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而在這一段的時期中,由於生理與心理的急劇發展變化,他們的心態往往難以保持平衡。
從生理發展來看,首先,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生長發育的“第二高峰”,他們無論是身高、體重、各部分器官還是神經係統、生殖係統等均出現了突發式發展。仿佛一夜醒來,我們這些教師吃驚地發現,前些年還是小丫頭、小小子的學生們已在不知不覺間長成了大姑娘、大小夥子。學校裏每到出操時間,老師們望著比自己高出很多,粗壯很多的學生們,總不免感慨這幾年的物質生活水平確有提高。孩子們迅速長高增重是事實,但這種“飛速發育”極不平衡更是事實:青少年骨骼的發展,四肢超過軀幹,總顯得“長手長腳”;循環係統的發展,心髒落後於血管,這種血液常“供不應求”;生殖係統的發展又快於其他係統,明顯“後來居上”;神經係統的發展,興奮大於抑製,所以他們容易激奮,但也容易消沉。
隨著生理的急速發展,孩子的心理也會有極大的變化,仿佛盤古開了天地般,他們開始“睜開雙眼”像一個成人般觀察世界,思考自己的人生,他們開始出現了強烈的獨立性和程度不同的自我意識,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敢字當頭,什麼都想幹,認為什麼都能幹。但同時這一時期青少年和自我認識又明顯落後於獨立性意向,客觀認識差又急於行動,想一出是一出,心理和行為總是十分矛盾。另外,性教育落後於性生理的急劇發展給青少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困惑,這也加重了他們的心理疾患。
在這個特別關鍵時期,老師最應該做的是去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很明顯,體罰隻能適得其反。而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心,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是擺在我們教師麵前的一個意義重大的教育課題。孩子和成人相比,理性自製力差,感性隨意性強。尤其是後進學生,所以非智力因素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起著更主要的作用。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孩子被動學習的弱點就會隨時暴露出來。而重視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孩子對學習知識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就會采取主動進攻的態度。濃厚的學習興趣導致高遠誌向的樹立,而高遠誌向又會產生巨大動力,推動人去克服困難,不畏艱難,在學習的階梯上努力攀登。這種心理素質,不僅對今天學習至關重要,而且對於以後學生選擇職業,從事社會主義建設,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也是必不可缺的,這是一種有長效、受益終生的教育。
有這樣一件真實的事情: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寫錯了字,老師罰他寫50遍,他寫完交給老師,老師說寫得不認真,罰抄500遍,還說再不認真寫就要罰抄5000遍,可憐才7歲的孩子在完成了當天的一大堆作業後再一筆一劃完成這罰抄任務,一直寫到晚上11點才寫了250遍。奶奶心痛小孫孫,代寫了後250遍。第二天交給老師,老師看後,表揚這個學生通過懲罰,學習態度大有進步,尤其後一半越寫越好。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場麵:中午放學一個幾何定理不會背的學生在辦公室遭訓斥後罰抄100遍。1點多了,還沒抄完,家長拿著兩個麵包在樓道裏等著,孩子昨晚就不舒服,今天早飯也沒吃。
這種真實的教育觀察不僅讓人心裏發涼,這那裏是在教育孩子啊,分明是把孩子當作發泄的工具,不是解惑,而是憎恨。
教育是一門科學,每一個教育任務的完成,除了老師的客觀工作外,必然還離不開學生積極的配合。鑒於大多數學生的智力水平處於正常水平這一事實,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受到肯定和重視。教師必須善於根據每個學生的需求,充分發揮他的潛能,而獎勵(尤其是精神鼓勵)則是教師運用激勵機製使非智力因素運行的重要手段。罰抄百遍與激勵原則背道而馳,學生被動敷衍,學習非但無主動進取而言,而且受罰愈甚,逆反心理愈深,學習興趣愈淡,學習的情動力、內驅力、意誌力逐漸喪失。“哀莫大於心死”,一旦學生因屢次受重罰,從心底裏厭惡了這位教師,厭惡了這門學科,學習興趣喪盡,發誓不學這門課時,他的心就被罰抄百遍的“屠刀”殺死了。
這無疑是教師的最大悲哀,是教育的最大失敗。
所以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責任,為人師者,一定要懂得別再去傷害孩子那顆脆弱的心了。
3.對學生千萬不能完全否認
尺有所短,寸才所長,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孩子同樣如此,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有其好的一麵,所以,老師一定不能絕對的否定任何一個孩子。
人是萬物的靈魂,宇宙的精華,可以衡量人的尺子多種多樣,但沒有一種是能真正準確的。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多用一些尺子。
從多方麵去量,發現長處,增強自信,發展長處,帶動全麵,甚至可能形成專長。絕大多數人不論是在生理上、精神上還是在道德上,都是很有限地用了他們的潛力,與我們應該成為的樣子相比,我們隻是半睡半醒。
做老師的要求學生全麵發展,固然沒錯,但是也要能注意。發揮學生的特長。不是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嗎?說的是古時候有一所專門訓練動物的學校,他的目的是要培養能爬、善跑、會飛和長於遊泳的“全能”動物。凡不願意接受這種訓練,而喜歡發展自己天賦的動物,就要受到製裁。於是小鴨子停止遊泳,天天去學跑;老鷹不再飛了,改學爬樹……過了很久,小鴨子沒有學會跑。卻把遊泳的本領丟掉了。因此,被迫退學。老鷹爬樹也沒及格,其他動物下場也不好。隻有一隻變態的鰻,勉強學會了爬、跑,也稍微能飛一下,於是他被推舉到畢業典禮上答辯……
從兒童進學校的第一天起,教師就要善於看到並不斷鞏固和發展他們身上所有好的東西。如果美好的實質得到蓬勃發展,那麼惡習就會排除,在兒童自己不覺察的情況下自然地消失,因而不會產生任何病態現象。
我們先看一看上海市教科所張聲遠老師有關“成功教育”的認識。
張老師認為,一個人自我觀念是個性的核心,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學習者和一個樂於學習的人,否則,他就不會去學習,起碼不會主動、積極地去學習。自我觀念是一個前提、根據和基礎,由此引發出個人的全部行為和人格。積極的自我觀念是一種巨大的能量,是個人行為和挖掘自身潛能的工具,它在每個人成長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開發個性的一把鑰匙。
孩子正處在意識成長完善時期,這個時候,老師的評價往往對學生的成長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們一定要加以重視。
美國前總統尼克鬆曾經在《領袖們》中談到:中國的教育製度可以為群眾提供很好的教育,卻失去了中國的達爾文和愛因斯坦。因為中國的教育製度過分強調每個人樣樣都好,樣樣搞統一,從小把他們訓練得十分馴服,從小灌輸要聽大人話的思想,不容許有獨立見解,更不允許有愛因斯坦那樣“離經叛道”的現象出現,這樣隻能培養出守業人才。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讓每一個兒童都在原有起點上獲得最優的發展。”我們必須看到青少年有巨大發展的可能性,挖掘他們的長處和潛力,使之得到表現,受到積極的強化,這樣,發展的可能性會一步步變為現實。而受到社會(首先是教師)否定和拒絕的青少年,他們的向上性“受到壓抑和摧殘”,這不僅對社會是一種損失,對個人也意味著痛苦和不幸。我們應該具有這種認識:教師不是站在學生上麵的上司,更不是站在對麵的“敵手”,而應該是深入學生心靈的“助手”。要幫助學生用自身光明的一麵去戰勝黑暗的一麵,引導學生分析自我,擴大光明,照亮黑暗,這是最節省教育“能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