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裏,這樣的“仇恨袋”到處都有,隻是它出現的時候會偽裝自己,讓我們不知道它的本質,可是結果卻是一樣的,我們會因為它而被攔住去路,難以前進。
曼德拉因為領導反對白人種族隔離的政策而入獄,白人統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大西洋小島羅本島上27年。當時曼德拉年事已高,但白人統治者依然像對待年輕犯人一樣對他進行殘酷的虐待。
羅本島上布滿岩石,到處是海豹、蛇和其他動物。曼德拉被關在總集中營,每天的工作就是將采石場的大石塊碾碎成石料。他有時還要下到冰冷的海水裏撈海帶,有時幹采石灰的活兒——每天早晨排隊到采石場,然後被解開腳鐐,在一個很大的石灰石場裏,用尖鎬和鐵鍬挖石灰石。因為曼德拉是要犯,看管他的看守就有3個。他們對他並不友好,總是尋找各種理由虐待他。
誰也沒有想到,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以後,他在就職典禮上的一個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
總統就職儀式開始後,曼德拉起身致辭,歡迎來賓。他依次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然後他說,能接待這麼多尊貴的客人,他深感榮幸,但他最高興的是,當初在羅本島監獄看守他的3名獄警也能到場。隨即他邀請他們起立,並把他們介紹給大家。
曼德拉的博大胸襟和寬容精神,令那些殘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顏,也讓所有到場的人肅然起敬。看著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恭敬地向3個曾關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場的所有來賓以至整個世界,都靜下來了。
後來,曼德拉向朋友們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獄中生活使他學會了控製情緒,因此才活了下來。牢獄歲月給了他時間與激勵,也使他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遭遇的痛苦。他說,感恩與寬容常常源自痛苦與磨難,必須通過極強的毅力來訓練。
人有七情六欲,心情不好的時候甚至會遷怒別人,更別說是當別人真的傷害了我們會怎樣了。但是這種憤怒和狹隘的心理事實上對於我們為人處世都是不利的,能像曼德拉那樣寬容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一天,陸軍部長斯坦頓來到林肯的辦公室,氣呼呼地說,一位少將用侮辱的話指責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議斯坦頓寫一封內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夥。
“可以狠狠地罵他一頓。”林肯說。
斯坦頓立刻寫了一封措辭激烈的信,然後拿給總統看。
“對了,對了。”林肯高聲叫好,“要的就是這個!好好教訓他一頓,真寫絕了,斯坦頓。”
但是當斯坦頓把信疊好裝進信封裏時,林肯卻叫住他,問道:“你要幹什麼?”
“寄出去呀。”斯坦頓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不要胡鬧!”林肯大聲說,“這封信不能發,快把它扔到爐子裏去。凡是生氣時寫的信,我都是這麼處理的。這封信寫得好,寫的時候你已經解了氣,現在感覺好多了吧,那麼就請你把它燒掉,再寫第二封信吧。”
我們在生氣的時候,這種不滿的情緒是需要發泄出來的,不然堆積在心裏對健康是有害的。可是胡亂發泄、遷怒別人,或者是反擊給傷害我們的人,這都不是良策,隻會使得“仇恨袋”脹得越來越大。林肯的辦法很不錯,既發泄了不良情緒,又不會實際傷害別人,而且給了自己冷靜的時間,從而可以更清醒地去解決問題。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總是難免會有些摩擦、誤解乃至糾葛、恩怨,如果對此念念不忘、斤斤計較,那就好像在讓“仇恨袋”壓在自己身上,或者堵在路上一樣,使得生活舉步維艱。倒不如寬容一點,忍耐一些,退讓一步,路才更容易走。
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一文中記載: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是孔子的經典語句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更是自古以來有道德有修養的人所奉行的格言警句。
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別人,這才是仁義的表現。這句話揭示了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如果我們都能夠以對待自己的行為作為參照來對待他人,就會寬宏大量,柔忍處世,寬恕待人。
有一天早上,有人敲哥哥家的門,哥哥打開門,看到一個背著木匠工具箱的男人。木匠說:“我正在尋找打短工的機會,也許你有些小事需要別人來做,你看我是否可以替你做這些事呢?”
