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世界10(3 / 3)

4.不要用分數圈住孩子

分數當然是評價孩子的有效標準,但卻絕對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我們做老師的千萬不能讓分數成為孩子頭上的“緊箍咒”限製孩子健康成長。

為人師者,對待孩子千萬不能把分數當成唯一的標準。一個分數考得不好的學生很可能取得比分數高的學生更大的成就,這已經過了無數的事實證明,如果老師隻偏麵以分數評價學生,那不僅會嚴重損害一些孩子的自尊心,也會讓另一些孩子把分數當成成長的唯一,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高分低能的現象。

越來越多的孩子被分數壓的直喘不過氣,老師和學校過分的注重分數,在心靈上給孩子的壓力已經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能力。其實學生渴望和老師說說心裏話,進行心理交流,這是正當的渴求和需要呀!而我們有的老師,卻隻是盯著學生的分數。根本不去顧及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和學生說悄悄話,不做學生心理健康的保健醫生。學生分數漲了幾分,讚揚、鼓勵一番;學生分數掉下來了,便“全盤否定”,甚至說些像刀子一樣傷害孩子自尊心和上進心的話。

有這樣一位老師,麵對上課不專心聽講、走神了的學生,大叫一聲:“站起來!”學生顫顫驚驚地站起來,老師接著要求:“抬起頭來,看前邊!”又問:“你看見了什麼?”學生低聲說:“黑板。”老師惡狠狠地吼道:“我看你的前途,就跟這黑板一樣,漆黑一片,黯淡無光!”看看,這是什麼樣的教育?學生不聽講,當然不對,但作為教師是否也應反思一下自己講課內容是否有些枯燥?學生是否有心事?就算該批評,我們也不應該這樣疾風暴雨這樣冷酷無情地“一棒子打死”。要知道,孩子的上進心是相當脆弱的,需要我們教師小心嗬護才行啊!

我們再來看看一位學生寫給老師的匿名信:蘇老師:您好!

這次期中考試,我考得非常、非常不理想。我的語文才得了48分,什麼原因呢?作文27分,更是不好,又是什麼原因呢?

我平時上課時,有時不認真聽講老走神,有時甚至哼起小曲來。您留的朝陽區那本練習冊上的作業,組詞、拚音一般我都寫下來,其他的都照後麵的答案抄。我知道這很不好,可我的一個毛病總是改不了,這就是——懶。我曾經有好多次想勤奮、刻苦,我也想在班裏排得上前幾名,我也想取得好成績,可我為什麼勤奮不起來,刻苦不起來呢?您知道嗎?我為了讓自己能夠做到刻苦學習,常常讀書到10點多,可堅持不了多久,又犯了老毛病——懶病。

星期一下午的補課我沒有來,原因有兩個:一、銅鼓隊活動(次要原因)。二、怕丟臉。您看到這兒一定很生氣,您一定會想,補課有什麼丟臉不丟臉的。可您知道我當時想些什麼?我在想:兩個班中有20多個同學參加補課,這些同學大多數是學習吃力的同學,這20多個人中有我,我!讓別的同學知道了怎麼辦?大家一定都會瞧不起我,冷落我。原來和我關係良好的同學,像袁夢、秦燕……她們都會看不起我,我在她們麵前會抬木起頭來,她們都比我強,都比我學得好,都比我分數高……想到這兒,我想哭。哭是女孩子的天性,但我不能哭,哭有什麼用呢?

當我知道分數時,我呆了,我不知道我怎麼會考得那麼糟。我怎麼對父母說?考前,父母對我抱著很大的希望,希望我能取得好成績,可我……回家的路上,我的心裏很沉重,一路上想著怎麼對爸媽說呀?難道我說:我考了70多分,不行!我不能讓家長生氣、著急。媽媽那麼疼我,我不能用“分數箭”刺她那顆心,那顆疼我愛我的心,那顆對我抱有很大希望的心,不能!我不能告訴她。不知不覺地,到家了。上樓時,我的心像揣了隻小兔子似地“咚、咚”直跳。平時覺得爬5層樓那麼高,這次,我卻覺得比2層樓還矮,一會就到了家門口。我敲了敲門,門開了,我強帶笑容走了進來,生怕媽媽看出我有心事。進了門,不等媽媽問,我就趕緊說:“分數還沒公布呢!”媽媽給我拿來包子,我卻怎麼也吃不下,隻喝了一點兒白菜湯。在我給您寫信的時候,媽媽問我在寫什麼,我趕緊說:“寫作文。”媽媽用懷疑的眼光看著我問:“寫信還是寫作文?”我委曲地說:“寫作文,寫作文!”我怕媽媽看到我寫的分數,還把英語書蓋在上麵,生怕媽媽看見。

