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忍得住氣吃得了虧
做人要低調似乎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絕對是為人處世的一大玄機。所謂低調也就是放低自己、抬高別人,可以迅速拉近與他人的距離,避免成為別人的敵對目標。低調做人說起來如此簡單,但當一個人功成名就的時候,能做到低調做人的又有幾人呢?
1.遇事低頭就沒有過不去的橋
有了一點成績就洋洋自得,自以為高不可攀,這樣的人注定要摔大跟頭。更多的人本來就在別人的屋簷下,也就更需要適時低頭。民間有一句俗語,叫“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就是說,人在力量不如別人的時候,不能不低頭退讓。這句話,可以說洞徹世事人情,非常有智慧。然而,仔細看這句話的後半句,我們會發現“不得不”一詞裏隱含著太多的勉強和無奈,這是一種消極的、不情願的低頭,既然是勉強和不情願的,做起來就不免流露出不滿的情緒,這種不滿如果讓對方看到,很可能會影響你處世的效果。因而,我們要把這句俗語改成“人在屋簷下,一定要低頭”。把“不得不”改成“一定要”並不是在玩文字遊戲,而是要求權勢和力量不如對方的人要積極主動地低下頭來,變消極為積極,變不情願為心甘情願。
所謂的“屋簷”,通俗點說,就是別人的勢力範圍,也就是說,隻要你在這勢力範圍之內,靠這勢力生存,那麼你就在別人的屋簷下了。這屋簷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頭站著,但這種屋簷不多,以人類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來看,大部分的屋簷都是非常矮的!也就是說,進入別人的勢力範圍時,你會受到很多有意無意的排斥和限製,以及不知從何而來的欺壓,除非你強大到不用靠別人來過日子的程度。即使如此,你也不能保證一輩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簷下避避風雨。所以,在人屋簷下的心態就有必要調整了。
所以,隻要是在別人的屋簷下,就“一定”要低下頭,不用別人來提醒,也不用撞到屋簷了才低頭。
“一定要低頭”,起碼有這樣幾個好處:你很主動地低下了頭,不致成為明顯的目標;不會因為頭抬得太高而把矮簷撞壞。要知道,不管撞壞撞不壞,你總要受傷的,盡管你的頭是“鐵”的,但老祖宗早就有“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古訓。不會因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離開能夠躲風避雨的“屋簷”。離開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須考慮要去哪裏。要知道,一旦離開,再想回來就不那麼容易了。在“屋簷”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為屋內的一員,甚至還有可能把屋內人趕出來,自己當主人。
在曆史上,各種鬥爭極其複雜,忍受暫時的屈辱,低頭磨煉自己的意誌,尋找合適的機會,是一個欲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西漢時期的韓信忍胯下之辱正是這種“一定要低頭”的最好體現。因為他不低頭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無賴同等的地步,奮起還擊,鬧出人命吃官司不說,還很可能賠上一條小命。
另一種“一定要低頭”,屬於更高一個層次,就是有意識地主動消隱一個階段,借這一階段來了解各方麵的情況,消除各方麵的隱患,為將來的大舉行動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即唐高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有目的地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有點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隋煬帝對自己起疑心了,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低頭隱忍,等待時機。於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試想,如果當初李淵不主動低頭,或者頭低得稍微有點勉強,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煬帝楊廣除掉了,哪裏還會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一定要低頭”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與當時的環境有和諧的關係,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以便走更長遠的路,更為了把不利的環境轉化成對你有利的力量,這是一種柔韌,一種權變,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在人屋簷下是我們經常遇到的情況,它可能會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現,當你看到了“矮簷”,請不要“不得不”,而要告訴自己:“一定要低頭!”
