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說順耳話說場麵話
初次見麵,人們以“怎麼說話”來評判一個人,長時間相處,人們更多地以“說什麼話”以及說之後的作用來評判一個人。所以說話不是詞藻的簡單堆砌,而是一個人思想境界和處世態度的具體體現。要想低調做人,就得從改變處世態度做起。
1.學會麵帶微笑去說話
在生活中,人們臉上的微笑,就是向人表示:我喜歡你,我非常高興見到你!
微笑是從內心發出的,那種不誠意的微笑,是機械的、敷衍的,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那種“皮笑肉不笑”的笑容,那是不能欺騙誰的,也是我們所反對的、厭惡的。
紐約一家極具規模的百貨公司裏的人事部主任談到雇人的標準時說,他寧可雇用一個有可愛的微笑、小學還沒有畢業的女孩子,也不願意雇用一個冷若冰霜的哲學博士。
如果你希望別人用一副高興、歡愉的神情來對待你,那麼你自己必須先要用這樣的神情去對別人。
建議那些商界人士,盡量對每一個人微笑。斯坦哈德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班,他給人的感覺是那種很嚴肅的人,在他臉上難得見到一絲笑容。
斯坦哈德結婚已有18年了,這麼多年來,從他起床到離開家這段時間內,他很難得對自己的太太露出一絲微笑,也很少說上幾句話,家裏的氣氛很沉悶。他決定改變這種狀況。一天早晨他梳頭的時候,從鏡子裏看到自己那張繃得緊緊的臉孔,他就向自己說:比爾,你今天必須要把你那張凝結得像石膏像的臉鬆開來,你要展現出一副笑容來,就從現在開始。坐下吃早餐的時候,他臉上有了一副輕鬆的笑意,他向太太打招呼:“親愛的,早!”
太太的反應是驚人的,她完全愣住了,可以想像到,那是由於她意想不到的高興,斯坦哈德告訴她以後都會這樣。從那以後,他們家庭的生活就完全變了樣。
現在斯坦哈德去辦公室,會對電梯員微笑地說:“你早!”去櫃台換錢時,對裏麵的夥計,他臉上也帶著笑容。就是在交易所裏,對那些素昧平生從沒有見過麵的人,他的臉上也帶著一縷笑容。
不久他就發現每一個人見到他時,都向他投之一笑。對那些來向他道“苦經”的人,他以關心的、和悅的態度聽他們訴苦。而無形中他們所認為苦惱的事,變得容易解決了。微笑給他帶來了很多很多的財富。
斯坦哈德和另外一個經紀人合用一間辦公室。他雇用了一個職員,是個可愛的年輕人,那位年輕人漸漸地對他有了好感。斯坦哈德對自己所得到的成就,感到得意而自傲,所以他對那位年輕人提到“人際關係學”。那位年輕人這樣告訴斯坦哈德,他初來這間辦公室時,認為他是一個脾氣極壞的人。而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他的看法已徹底地改變過來了。他誇斯坦哈德微笑的時候很有人情味。
現在斯坦哈德是一個跟過去完全不同的人了,一個更快樂、更充實的人,因擁有友誼及快樂而更加充實。
如果你覺得自己笑不出來,那怎麼辦?不妨試一試,強迫自己微笑。如果你單獨一人的時候,吹吹口哨,唱唱歌,盡量讓自己高興起來,就好像你真的很快樂一樣,那就能使你快樂。哈佛大學的詹姆斯教授曾說:“行動好像是跟著感覺走的,可是事實上,行動和感受是並行的。所以你需要快樂時,就要強迫自己快樂起來。”
人是很容易被感動的,而感動一個人靠的未必都是慷慨的施舍和巨大的投入。往往一個熱情的問候,溫馨的微笑,都足以在人的心靈中灑下一片陽光。如果你要改變說話的效果,就先從改變那副板著的麵孔、露出一個微笑開始。
2.沒有人喜歡被強迫
任何人都不喜歡被強迫著去做事或者接受他人的意見。人們都喜歡按自己的心願去做,同時,喜歡有人來征求我們的意見、願望和想法。
韋森先生在研究人類關係學之前,損失了無數應該獲得的傭金。韋森是一家服裝圖樣設計公司的推銷員,他幾乎每星期都去找紐約某位著名的設計家,這樣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了。每次這位設計家都不拒絕見韋森,而且還總是把韋森帶去的圖案仔細看一遍,但就是不買。
經過了一百五十次的失敗後,韋森覺得自己必是過於墨守成規了,所以他決定每星期利用一個晚上的時間,去研究一下人際關係的法則,以幫助自己獲得一些新的思想,產生新的熱誠。
不久,他決定采用一種方法。他拿了幾張那些設計者們尚未完成的圖樣,走進那位買主的辦公室。這次,他並沒有像往常那樣請求買主購買這些圖案,而是請求設計家提出自己的意見,然後把它完成。設計家把草圖留了下來,讓韋森三天後去找他。
三天後,韋森又去他那裏,聽了建議後,把圖樣拿回去,按照那位買主的意思畫完。這筆交易結果如何?不用說這位買主完全接受了。
自從那筆生意完成後,這位買主又訂了十張圖樣,都完全是照著他的意思畫的,韋森就這樣賺了一千六百多美元的傭金。
韋森過去失敗的原因——總是強迫設計家買他認為對方需要的圖樣。可是現在韋森所做的,跟過去完全不一樣了。韋森請設計家提出他自己的意見,使設計家覺得那些圖樣是自己設計的。現在韋森不用要求他買,他自己也會來向韋森買。
長島有一位汽車經銷商,用了同樣的方法把一輛舊汽車賣給了一對蘇格蘭夫婦。過去這位汽車經銷商,把汽車一輛又一輛地給那蘇格蘭人看,但他們總是認為有問題,不是嫌這輛不合適,就是嫌那輛什麼地方有了損壞,再不就是價錢太高。
同事建議別強迫那種意誌不定的人買他的汽車,要讓他自己來買,也不必建議他買哪一種牌子的汽車。總之,要讓顧客覺得這是他自己的意願。
幾天後,有一位顧客想把他的舊汽車換一輛新的,那位汽車商就想到了那個蘇格蘭人,也許他喜歡這輛舊式的汽車。於是他打了個電話給那個蘇格蘭人,說是有個問題想請教他。
那位蘇格蘭人接到他的電話後,馬上就來了。汽車商請他幫忙評估一下車子的價格。
那位蘇格蘭人聽到這些話後,滿麵笑容,終於有人來請教他了。駕著這部車子兜了一圈,回來後他建議商人以三百元買進這輛車子。
於是汽車商問他願不願意以三百元的價格購買這輛車。他當然願意,因為這是他的意思、他的估價。所以這筆生意立刻就成交了。
人與人之間的理解,一向是人際溝通當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關鍵。每個人都有自己既定的立場,也因此而習慣於執著在本身的領域當中,卻忘了別人也和自己一樣,有著他固執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