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世界8(2 / 3)

這個個案在教學過程中,可能並不多見,但絕不是沒有,D老師為此花了很大的精力,但效果卻微乎其微。最後他想起了教師進修學校教兒童心理學的某主任,就專程跑到他家,把這些情況詳細地講給他聽,最後根據這位主任的建議和和他自己所學的心理輔導原理,他決定按以下方法實施輔導:

1.個別輔導鼓勵他

長期以來,這個孩子的心理一直處於孤獨、抑鬱、恐怖狀態,得不到及時的合理的疏導。他不說話的原因:一是自己普通話講不好,加上說話吐字不太清楚,不敢說,說了怕同字笑話,久而久之,養成了不說的習慣;二是膽子小,老師叫他答問,他沒回答,老師批評過他,以致後來怕老師提問;三是同學們給他起了個“啞巴”的外號,都叫他啞巴。如果任其自然發展下去,他會變成真啞巴的,他急需得到幫助,他最需要的應該是老師的關心和鼓勵。

D老師於是找他進行了四次個別心理輔導,詳細詢問、了解了他的學習、生活情況,並跟他分析了不說話會給他今後帶來什麼樣的後果。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幾次心理輔導,該生已經非常信任D老師,在跟D老師說話時,也能說出幾句了。剛開始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講,慢慢地說得流利些了。可隻要是多一個人,他又一個字也說不出來,他自己也不知道是為什麼。D老師告訴他:“你主要的原因是膽小,膽量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鍛煉出來的,有一次鼓足勇氣在眾人麵前說出話來,那麼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你現在已經說得很好了,得抓住各種機會鍛煉自己,跟同學玩時多說話,上課多舉手答問。我覺得你一定能行。”

2.家庭配合幫助他

與家長聯係,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家長的教育水平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大的。這個孩子在家裏說話也很少,其實他內心是非常孤獨的,他覺得他的父母對他弟弟好,不喜歡他,於是與家人也不願多講話,再加上弟弟仗著有父母的厚愛,有時也欺負他。父母在家裏動不動就罵他,而在外麵,又生怕他吃虧而一味地寵他、袒護他。

D老師和他家長誠心誠意地談了這些問題,指出了家庭教育不當對孩子帶來的影響,他們承認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對,很感謝老師對他孩子的關心。他父親一再表示今後對兄弟倆會一碗水端平,決不歧視。爾後D老師還建議他們帶孩子到醫院去檢查一下,看說話不清是否還有生理上的原因。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裏,他與父母重新建立了和諧的親子關係。有一次,他媽媽高興地跑到學校,告訴我孩子叫她媽媽了,還跟她講了學校裏的一些事。

3.集體教育感化他

這個孩子不與人交往和溝通,別人說他“啞巴”,他隻是默認,缺乏自信。於是,D老師決定利用集體的力量感化他,幫助他樹立信心,為此,他專門召開了一次“大家都來幫幫他”的主題班會,還跟同學們說了他不說話的原因與大家有關係。原來,他剛轉來時,有一次跟同學們玩,說了幾句衡陽鄉下的土話(小鋒的老家在衡陽市的一個偏僻的農村裏),有的同學就說他講外國話;有的同學就說他蠢,連話都不會講;有的同學就說他怪,說話怎麼嘰裏呱啦的,後來,他就不講話了。同學們聽了,都感到自己有一份幫助他的責任。於是,紛紛談了自己以前是怎樣對他的,今後怎樣幫助他。最後D老師和學生們一起製定了一個方案:①今後班上的同學誰都不準再叫這個孩子啞巴了;②把班上最熱情的小紅換成他的同臬,以此來感染他、帶動他;③多讓他參加集體活動,他喜歡畫畫,就讓他參加美術小組;④下課了,同學們要邀他一起玩,使他感到跟大家一起玩很快樂,在與同學的交往中不自覺地就會說出話來;⑤安排一位與他家住得比較近的同學邀他一起上學、放學,多跟他交往、談話。這樣他與同學之間的距離拉近了,自然而然就會與同學交談。

