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鄭莊公準備伐許。戰前,他先在國都組織比賽,挑選先行官。眾將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一顯身手。眾將首先進行擊劍格鬥,都使出了渾身本領,爭先恐後。經過輪番比試,選出了6個人來,參加下一輪射箭比賽。在比箭項目上,取勝的6名將領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第5位上來射箭的是公孫子都。他武藝高強,年輕氣盛,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隻見他搭弓上箭,3箭連中靶心。他昂著頭,瞟了最後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後那位射手是個老人,胡子有點花白,他叫穎考叔,曾勸莊公與母親和解,立有大功。穎考叔上前,3箭射擊,連中靶心,與公孫子都打了個平手。
隻剩下兩個人了,莊公派人拉出一輛戰車來,說:“你們二人站在百步開外,同時來搶這部戰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公孫子都輕蔑地看了對手一眼,哪知跑了一半時,公孫子都腳下一滑,跌了個跟頭。等爬起來時,穎考叔已搶車在手。公孫子都哪裏服氣,提了長戟就來奪車,莊公忙派人阻止,宣布穎考叔為先行官。
公孫子都因此懷恨在心。穎考叔不負莊公之望,在進攻許國都城時,手舉大旗率先從雲梯上衝上許都城頭。眼見穎考叔大功告成,公孫子都嫉妒得心裏發疼,竟抽出箭來,搭弓瞄準城頭上的穎考叔射去,一下子把沒有防備的穎考叔射死了。
穎考叔的死是因為他不知道糊塗保身,鋒芒太露的緣故。當今社會,此理仍然行得通。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鋒芒太露的人雖容易取得暫時成功,卻為自己掘好了墳墓。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也就是說,有時才華不宜顯,有時聰明需內斂。
乾隆年間,紀曉嵐以過人的才智名揚全國,深得皇上賞識。有一天,乾隆宴請大臣。大臣們吃得很開心,飲得也很暢快。乾隆又詩興大發了,他出了上聯:“玉帝行兵,風刀雨箭雲旗雷鼓天為陣。”
乾隆皇帝要求百官對下聯,竟然沒人能對得上。乾隆皇帝這下更來興致了,他想顯示他本人的才華,便點名要紀曉嵐答對,想出一下這位大才子的醜。不料,紀曉嵐卻把下聯對上來了:“龍王設宴,日燈月燭山肴海酒地當盤。”話音剛落,群臣讚歎。
乾隆皇帝聽後,卻不高興了。他麵有怒色,沉吟不語。大家頗為納悶。紀曉嵐當然明白是自己得罪了皇上,便接著說:“聖上為天子,所以風、雨、雲、雷都歸您調遣,威震天下;小臣酒囊飯袋,所以希望連日、月、山、海都能在酒席之中。可見,聖上是好大神威,而小臣我隻不過是好大肚皮而已。”乾隆一聽,立即笑逐顏開,連忙表揚紀曉嵐,說:“飯量雖好,但若無胸藏萬卷之書,又哪有這麼大的肚皮。”
乾隆出的上聯顯示了一代帝王的豪邁氣概,不料紀曉嵐下聯一出,十分工整,顯不出乾隆上聯的才氣。乾隆一聽,自然不快。幸好,紀曉嵐及時發現並為自己開脫,有意抬高乾隆,貶低自己。自然,君臣一唱一和,大家都高興。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驕豔的時候,也就是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當你誌得意滿時,且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你不遭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
所以,即使你有非常出眾的才智,但也一定要謹記:鋒芒太露,必遭人忌。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更不要稍有成就便得意忘形,以為自己絕頂聰明。殊不知樹敵太多,事事必受他人阻撓。該收斂時就收斂,夾起尾巴好做人,切勿光芒晃人眼。
老子曾經說過:“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於做生意的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輕易叫人看見;君子之人,品德高尚,容貌卻顯得愚笨拙劣。有才華是好事,但不能作為炫耀的資本,既要顯露才華,又要明哲保身,這才是為人處世、人際交往之上策。
5.驕傲是無知的表現
驕傲是一個人對自己在某個方麵或領域有卓越價值的肯定,是人對自己成績的認知。生活中,人們總是不會缺乏驕傲的理由,一件新衣服,一種新發型,都能引起他們的驕傲之情。驕傲的情緒,人所難免,但過度的驕傲就是虛榮。
很多時候,驕傲和虛榮常常是一對孿生兄弟,虛榮的結果常常是驕傲。一個心性驕傲的人,從不會把別人放在眼裏,他們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但他們忘了,高傲的人隻能讓人厭煩,要知道人外有人,太過驕傲隻能自取其辱。
古時候有則笑話,說有人做了首詩自吹道:“天下文章有三江,三江文章唯我鄉,我鄉文章數舍弟,舍弟跟我學文章。”轉了一個大彎,還是自己的文章好,如此驕傲之人做的文章未必就真好。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越是知識淵博的人越表現得謙遜無比,相反隻有那些“一瓶不滿半瓶晃蕩”的人越喜歡張揚。所以,一個人要想圓通處世或者成就大事都必須要戒傲,做到有才學而不張揚,有情趣而不膚淺!
