使強迫學生做了檢查,但學生口服而心不服,不能正確認識錯誤,也同樣達不到教育的效果。

所以說,我們對待學生的錯誤不能過於偏麵隻讓他做檢討,要知道檢討隻是一種教育手段,它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讓學生改正錯誤。因此,在學生不能做檢討時,我們不能大發怒氣,而應該用真誠去感化他,讓他在感情上先“妥協”。檢查隻能在耐心細致、講究方法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下,在和諧、寬鬆的氣氛中進行,而且要幫助學生真正從思想上認識所犯錯誤的嚴重性,切不可憑一時怒氣強迫學生做檢查。

9.麵對孩子的突發事件要“冷”處理

學生由於突發事件而產生的錯誤很容易讓老師誤會。在處理這類事件時,老師一定要堅守住平等公正的原則,在經過詳細調查,摸清情況的基礎上,再采取易於讓學生接受的方式進行處理。

看看這位老師是如何處理這類事件的:在一次上觀摩課時,一位平時表現並不差的學生卻遲到了半小時。當他氣喘籲籲地跑到教室門口時,我並沒有同意他進教室,下課後又狠狠地批評了他。這個學生性格比較內向,當時盡管有些委屈,但並沒有說什麼。事後,我通過家訪,才知道有一位鄰居老大娘發病坐在路邊,他為了把老大娘扶到家中才遲到的。這本是一次助人為樂的行為,應該受到鼓勵和表彰,而我卻批評了他。為此,我深感內疚,隨即找這位學生談心,承認自己批評錯了,並在課堂上表揚了他的模範行為;同時,告訴學生們:“今後再遇到類似情況,教師首先要冷靜對待,同學們也應把情況向教師講清楚,以免老師作出錯誤的判斷和處理。”這樣做的結果,既密切了我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又激發了班上學生爭做好事的進取精神。

處理好學生偶發事件,首先要理解學生,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孩子犯錯是難以避免的事情,老師在這方麵一定不能過於苛求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要允許孩子犯錯,因為他們畢竟還隻是孩子。所以,在麵對學生的錯誤時,老師一定要先能保持理智。冷靜的調查事實,既然錯誤已經釀成,就要看學生是處於何種目的,是有意還是無意。然而再下斷語,說不定,有時候你不得去表揚他呢?就像上文中老師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