4.課堂教學訓練他

這個學生上課不答問題,主要是由於心理壓力大,太緊張,怕答錯。根據他的這一心理,首先要幫助他樹立信心,為此D老師幾次找他談話,告訴他要充分相信自己,別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一定也能做到。其次,D老師注意在課堂上創造機會讓他成功。要知道成功比什麼都重要,它能讓人鼓足勇氣,去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剛開始,每堂課,他都有意設計一二兩個比較容易,不需要用很多語言就能回答的問題讓他答,他答了,D老師就給予表揚。慢慢地他也愛答問了。再者D老師還與其他任課老師約定好,上課時,要多給他機會,讓他發言,實在講不出也沒關係。

經過這樣的輔導,這個孩子變了,變得活潑了,變得跟大家玩在一起了,變得會說話了。又一次在課堂上,D老師剛提了一個問題,發現他已把手舉起來了,D老師馬上叫了他,他一字一字慢慢地說著。當他答完時,教室裏不約而同地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掌聲,六十多雙眼睛齊刷刷地看著他,同學們笑了,他也笑了,笑得是那樣甜。這個“啞巴”終於說話了。

對性格內向,羞於說話,甚至完全不敢說話的學生,老師不能不管不問,否則,這學生的成長必然會是不健康的,但如何去管去問,也是一門學問,要有一定的技巧,否則很可能是無功而返,上麵的老師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4.打開孩子心靈的封印

學生心理封閉比言語封閉造成的惡劣影響更為巨大,也更為常見,很多學生都不願將自己的內心敞開,有痛苦也甘於一個人忍受,這往往會讓他陷入“絕境”。

“六一”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日子,尤其是剛戴上紅領巾的少先隊員,他們的笑臉像一朵朵燦爛的鮮花,大家都沉浸在歡樂之中。這時,一個小朋友急匆匆地跑過來,說:“肖老師,軒軒哭了!”肖老師連忙跟著他進了教室,隻見軒軒雙手伏在桌上,小肩膀不停地抖動著。肖老師悄悄地叫開了同學,向他遞去一張紙巾。好一會,他漸漸止住了哭泣。“怎麼啦?我能幫幫你嗎?”肖老師用手輕輕地拍拍他的肩膀。軒軒沒有理老師,肖老師心想,也許他現在並不想和我說話,那隻好另找時間跟他聊了。“看來你很不開心,為什麼不把它寫在日記裏,這樣會好過一些的。有空我們再談一談,好嗎?”軒軒望了望老師,點點頭。

軒軒平時並不愛做聲,很少與同學交往,顯得很孤獨。每天下課他總是耷拉著腦袋,雙眼毫無目的地望著窗外,沒有同學來找他玩,他也不理睬別人。在課堂上,他也很難舉起小手發言。這幾天肖老師明顯地發現軒軒的情緒有了低落的表現:他上課開始開小差了,作業也寫得馬虎了。幾次想要問他,都被他無言拒絕了。

幾天後,肖老師終於在軒軒上交的日記中找到了問題所在,軒軒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我看見別人都戴上了鮮豔的紅領巾,我呢,我還沒入隊,我心裏很難過,我想我是不是班上最差的學生?”肖老師這才感到問題的嚴重,會不會是自己忽略了對這顆幼小心靈的嗬護呢?

於是他找到了他的家長詢問情況,據家長反映,軒軒在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被小夥伴欺負,他告訴老師,老師說有些小事不應該告訴老師。從此,就算發生了什麼事他也從不輕易告訴老師,甚至連父母都不說。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非常重視幼兒期的體驗,他認為個體的性格、人格等強烈地受其幼兒期的體驗的影響。根據軒軒的情況,肖老師認為他在學校之所以表現出內向,與同學接觸少主要原因可能與他幼兒期的那次體驗有關。因此,一旦有什麼事情發生,他往往會把事情悶在心裏,把原因歸咎於自己,久而久之便造成了他內向封閉、自卑的性格。

肖老師這個時候已經初步知道了如何去解決軒軒的問題。

首先進行心理輔導(即學校心理谘詢)是一個重要的手段。當第一次走進心語交流室時,軒軒顯得很拘謹,雙手不停地搓著衣角,這足以說明他的緊張與不安,肖老師微笑著牽著他的手,說:“今天你上這來,隻有我們倆知道,我保證我們的談話不會告訴任何人。”

軒軒看了看老師,老師則用十分肯定的眼光回答他,軒軒似乎放心了,便坐了下來。他們從入隊談到了學生的表現,又從學生談到了老師是怎樣選拔入隊的學生的。

老師問軒軒:“這次入隊沒有你,你認為是為什麼?”