2.肯退一步才能進一步
麵對矛盾,一般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用強去爭,但可能對方比你還強,你用強人亦用強,結果就不那麼妙了。實際上,在聰明人看來,低頭不單是緩和矛盾,也能化解矛盾,而爭隻有在極端的情況下才能解決矛盾,而在多數情況下隻能是激化矛盾。在很多事情上,頭低一些,退讓一步,不但自己過得去,別人也過得去了,產生矛盾的基礎不複存在,矛盾自然就化解了。彼此能夠相安,離禍端就遠了。
明朝年間,在江蘇常州,有一位姓尤的老翁開了個當鋪,經營好多年了,生意一直不錯。某年年關將近,有一天尤翁忽然聽見鋪堂上人聲嘈雜,走出來一看,原來是站櫃台的夥計同一個鄰居吵了起來。夥計對尤翁說:“這人前些時典當了些東西,今天空手來取典當之物,不給就破口大罵,一點道理都不講。”那人見了尤翁,仍然罵罵咧咧,不講情麵。尤翁卻笑臉相迎,好言好語地對他說:“我曉得你的意思,不過是為了度過年關。街坊鄰居,區區小事,還用得著爭吵嗎?”於是叫夥計找出他典當的東西,共有四五件。尤翁指著棉襖說:“這是過冬不可少的衣服。”又指著長袍說,“這件給你拜年用。其他東西現在不急用,不如暫放這裏,棉襖、長袍你先拿回去穿吧!”
那人拿了兩件衣服,一聲不響地走了。當天夜裏,他竟突然死在另一人家裏。為此,死者的親屬同那人打了一年多官司,害得那人花了不少冤枉錢。
原來,這個鄰人欠了人家很多債,無法償還,走投無路,事先已經服毒,知道尤家殷實,想用死來敲詐一筆錢財,結果隻得了兩件衣服。他隻好到另一家去扯皮,那家人不肯相讓,結果就死在那裏了。
後來有人問尤翁:“你怎麼能有先見之明,向這種人低頭呢?”尤翁回答說:“凡是橫蠻無理來挑釁的人,他一定是有所恃而來的。如果在小事上爭強鬥勝,那麼災禍就可能接踵而至。”人們聽了這一席話,無不佩服尤翁的聰明。
中國有句格言:“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不少人將它抄下來貼在牆上,奉為座右銘。這句話與當今商品經濟下的競爭觀念似乎不大合拍,事實上,“爭”與“讓”並非總是不相容,反倒經常互補。在生意場上也好,在外交場合也好,在個人之間、集團之間,也不是一個勁“爭”到底,忍讓、妥協、犧牲有時也很必要。作為個人,適當低一下頭也是一種寶貴的智慧。即使在市場競爭的條件下,隱忍退讓仍然能夠提供成功有效的經營策略。比如商人常說的“有錢大家賺”,就是讓的一種表現。經營行為本來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原則的,如果你斬盡殺絕,不肯讓利,就不會有合作夥伴。極端地說,根本也就不會有商品經濟。因為全叫你壟斷了,還有什麼市場競爭呢?可見市場競爭是以讓為前提的。
3.學會以隱忍的態度做人
當你還沒有充分的實力時,忍耐就具有特別重要性的戰略意義,在這時候,做大事者,能審時度勢,不把那些小恥小辱放在心上。但是,光被動地忍還不行,還必須為了忍後的行動積極準備。唐太宗李世民在爭奪儲位的過程中就是保存實力、邊忍邊動,後來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唐高祖李淵建立唐王朝後,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勾結,多次陷害立有大功的秦王李世民,兄弟間一場生死拚殺勢所難免。
李世民身邊的文臣武將屢次進言,勸李世民早做打算,搶先動手。李世民每到這個時候,便會麵現苦容,歎息不止,說:
“我們乃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縱是他們的不對,我又怎麼忍心呢?還是委屈一下吧,時日一長,他們也許會知錯能改,一切就煙消雲散了。”
別人都十分著急,深怪他心有仁念,坐失良機。李世民對此如若未聞,暗中卻把他心腹的將領尉遲敬德等人找來,對他們說:
“你們的好心,我豈能不知?不過現在我們安排未妥,事無頭緒,又怎能草率行事呢?事若不密,為人察覺,隻怕我們先得人頭落地了。還望各位詳作籌劃,切勿泄露。”
李世民邊忍邊動,加緊布置。由於他表麵從容,處處示弱,李建成、李元吉果真被欺騙,暗中得意。他們按部就班,一步步地實施整倒李世民的計劃,心想假以時日,不愁大事不成。
不久,有報說突厥兵犯境,李建成便保舉李元吉為帥,帶兵迎敵。齊王請求李淵把秦王李世民的兵馬歸他指揮,李淵答應了他的要求。李世民和他的文臣武將一眼便看穿了他們的陰謀,李世民見群情激憤,故作痛苦的模樣安撫眾人說:
“皇上既已同意,看來我隻能束手待斃了。這是天意,我又能怎麼樣呢?”