相傳南宋時江西有一名士傲慢之極,凡人不理。一次他提出要與大詩人楊萬裏會一會。楊萬裏謙和地表示歡迎,並提出希望他帶一點江西的名產配鹽幽菽來。名士一聽就傻了眼,他實在搞不懂楊萬裏要他帶的是什麼東西,隻好說:“請先生原諒,我實在不知配鹽幽菽是什麼鄉間之物,無法帶來。”
楊萬裏則不慌不忙地從書架上拿下一本《韻略》,翻開當中一頁遞給名士,隻見書上寫著:“豉,配鹽幽菽也。”原來楊萬裏讓他帶的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此時名士麵紅耳赤,方恨自己讀書太少,始覺為人不該傲慢。
驕傲有很多的害處,但最危險的結果就是讓人變得盲目,變得無知,變得更加虛榮。驕傲會培育並增長盲目,讓我們看不到眼前一直向前延伸的道路,讓我們覺得自己已經到達山峰的頂點,再也沒有爬升的餘地,而實際上我們可能正在山腳徘徊。所以說,驕傲是阻礙我們進步的大敵。
曾經有一個學者,學富五車,精通各種知識,所以自認為無人可以和自己相比,很是驕傲。他聽說有個禪師才學淵博,非常厲害,很多人在他麵前都稱讚那個禪師,學者很不服氣,打算找禪師一比高下。學者來到禪師所在的寺院,要求麵見禪師,並對禪師說:“我是來求教的。”
禪師打量了學者片刻,將他請進自己的禪堂,然後親自為學者倒茶。學者眼看著茶杯已經滿了,但禪師還在不停地倒水,水溢出來,流得到處都是。“禪師,茶杯已經滿了。”“是啊,是滿了。”禪師放下茶壺說,“就是因為它滿了,所以才什麼都倒不進去。你的心就是這樣,它已經被驕傲、自滿占滿了,你向我求教怎麼能聽得進去呢?”
驕傲是陷阱,隻有克服和防止驕傲,才能在人生之路上不斷前進。古人講:“君子寬而不慢。”綜觀古今中外成大事者,都是虛懷若穀、好學不倦、從不驕傲的人。
驕傲是目中無人的盲目行為,是不自量力的狂妄作風。驕傲的本質是自我崇拜,是虛榮心膨脹的體現。當一個人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地位、聲譽和財富,並對此產生自我崇拜時便產生驕傲的心態。驕傲的人,其實是無知的人,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吃幾碗幹飯,他們不懂自己隻是滄海一粟……
6.若真有本事,又何須炫耀
是金子,無論在哪裏都會發光。如果你有才華,那麼就無需炫耀自己,無需嘩眾取寵,無需靠別人的眼光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有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總喜歡炫耀和表現自己。真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其實,你若真有本事,又何須炫耀?
先來看一則寓言故事:
斑鳩強占了小喜鵲的窩,看著無家可歸的喜鵲,斑鳩開心地說:“你可知道誰是鳥中之王?”
小喜鵲膽戰心驚地說:“您是鳥中之王!”斑鳩滿意地飛走了。不久斑鳩又啄光了小麻雀頭上的毛,然後傲慢地問小麻雀:“你可知道誰是鳥中之王?”
小麻雀嚇壞了,結結巴巴地說:“當然您……您是鳥中之王。”
斑鳩這下神氣極了,它真的把自己當作鳥中之王了,耀武揚威地飛來飛去,見到一種鳥就向其炫耀自己的身份。迎麵碰到了老鷹,它又問老鷹:“你可知道誰是鳥中之王?”然後得意洋洋地等待著回答。
可是它沒有聽到老鷹說它是鳥中之王的回答,隻看到老鷹扇了一下翅膀,它感到一股強風向自己襲來,然後就重重地從空中跌落在草叢裏。它聽到老鷹在它頭頂惡狠狠地說:“這下你知道誰是鳥中之王了吧。”
斑鳩不知高低,自我吹噓為鳥中之王,結果被老鷹一巴掌就打出了原形,威風掃地。其實,真正實力雄厚的才是王者,光靠嘴上功夫是吹不出實力的。有本事要讓別人去說,不能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不知收斂、吹噓自己的人,當真相被揭開時隻會顏麵無光、威風掃地。
生活中有些人總好炫耀自己曾經的輝煌,甚至把炫耀先人的業績當作自己的光榮,這是並不光彩的行為。資曆深自然值得尊重,但老是掛在嘴唇上當歌唱,就會貶值了。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喜歡自吹自擂的,因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你真有本事,又何須炫耀呢?