軒軒小聲說:“不知道。”

肖老師睜大眼睛,說:“我想你一定還是想過吧!”

軒軒猶豫了一下,點點頭:“我還有不足的地方。”

“喲,這話說的,真像一個大小人!”

軒軒不好意思地笑笑:“爸爸講的。他講我作業還寫得不太好,又不太愛與大家交談……”他的聲音越來越小,忽地,他又抬起頭,“不過,我會努力,爭取下一次入隊。”

“是嗎?真不錯,我等著你的好消息!”肖老師沉默了一會兒,“其實,每個老師都是喜歡自己學生的,隻是有時工作一忙就可能會忽略一些小事,比如說你有什麼事需要幫助而老師卻沒有領會到的時候。”

“那我受了委屈老師讓我不做聲,這也是對的嗎?”他好像是記起了以前的那件事,用期待的目光看著我。

肖老師摸摸他的頭,說道:“是呀,老師也有做錯的時候。可是老師是決不會厭棄學生的,如果他知道自己錯了,一定會改正的。”

“是嗎?”

“當然,不過最好有人提醒。你說呢?”

“對,應當說出來,告訴老師。”

“想告訴我什麼?”

軒軒笑了笑,說:“沒什麼。”

盡管他仍然沒有把他以前在幼兒園發生的事告訴老師,但肖老師的心裏已經得到了答案。這次談話已經讓軒軒了解了老師的工作,使他對老師重新有了認識。以後,軒軒經常來心語交流室找肖老師,他的性格也逐漸開朗。

有一天,軒軒看見肖老師馬上主動過來打招呼,這讓肖老師感到又驚又喜,連忙用肯定、鼓勵的眼神給予他回應,上課時肖老師在全班表揚了他的進步,並鼓勵他主動和同學們玩遊戲進行交往。接著,肖老師與軒軒拉鉤,約定在下一批少先隊員入隊的時候要有他的名字。肖老師把軒軒主動與同學、老師交朋友作為入隊的要求,以此來改變他的自閉性格。並暗示他這是老師對他的信任,也是老師對他的期望,並相信他一定會在集體中找回自信,重塑自己形象。從此以後,肖老師發現軒軒真的在不斷努力地改變自己,他向老師和同學問好、講話的主動性明顯增強了,和大家一起玩耍活動的機會也增多了,他臉上開始露出了快樂的笑容,性格也漸漸開朗了一些。

有一次上心理輔導課,在找朋友的遊戲裏肖老師有意識地推選軒軒出來找朋友,他開始顯得很緊張,眼光不停地在同學們身上掃來掃去,不敢找朋友。原來他在用求助的眼光看著肖老師,肖老師向他伸出了雙手並成為了他遊戲中第一個要找的朋友。軒軒臉上露出了歡樂和有點得意的笑容。在老師的帶動下,第二輪遊戲中許多小朋友都出來主動與軒軒合作做遊戲,在歡樂、輕鬆的班級氛圍裏,軒軒感到了同學之間真誠的友誼,體驗到了良好人際關係交往帶來的快樂,他改變自我封閉性的行為也得到了強化。

後來,肖老師還常常請他幫助自己做一些事情,以培養他的主動交往能力,如找同學、請他負責監督課間紀律、請他詢問任課老師一些事情……這樣,一次次的鍛煉之後,軒軒在人際交往中越來越自然,明顯沒有了往日的不安和緊張。

一個學期下來,他的父母也感覺到他在家裏話多了,有什麼事也願意跟父母講了,他媽媽還驚喜地告訴肖老師一件事,以前他總是單獨上學、回家,現在他能經常與同宿舍的孩子同路上學、放學,一起在院裏玩耍了。

“10?13”建隊日那天,軒軒終於係上了鮮豔的紅領巾,他笑盈盈的,一顆快樂的心終於被開啟了。

有自閉心理的孩子很多,他們往往因為一件事而導致自尊心受挫,再也不敢輕易地與人交流,這個時候我們做老師的就應當深入其心理,幫助其重新進入生活,發現生活的美好,知道溝通並不是多麼的難。