哥哥說:“我確實有份工作可以提供給你。”說著帶木匠來到離家不遠的小溪邊,指著對岸說:“你看,那邊是我弟弟的家。上個禮拜之前,這裏還沒有小溪,可是他帶著推土機回來,這裏的草地就變成了小溪。他也許是想用這個來激怒我,因為之前我們曾吵過一架。可是我會讓他更難受的。我想讓你給我建一個籬笆牆,這樣我就永遠不用看見他的地盤了,讓他明白他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木匠想了想,說:“我明白了,我一定會把這件事做得讓你滿意的。”
哥哥給木匠把材料準備齊,就離開家去城裏辦事,等到日落時分,他從城裏回來了,木匠剛剛把活幹完。哥哥一看大吃一驚,哪有什麼籬笆,眼前分明是一座橋!精致結實的木橋把小溪兩岸連接起來,這是一件精美的作品,但不是他想要的。哥哥正想斥責木匠,忽然看到弟弟正從對麵走過來,弟弟走上橋徑直來到哥哥身邊,羞愧得淚流滿麵,說:“哥哥,我對你幹了那些事,說了那些話之後,你還能建這樣一座橋,想想我實在是太過分了。”哥哥恍然大悟,緊緊握住弟弟的手,感動得不能言語。
木匠微笑著收拾好工具,準備離開。哥哥說:“請你留下來吧,是你幫助我們兄弟重歸於好的,我很感激你。”
木匠說:“不,我想還有別的地方需要我去幫他們建一座橋。”
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常會發生矛盾,即使是血緣至親也會有摩擦。可是這其中有許多的矛盾是可以避免的,隻要我們對別人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恕,自己不能接受的事情也不要強迫別人去接受,別人不肯做的事也許你自己也同樣不願意做。如果能這麼想,那世界上就會多些和諧,少些衝突。
5.擁有一顆感恩之心
自私的人擁有再多也難以獲得快樂,而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即便物質生活再貧窮,也可以擁有更多的快樂。
中央電視台曾報道過貴州山區的一個普通老師的感人事跡,讓人不得不對他的那顆感恩的心肅然起敬。
這位老師姓陸,幼時的小兒麻痹讓他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站立行走,但他心靈手巧。在生計問題上,幹什麼都可以掙錢養活自己,而且比幹老師掙錢多。但當村領導找到他時,他毅然選擇了當教師。因為他知道村裏已經因為沒有人願意當老師停課一年多了。而山裏的條件之差也讓許多孩子輟學在家。就在這種情況下,他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這份工作對於常人而言沒什麼困難,但對於陸老師而言,他不得不麵對眼前的一切困難。第一,學校已經沒有學生,他得一個個去家訪,爭取讓他們回學校。但山路難走,同學們的家又相距很遠,甚至在家訪中還得穿過森林。第二,他自己不能站立行走,為了能把學生請回教室,他為自己做了一雙特殊的像船一樣的鞋子固定在膝蓋下,幫他攀爬陡峭的山路。為了在穿過森林時不致被野獸當作口中食,他還專門做了一隻銅哨嚇唬野獸。在那雙特殊的鞋和銅哨的陪伴下,他將七十多個學生請回了學校。幾十年間,他的足跡遍布了周邊的7個山區。
2006年他58歲了,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醫院給他做了手術並讓他第一次站了起來,第一次穿上鞋。麵對這一切,在多少困難麵前從沒抱怨過一句的陸教師不禁潸然淚下。他說:“感謝社會的關愛,58歲才第一次站起來,第一次穿上鞋都是社會給予的,我感謝社會。”一個為社會無私奉獻了一生的人理應受到社會的關愛,而他卻對此充滿了感激。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父母抱怨孩子們不聽話,孩子們抱怨父母不理解他們,男朋友抱怨女朋友不夠溫柔,女孩子抱怨男孩子不夠體貼。在工作中,也常出現領導埋怨下級工作不力,而下級埋怨上級不夠理解,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總之,對生活永遠是一種抱怨,而不是一種感激。他們隻是在意自己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卻不會想別人付出了多少。
心胸,隻能容得下私利就得不到幸福。
當然,感激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培養出來的,許多人從未真正感覺到它。因為我們隻注意我們需要什麼,卻很少注意這些東西是別人付出多少代價換來的。如果你要擁有美好的生活,就應培養感恩的心。
一次,古羅馬眾神決定舉行一次歡迎會,邀請全體美德神參加。真、善、美、誠以及各大小美德神都應邀出席,他們和睦相處,友好地談論著,玩得很痛快。
但是主神朱庇特注意到有兩位客人互相回避,不肯接近。主神向信使神庫瑞述說了這一情況,要他去看看這是怎麼回事。信使神將這兩位客人帶到一起,並給他們介紹起來。
“你們兩位以前從未見過麵嗎?”信使神說。
“沒有,從來沒有。”一位客人說,“我叫慷慨。”
“久仰,久仰!”另一位客人說,“我叫感恩。”
生活中慷慨的行為總是難以得到真誠的感恩。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每天的生活都在仰賴著他人的奉獻,隻是很少有人會想到這一點。
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人給過我任何東西!”這種人不論是窮人或富人,他的靈魂一定是貧乏的。
有些人對恩義感覺遲鈍,對怨恨卻十分敏感。他們隻會怨天尤人,而且感覺人生充滿不幸。這類人對別人的要求特別高,喜歡用自己的思考模式來規範他人,結果往往成為不受歡迎的人物。整天抱怨他人,卻不知好好檢討自己。
有些人也會因為自私,隻知從別人身上得到好處卻不知回饋而不受歡迎。短視近利的後果,往往令幫助他的人感到失望,不再給予支持。這類人多半自以為是,從不考慮自己的責任,老是認為別人在算計他,對他不懷好意,想要陷害他,卻不知他自己太狹隘致使眾叛親離。
一個心胸開闊的人,當他意識到上天的賜予有多豐厚時,他會真正地謙卑起來。他感激別人對他的生活所做的貢獻。任何人以自己的成功為榮時,都應該想起他從先人處接受的東西有多少,以一顆感恩的心使自己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