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總結教訓,克服學校教育的誤區
傳統教育固然有很多非常有益的教育方式,但是其中的誤區也並不少,在具體的教學中,這些誤區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傷害,甚至毀掉了孩子的一生。而我們要能“蹲下身子”去教育孩子就要能擺脫這些誤區。
1.“學校恐怖症”對孩子的心理危害
對上學產生恐懼,接受不了學校教育帶來的巨大壓力的孩子越來越多,這無疑是教育工作的一個最大敗筆。
最近幾年,由於我們在教育上偏麵追求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得很多學生出現了嚴重心理恐懼症。
1993年4月,沈陽飛機製造公司一所中學6名女生因受老師一點批評,又怕家長責備,集體出走上大連下廣州。
1993年5月,沈陽某中學一名初二學生因不遵守課堂紀律被老師批評後從二樓窗戶跳下摔成重傷。
東北三省42所中學60所小學3萬餘名學生檢測:32%有心理疾患。不隻是東北三省,北京、上海、四川等省市學齡前獨生子女的心理測試也不盡如人意。
報載:一位初一學生每到考試前,就會產生“末日來臨”的感覺,即使到了考場,也會突然腹痛得死去活來。奇怪的是,隻要一脫離學校的環境,就到處奔跑、看電影、打電子遊戲,前後判若兩人。一個12歲的孩子怎麼會裝“病”得如此逼真?
另一些孩子身上也有類似的問題發生。一位擔任中隊長的小學生,平時事事以身作則,學習成績優秀。出於器重,老師對她的要求比較嚴格,因此她也就更加努力,不允許自己有半點差錯,每天一次又一次驗證作業、檢查書包、反複練習明天的中隊長講話……漸漸地,她得了一種怪病,早上出門前一會想大便,一會想小便,可是去醫院檢查卻沒發現任何胃腸疾病。另一位重點中學的學生因為一次考試失敗而噩夢不斷,見到老師就渾身發抖,這些孩子到底為什麼如此恐懼學校和考試?專家指出,這些孩子是患上一種名為“學校恐怖症”的心理疾病。
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在全國22個城市的數萬名4—16歲少年兒童中,被診斷為輕度學校恐怖症患者占千分之一,此類患者的共同表現是害怕學校和考試,尤其害怕在學校當眾出醜,其程度遠超過一般學生臨考時的緊張心情。
專家提醒:學校恐怖症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兒童心理障礙,若不及時加以糾正,會嚴重影響學習;一些得不到理解、內心痛苦不堪的孩子甚至會采取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的手段來逃避現實。對已經患上學校恐怖症的或有類似跡象的兒童,首先要勸告他們處事不要過分謹慎,讓他們了解學生的任務是學知識,有些不足之處是正常現象,同時應請心理醫生進行谘詢和治療。
但是,我們卻是無法回避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許多老師對孩子經常使用過激的語言,甚至對孩子進行體罰,絲毫都沒有顧及到孩子的承受能力。這給孩子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傷害。比如17歲的秦某是斜視患者,一次他在操場踢球時,將球踢到了一位女老師的腰上,女老師氣憤之下,脫口說了一句“眼斜心不正”,使本就因為眼疾而自卑的秦某更有了一種劣等感,他恨自己、恨父母、恨給他起外號的同學,更恨那個女老師。他由恨到怕,最後發展到怕進學校大門,直到心理醫生解開了他心裏的疙瘩,他才恢複正常。
心理學家認為,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起初是完美的,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用自己的視角去審視問題,對外界人與事物的評價及完美性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旦老師的言行與他心目中的形象產生了反差,就會使他難以接受,他對老師的認同感也就會逐步消失。所以說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隔閡與學生特定的心理與生理特點是分不開的。這種不認同感發展到極致,就會成為一種心理障礙。
導致這些原因很重要一點在於我們的老師沒有注意到教育形勢的變化,沒有注意到孩子越來越強烈的個性特征,他們更多的受到了傳統理的影響,偏麵的重視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而忽視了學生做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本性意識。