眾人見此,信以為真,不禁泣淚苦勸;有的還要告辭而去,以示抗議。隻有幾個知情者以目示意,不露聲色。
這時又有人進來密告李世民,說太子與齊王早已定下計謀,隻等李世民等人給齊王出征送行時,便要密伏勇士,趁機全部殺光,然後太子登位,封齊王為太弟。
眾人聽此,情緒更為激動。李世民見火候已到,這才長歎一聲,對眾人說:
“我是被逼如此,各位都是明證。事已至此,隻有先發製人,我們才能鏟除強敵,保全性命。”
李世民分兵派將,伏兵於玄武門。第二天,李建成、李元吉上朝在此經過,伏兵齊出,二人猝不及防,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李元吉被尉遲敬德砍殺。
沒過多久,李淵便讓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
李世民的“成功”告訴我們:以隱忍的心態做人,以積極的準備做事,大事可成。
4.做個表麵的弱者又有何妨
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甚至還給人“窩囊”不中用的弱者感覺。但這樣的人並不可小看。有時候,越是這樣的人,越是在胸中隱藏著高遠的誌向和抱負,而這種表麵“無能”,正是他心高氣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講策略的表現。這種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沒有的遠見卓識和深厚城府。
劉備一生有“三低”最著名,它們奠定了他王業的基礎。一低是桃園結義。與他在桃園結拜的人,一個是酒販屠戶,名叫張飛;另一個是在逃的殺人犯,正在被通緝,流竄江湖,名叫關羽。而他,劉備,皇親國戚,後被皇上認為皇叔,肯與他們結為異姓兄弟。這一低,使兩條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湧而來,一條是五虎上將張翼德,另一條是儒將武聖關雲長。劉備的事業,從這兩條大河開始彙成汪洋。
二低是三顧茅廬。為一個未出茅廬的後生小子,劉備前後三次登門求見。不說身份名位,隻論年齡,劉備差不多可以稱得上長輩,這長輩喝了兩碗那晚輩精心調製的閉門羹,卻毫無怨言,一點都不覺得丟了臉麵,連關羽和張飛都在咬牙切齒。這又一低,一條更寬闊的河流彙入他寬闊的版圖,勾畫出一張宏偉的建國藍圖,成就了一個千古名相。
三低是禮遇張鬆。張鬆本來是想賣主求榮,把西川獻給曹操的,但曹操自從破了馬超之後,誌得意滿,驕人慢士,數日不見張鬆,見麵就要問罪。又差點將其處死。劉備派趙雲、關雲長迎候張鬆於境外,自己親迎於境內,宴飲三日,淚別長亭,甚至要為他牽馬相送。張鬆深受感動,終於把本打算送給曹操的西川地圖獻給了劉備。這再一低,西川百姓彙入了劉備的帝國。
最能看出劉備與曹操交際差別的,要算他倆對待張鬆的不同態度了:一高一低,一慢一敬,一狂一恭。結果,高慢狂者失去了統一中國的最後良機,低敬恭者得到了天府之國的川內平原。在這個故事中,劉備胸懷大誌,卻平易近人禮賢下士,慢慢成就了自己的基業。與之相反,曹操心高氣傲,目中無人,白白丟掉了富饒的天府之國,並且還因此耽誤了統一中國的大計。單從這一點上看,劉備是真英雄,雖然他沒有所謂的氣勢架子;而曹操則一副狂徒之態,傲氣衝天,耀武揚威。他因此吃了大虧,其實一點都不冤。
一個人,無論你已取得成功還是還沒有出師下山,其實都應該謹慎平穩,不惹周圍人不快;尤其不能得意忘形而狂態盡露。特別是年輕人,初出茅廬,往往年輕氣盛,這方麵尤其應當注意。因此心氣決定著你的態度,態度影響著你的事業。
所以說,懂得獲勝不驕、有功不傲的人是真正懂生活、會做事的人,他們會因此而成為強者,成為前途平坦、笑到最後的人。
5.忍住即將爆發的激動情緒
人與人之間經常會產生矛盾,有的是因為認識的水平不同;有的是因為對對方不了解;有的是原本有某些偏見和誤解。如果你有較大的度量,以諒解的態度對待別人,忍住最容易爆發的激動情緒,這樣你就可能贏得時間,矛盾也可能得到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