東漢初時的名將馮異在建立東漢王朝的戰爭中屢立功勳,然而他在每次戰爭後,總獨自躲在大樹下,而不像其他人那樣,聚在一處爭說自己的功勞,因而他贏得了“大樹將軍”的美稱。梁國的宰相沈約對梁武帝稱讚他說:“此陛下之大樹將軍也!”功勞是客觀存在的,別人抹殺不掉,而無功自吹終是徒勞。
實際上也是這樣,有不少居功自傲的人,最終還是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隻有那些繼承了謙虛美德的老實人才能“贏得生前身後名”,為人們津津樂道。
美國南北戰爭時,北軍格蘭特將軍和南軍李將軍率部交鋒,經過一番空前激烈的血戰後,南軍一敗塗地,潰不成軍,李將軍還被送到愛浦麥特城去受審,簽訂降約。無疑格蘭特將軍是最後的勝利者,但是他並沒有對自己的成績自吹自擂,而是表現得非常謙虛。他很謙恭地說:“李將軍是一位值得我們敬佩的人物。他雖然戰敗被擒,但態度仍舊鎮定異常。像我這種矮個子,和他那六尺高的身材比較起來,真有些相形見絀。他仍是穿著全新的、完整的軍服,腰間佩著政府獎賞他的名貴寶劍;而我卻隻穿了一套普通士兵穿的服裝,隻是衣服上比士兵多了一條代表中將官銜的條紋罷了。”這一番謙虛的話聽在人家耳裏,遠比數次的自吹自擂好得多。
有本事要讓別人去評價,不必自我吹噓、自我炫耀,因為你的成績,你的成功,別人會比你看得更清楚。隻有對自己的成就持有懷疑態度的人,才愛在人家麵前強出頭,以掩飾他那些令人懷疑的地方。
曾經有人說:“愈是不喜歡接受別人讚譽的人,愈是表明他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微不足道的。”假使一個人常常把一點微不足道的成績當作一樁了不得的事情,那他無異於是在欺騙自己,就像那些被魔術欺騙了的觀眾一樣。這樣的人早晚將會走上失敗之路,因為他早已沒有自知之明了,一個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做事就如同盲人摸象,又如何會取得成功呢?
好自我炫耀的人,常常是外強中幹的;他們的目的隻不過是為了引起大家對他們的關注,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沒有本事就不要胡亂吹噓,否則被人揭穿真相會顏麵盡失。有真本事也不要掛在嘴上,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有幾斤幾兩,旁觀的人心知肚明。因此還是收斂一下嘴上功夫,用行動說話最好。
7.耍小聰明隻會自食其果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文章做到好處,無有他奇,隻是恰好。”才智的使用也是如此,用至好處,應是適當。當智則智,當愚則愚,愚也是一種智。必要時,甚至裝一裝“低能兒”,做一做“糊塗人”,都是明智之舉。明朝劉基雲:“智而能愚,則天下之智莫加焉”,意思是說,智者能帶幾分愚,就是天下的大智慧了。所以說,大智若愚總是智,貴在“大智”,妙在“若愚”。
可惜很多愛慕虛榮的人都不懂得大智若愚的道理,他們認為自己聰明過人,有才氣,能力強,故而沾沾自喜,看誰都是豆腐渣,惟有自己是朵花。
其實,聰明人分兩種,一種是真聰明,一種是假聰明,也就是小聰明,區別在於他們對聰明的使用不同。前者懂得韜光養晦,也就是能夠審時度勢做到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時不會輕易使用,大智若愚。後者則盲目自傲、自以為是、好大喜功,大愚若智,這就是小聰明。
西方有這樣一種說法:法蘭西人的聰明藏在內,西班牙人的聰明露於外;前者是真聰明,後者是假聰明。在從政的過程中,在出將入相的過程中,切忌隻知伸不知屈;隻知進不知退;隻知自我顯示,不知韜光養晦。
古人說:“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如果一個人總是喜歡顯露自己的才幹,那麼他必然會遭受很多的挫折,這是做人太幼稚的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做人要善於藏鋒露拙。有才幹本是好事,但是帶刺的玫瑰最容易傷人,也會刺傷自己。
所以,真正聰明的人會掌握“度”,所謂“過猶不及”就是說,太聰明了反倒不如不聰明。明代大政治家呂坤以他自己豐富的閱曆和對曆史典故的深刻洞察,在《呻吟語》中說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話:“精明也要十分,隻須藏在渾厚裏作用,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今之人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為愚也。”譯成今天的話就是:精明還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渾厚”中悄悄地運用。古往今來得禍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精明的人,沒有因渾厚而得禍的。現在的人惟恐不能精明到極點,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啊!
耍小聰明的人有兩種災禍,一個是被人猜忌、防範而招禍,一個是自己會把事情辦壞而難成大事。它可以使人得意於一時,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然而終究還是自毀,永遠不會取得真正的、偉大的成功。一個欲成大事的從政人員若耍小聰明,機遇就會早早被扼殺在搖籃裏。因而,我們要從楊修之死中吸取深刻的教訓,在人際關係複雜的社會裏,不要一味隻是耍小聰明,炫耀自己的才能,必須懂得為人處世的大智能,才不至吃虧、遭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