5.消除學生的嫉妒心,讓其能為他人喝采

受社會和自身個性的影響,很多孩子都有攀比、虛榮之心。這種心態放之於學習也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千萬不能讓其轉化為嫉妒。

“老師,你不公平!她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有一個有權的爸爸嗎?我爸爸是天下最好的爸爸,比她爸爸強一百倍、一千倍……”H老師在檢查日記時,猛地發現學生小雨那火藥味十足的日記。原來,她總認為H老師偏袒小英,故而發出如此呐喊。小雨和小英是一個院子裏的,小英一直在這個班就讀,而小雨卻是一年前才轉來的。平時,她們兩個有說有笑,H老師根本沒想到會弄到現在這個地步。H老師認識到有必要和小雨好好談談心。於是,他拿起筆,在小雨的日記本上寫道:“謝謝你給我的提醒,我沒有想偏袒誰,如果無意中傷害了你,請你原諒,我以後一定注意。歡迎你多向我吐露心裏話,我會做你真誠的朋友。”當發下日記本時,H老師和小雨的眼睛對視了一下,她不好意思地笑了。

但此後一段時間,小雨的心情似乎並沒有好轉。每當H老師表揚小英時,小雨臉上便露出不屑的表情。考試時,如果小英成績好,小雨必然要拿著小英卷子左看右看,看是否有什麼差錯。有一次,小英卷子上有一個擦的痕跡。小雨便到處說小英改動了卷子,弄得小英哭哭啼啼。小英組織活動時,小雨也故意為難她……種種跡象表明,小雨明顯地存在著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由於看到他人強於自己而憎恨別人的一種內心情感。嫉妒者總認為自己應該比別人強,一旦別人比自己就產生怨恨心理。有嫉妒心理的人還常常伴有焦慮、恐懼、悲哀、猜疑、憎恨、敵意、報複等情緒,如果不加以控製,必將影響身心的發展。因此,H老師決定對小雨進行有的放矢的心理疏導。

要幫助學生克服嫉妒心理,必須先消除嫉妒因素。在工作中,H老師盡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同時,避免空泛的表揚,而是擺出實績,以“據”服人,從而使學生消除“老師偏袒誰”的心理。

H老師在班級中表揚小英,就很注意擺事實。如小英的作文在全國獲銅獎,H老師在表揚時就向同學們描述她如何閱讀課外書,平時如何重視寫作機會,為寫好這篇文章,她是如何反複修改的。這樣,同學們就會覺得她的成績確實是刻苦學習得來的。小英編報比賽常常獲得全校一等獎,H老師在表揚的同時讓小英自己講講編報過程中的艱辛與困難,為其他同學樹立榜樣。漸漸地,小雨對小英多了許多了解,對小英也心服口服了。

如果教師的表揚隻停留在一兩個人身上,哪怕這個人再優秀,也不會有什麼長進,因為容易促使學生形成一種自負心理;並且還會使其他孩子產生一種自卑、恐懼心理,懷疑自己能力有限,懷疑老師不喜歡自己。為了排除恐懼,要麼逃避現實,自我封閉;要麼主動出擊,否定別人。H老師的做法就很高明,他在表揚的同時,還注意到了對小雨的提點,讓她意識到優點,激發上進心,同時也指出了她的不足。

小雨做事追求新奇,思維比較獨特,於是H老師建議她參加科普小組。果然,她在那裏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她跟科普小組考察漣水河,不辭辛苦;她寫出的考察報告,切實可行;她積極動腦,參加小發明比賽,兩次在區裏獲獎。H老師在班上好好表揚了她。她臉上流露出了得意的神色,同時瞟了小英一眼。H老師當然知道她內心的想法,課後,H老師及時給小雨“降溫”:“小雨,你熱愛科學,有鑽研精神,這一點,在班上是很出色的。可是你在學習上還有點粗心,沒發揮最佳水平,對嗎?”小雨點點頭,H老師又說:“你有了長處,大家都要向你學習。你看到別人的長處,該怎麼辦呢?”精心的疏導,解開了小雨心中嫉妒的疙瘩。她在日記中深情地寫道:“我要以人之長,補己之短,虛心學習別人,和同學們你追我趕、互幫互學。”