蘇老師,我多想和您好好聊聊呀!我多想和您說說心裏話呀!我想說的太多了!希望您有空!希望您不要讓別的同學知道,希望您能原諒我,原諒我的過失!

祝您

健康快樂!

你的學生XXX

勤奮學習考得好成績是每個學生應盡的職責,也是老師們義不容辭的義務,但絕對不能過度的強調分數的重要性如果因為分數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以及別的方麵的成長,那麼,其造成的結果是很惡劣的。

其實,孩子能否取得成就並不在於其智力,也就是平常的考試成績,而在於其是否具有很強的自信心、進取心,是否具有百折不撓,勇敢堅強的做人精神,所以,老師請一定不要讓分數圈住孩子。

5.“啟發式”教學比“滿堂灌”更有效

我國現行的教育最主要的還是老師教學生學的單一模式,而這種教學方式隻側重於讓學生去接受老師所灌輸的東西,而忽視了學生本身的主觀能動性,在這一方麵,國外卻恰好相反,他們更側重的是啟發性教育,讓孩子們自己去摸索,去學習,老師隻是一個起著“向導”的作用,其效果也往往好於我們這種教學方式。

這是一堂新西蘭中學的生物觀摩課。課題是《植物的根》,教材是兩課時,教師隻講了一句話:“植物沒有根能不能活?”學生們興趣盎然,討論得非常熱烈。孩子們從校園、植物室找到了材料,用一課時把問題弄明白了。學生們得出的結論是:植物的生命在於根。

這位新西蘭生物教師實在聰明:他以啟發為目的,以課堂教學的少而活為手段,用巧妙的方式調動了學生求知探索的積極性,課上得瀟灑而自如,最大限度地達到了教學目的。

其實,大凡采用啟發式的教師,都主張寧可不講,不可不活。

多講,往往容易把學生限製到某一點上,把知識講外,聽多少算多少,很難受到真正益於學生的成效。少講,就意味著多練。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對教材博采精選,教法精益求精,從而節省出時間,讓學生積極思考、討論、答辯,從中學到活的知識。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鄭板橋談了“簡”與“繁”的辯證法,這對我們改進教學,提高教育質量是很有啟發的。

啟發式教學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出一個關鍵問題,向學生擺出一個懸念,讓他們與老師一起討論和思考,共同動手,加以解決,這既培養了學生的興趣,又能鍛煉學生的能力,實在是一舉兩得的高明手法。

我國赴美國學者到加州大學聽伯克萊教授的西方文明史課,教師隻講25分鍾,然後就放映有關古代藝術的幻燈片,放完後就讓學生提問題,最後課堂討論,教師創造性地組織了這場討論,並適時地提出一些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比之下,我們有些教師在授課時常常是”滿堂灌”,一節課下來,留給學生的時間並不多,或者幹脆就沒有。你在講台上喋喋不休,我在台下能聽多少算多少,不想聽,我還可以幹別的。照鏡子、修鋼筆、看小說、遞條子,畫漫畫、打瞌睡……應有盡有。這樣的教學方法,教育質量如何提高?難怪有些學生給我們有些教師的講課冠以電影名稱:語文課是《老北京的傳說》,數學課是《Rs之謎》,等等。可見學生對教師滿堂灌的反感。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的教學方式一無是處,至少它能完全的把老師的知識發揮了出來,真正達到“教”的作用,隻要我們再加以“學”,多重視對學生的啟發,兩者相互配合,教學效果必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