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教育)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培養社會合格的成員,國家合格的公民。試想,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能考高分,但有不少人卻存在心理障礙和人格偏離,這樣的人本身就是受害者,又是“社會隱患”,又如何能指望他們繼承和發展我們的事業呢?果真如此,我們的教育可就“功不抵過”了,事實上,單純以考試成績——升學率代替基礎教育的目標是傳統教育體係中破壞性和毀滅性最大的一個方麵。我們應該讓全體學生都能有符合實際情況的最大發展,把他們培養成身心健康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
2.千萬不能去體罰孩子,懲罰把握住“度”
國家名令規定老師絕對不許體罰學生,但是由於具體的環境所限,很多地方,很多老師還是有對學生體罰的嗜好,即使不去體罰的,也以變相的懲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實在是提高我們教育質量的最大障礙。
2002年4月28日晚,王森和同學們到鎮電影院觀看由鎮二中組織的法製教育影片。在換片期間,大約晚上9時,王步出電影院門口,看到同學陳仲亮,兩人就在電影院外聊了起來,不久,陳被學校的老師叫到一邊談話,王就走過去拍拍陳的肩膀,叫陳跟他走。老師楊某問王:“幹什麼的?”王反問:“你是不是想打我?”楊某一下子就把王放倒在地,接著楊某就圍上來用手電筒敲打王頭部,用腳踢王森,並把王帶回學校。在學校,楊某又再次放倒王,並亂踢一頓。王爬起來跑到學校辦公室想打電話回家,但電話已鎖上,楊某追王到大會議室,校警叫王坐在椅子上,關燈後用電棒擊王的頭、手、腹等部位。後來家屬聞訊趕到麻中,才放了王,王在其堂兄扶送去醫院途中還嘔吐了一次。
據衛生院診斷:王森全身多處軟組織挫傷,大小可見傷痕有20多處。
校方當事人之一的政教處王主任說,事發前一晚,學校失竊3部抽水泵,疑是陳仲亮所為,4月28日晚上,有教師發現陳仲亮在鎮電影院門口,經請示黃副校長後,4名紀律檢查小組成員和四名教師及校保安員即去電影院找陳詢問。在詢問過程中,王森(因在校時表現不好,於近期被學校勸退)上前阻攔,欲拉陳離去。口角中,王突然用雨傘將一名老師右手挫傷,5名老師和校保安員隻得抓住他,奪下雨傘。在場的黃副主任要拉王森到派出所,在王表示同意後,老師們鬆了手,不料王竟立即在地上摸起一塊石頭要打人,老師們一擁而上,然後將其帶回學校會議室。王主任承認,除3名領導外,其他6人都動手打了王森。
縣教育局4月30日作出決定,責成參與毆打學生的教師作出書麵檢討,向傷者賠禮道歉並聽候處理;傷者的醫療費、營養費及家屬護理費用全部由麻布崗中學負責。
以上事例當然是我國學校教育中的極個別現象,但透過這樣的事例,我們應該能夠受到震撼,引起思考:我們的傳統教育理論、方法需要“更新換代”,我們的教師自身素質仍有待提高!教育是一項高尚的事業,更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科學。教育不能隻有表揚沒有批評,但懲罰不等於體罰,批評要講究藝術。我們有的教師是好心幹了壞事,關鍵就在於沒能真正了解教育對象。
由於師生關係固有的矛盾,一些老師不想辦法去化解,卻一味的用自身的“權利”去惡意的懲罰學生,這實在是做老師的悲哀。可憐我們那些單純稚氣的孩子,有的一入學就開始被“比皇帝還威風”的教師“修理”得話不敢說,事不敢做,連氣都快不敢大聲出了。老師成了大狸貓,學生一個個擔驚害怕,像東躲西藏的小老鼠,在這種貓鼠對立的氛圍中,還有什麼教育可言呀!
學生和老師之間仿佛隔著一堵高牆,誰也看不透誰的心思。學生有學生的委屈,為什麼老師隻喜歡成績好的學生?為什麼老師批評起來一點兒也不留情麵?老師也有老師的辛酸,自己辛辛苦苦、任勞任怨地傾心於教育,怎麼換來的卻是學生的不理解,甚至是埋怨呢?
相當多的“好學生”畢業以後跟老師的關係並不親密,甚至有的人會看不起老師;相反倒是那些沒少挨老師批評的“壞學生”時常會去看望老師,與老師之間有一種割不斷的情誼。對此,也有老師解釋說:“對一些後進生你常批評,和他進行的其實是一種心與心之間的交流,也許當時他會有抵觸情緒,但等日後他懂事了自然就會對老師產生一種感激之情。相反對於一些成績好的學生,師生間的交流僅限於學習上,而且當老師為了照顧大多數同學放慢了講課速度時,好學生感覺‘吃不飽”反而會覺得是老師沒有水平,所以看不起老師。”這種說法您同意嗎?師生之間的矛盾還有沒有其他深層次的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