在小雨成功的同時,H老師便趁機引導她:“你取得了成績,最希望得到什麼?”她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老師的肯定,同學的喝彩了。”“是啊!人人心中都會這麼想,可是你曾經也是這樣為別人喝彩的嗎?”巧妙的角色替換,輕輕的話語,卻點到了小雨的心頭。她臉一紅:“老師,我以前錯了。”從此,每次表揚小英或其他同學時,她的掌聲最熱烈。這時的,小雨的掌聲顯然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

同時,H老師也做小英的工作:“如果你是小雨,自己學習上不如別人,心裏會怎麼想?”讓小英設身處地為小雨著想,並希望她在學習上多幫助小雨,以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另外,A老師還盡量創造機會,讓她們互幫互助,團結合作,在成切的體驗中感受朋友的力量。

此後,小雨走出了狹隘的“嫉妒圈”,真誠地為他人喝彩,而她與小英也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嫉妒心是最能腐蝕孩子心靈的一種“毒藥”,做老師的如果不注意在這方麵教育學生,或者方法不當,就很容易讓孩子趟入歧徒,這一點我們必須注意。

6.樹立孩子自信心,讓其克服自卑心理

兒童的自卑心理往往是最能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的,而且還會讓孩子固步自封,難以挖掘自身的潛能,因此老師一定要能幫助孩子克服這種心態。

“我真笨!丟死人啦!”

一次,L老師上完試教課,征詢完其他老師們的意見,回到教室發現學生小然在打自己的右手,手背被打得紅紅的。L老師吃驚地詢問小然為什麼這樣做,孩子的回答令L老師驚訝!“我真笨,丟死人啦!”L老師感覺到與課上他未能回答出問題有關。“是因為課上沒有回答出問題嗎?”小然用力點了點頭。L老師不僅感到愧疚起來,難道他的教學就這麼失敗!低年級的孩子總希望別人喜歡自己,特別是得到老師的喜愛,而L老師卻在不經意間使他失落,為他的自卑又雪上加霜。

小然是個不太引人注意的男孩,很少與同學一起玩,也不愛說話。讓他做什麼事總愛說:“我不會!”“我不行!”他在一年級時,發音、說話都很準確、流暢。上二年級後,有一次,同班一位同學對他說:“小然,你說的是什麼呀?我聽不懂。”另一位同學也對他說:“你怎麼這麼說話,讓人覺得可笑。”從此以後,小然便開始變得在人前不太敢說話。這期間家長與老師注意到他說話發音不準確,都很在意,有時就很嚴肅地要求他,“再說一次”,“別著急,慢慢說”。越這樣,他越緊張,發展到很難說一句完整的話。他是一個非常敏感而極易受他人暗示的兒童,由於失敗的體驗得到強化,自卑心理越來越嚴重,自信心越來越不足,做什麼事不取去嚐試,害怕失敗,小小年紀就被自卑和失去自信的苦惱困擾著。

針對小然的情況,L老師取得了家長的配合,采取個別輔導與集體活動,優化環境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使小然在活動中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從而重新發現自我、超越自我。

(一)循序訓練,指導家庭教育,提供行為訓練

1.合理期望

對孩子提出合理期望。告訴孩子希望他能大膽同客人講話,哪怕隻是問一聲好。此外,平時花一些時間教孩子學習在新場合同陌生人講話;與孩子一起表演同生人見麵、談話的情境。當發現孩子有些進步時及時進行表揚鼓勵,通過日常生活中點滴小事逐漸培養孩子敢於說話的自信心。

2.潛移默化,巧妙訓練

使孩子在無意識當中逐漸恢複自信。如在給孩子講完故事後,開始先跟孩子一同回憶故事中的情節,然後鼓勵孩子說:“我將其中某段情節忘了,你幫我講一講。”在孩子複述之中用“你說得很動聽”等話及時表揚鼓勵。另外,在家長做飯或忙於活計時,可有意識地讓孩子去商店買一些較小東西,回來之後再詢問一些問題,這樣做使孩子在無意識中慢慢樹立自信心。

3.情境表演,強化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