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做人的哲學全集18(3 / 3)

鬆下一生福祿雙收。他成功的因素也是多方麵的,其中與受加藤先生的指教、點撥密切相關。每當鬆下遇到挫折和煩惱,常會向加藤先生敘說、求教。但加藤先生極少向鬆下提供具體措施和方案,總是給他講人生哲理、處世哲學,提供精神力量,使之有所傍依,使他從繁雜的商務渦流中擺脫出來,從另一個角度,用另一個方法重新思考再做判斷。鬆下曾說:“一個將軍要贏得最後的勝利,除了千軍萬馬,最重要的還得有個軍師。而加藤先生便是我最重要的參謀。”更確切地說,加藤更多的是鬆下精神上的教父、心靈上的依托。

鬆下把加藤先生敬若神明。同時,他也從實踐中認識到:世上並沒有神,隻有富有遠見和充滿智慧的人。精神上的貧窮、空虛要比物質上的貧乏、短缺更可怕,更危險。真正有智慧者應該學會隨時反觀自身,每天都放棄一個過去的我,每天都讓一個全新的我誕生。

9.做工作與生活的雙重贏家

多數人的人格都是分裂的,我們的身體裏至少有兩個敵對的自我,一個想要退隱山林種番茄,另一個卻想成為一個偉人。

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像“雙麵人”一樣,對一件事想放棄卻又有許多的不舍,內心的兩個聲音在不停地掙紮?

“工作”和“生活”的不相容,使“雙麵人”有著莫大的苦惱。既想在工作上做出一番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又想過著自在愜意的生活。結果總是兩頭不討好,最終一事無成。

你會不會覺得,白天的工作已經把你變成一隻好鬥的“鬥魚”,看到別人猛力衝撞,你不甘示弱地奮起直追。可是,一旦摘下“鬥魚”麵具,你已是又累又倦,隻想好好地睡一覺,到海邊釣魚,或者什麼事都不做,隻是愣愣地對著窗口發呆。

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工作可以使一個人高貴,但也可能把他變成禽獸。”這句話也可能是你的寫照。意氣風發的時候,你覺得自己仿佛可以征服天下;沮喪疲憊的時候,你看你自己可能連一隻小螞蟻都不如。

同樣一個人,如此糾葛不清的原因很可能是把“工作”與“生活”混為一談。說開了,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如果錯把謀生的工具當成人生的目標,而且太倚它為重,到頭來隻有作繭自縛的下場。

“工作”與“生活”應該用兩種不同的態度來看待。工作上,你是醫生、教師或是一個企業家,而你在扮演的隻是“職務”這個角色;而回到現實生活裏,你要扮演的卻是真實的“自我”。

雖然說,人能做自己最喜歡的事,便是最大的福分。然而,事與願違,有很多人事實上都是“做了自己不喜歡的事”。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幸運地從工作中得到自我滿足感,工作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糊口而已,他們實在沒有辦法一邊快樂地唱著歌、一邊工作。

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為了生計又不能辭職,那麼別忘了,下了班之後要把自己“拉”回來!除了工作之外,你應該還有其他人生的目標,一些希望完成的事,例如,你想在陽台上種番茄,想到海邊釣魚。不要遲疑,趕緊動手吧!除了工作之外,生活依然屬於你自己,不要忘了為自己的快樂而奮鬥!

做“雙麵人”時同樣可以將自己塑造成“雙贏人”。工作上是贏家,生活中也是贏家。不管你有過多少豐功偉業,不管你是不是受人注目,回到生活裏就把它忘掉吧!其實,世上大多數人的人生目標都很簡單:平安地活著,擁有幸福的家庭,做一點讓自己開心的事,就足夠了!

人們生而有欲又從不加以限製,致使現代社會的大多數人都不約而同地追求欲望的滿足,於是,無休止的競技爭鬥和自我欲望的無限膨脹也就應運而生。有人將獲取無限財富,並躋身於世界十富的排行榜,視做自己一生的奮鬥目標;有人聲色犬馬、日耗鬥金,過著奢靡得不能再奢靡的生活;還有人為了名聲地位、出人頭地,以至於竭思盡慮、無所不用其極。

林語堂即是一個充滿欲望的人,無論工作、金錢、感情和飲食上他都有著強烈的需求,但與眾不同的是,他對這些欲望常常加以限製,這就帶來了林語堂人生追求的“中庸”性質,即“半半哲學”的人生觀。

林語堂深受儒家學派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孔子,所以林語堂對中庸思想推崇備至,他說:“我像所有的中國人一樣,相信中庸之道。”林語堂還非常喜歡清代李模(密庵)那首《半字歌》,認為它最好地反映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這首《半字歌》寫道:“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幽閑,半裏乾坤寬展。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姻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衾裳半素半輕鮮,肴饌半豐半儉。童仆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半思後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半帆張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參,會占便宜隻半。”這是對中庸哲學的形象闡釋,它將天地人生的種種現象與關係寫得繪聲繪色,一覽無餘,其中在對天地萬物的悲憫中又有著達觀超然的人間情懷。

基於這一“半半哲學”思想,林語堂反對過於努力工作和過於慵懶閑適的生活態度,而提出了工作和休閑相結合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努力工作和盡情享受生活。他說:“我主張‘盡力工作盡情作樂’的人,英文隻有work hard,play hard四字,這樣才得生活之調劑,無意中得不少收獲。”在林語堂筆下,他所崇拜的陳芸和姚木蘭也是這樣:她們知足常樂,對生活所求不多,平淡悠閑的田園生活最令她們感到愜意,即使是布衣菜飯,也自樂其中。林語堂認為還是張潮說得好:能閑人之所忙,然後能忙人之所閑。

其實,人生中存在著多個矛盾體,對每個矛盾體都應采取一種“半半哲學”的調和方法。因為人生永遠有兩個方麵,工作與消遣、事業與遊戲、應酬與燕居、守禮與陶情、拘泥與放逸、謹慎與瀟灑。其原因就在於人之心靈總是一張一弛,若海之有潮汐,音之有節奏,天之有晴雨,時之有寒暑,日之有晦明。

林語堂將“半半哲學”運用到人生上,也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有力的支點。他說:“我們承認世間非有幾個超人——改變曆史進化的探險家、征服者、大發明家、大總統、英雄——不可,但是最快樂的人還是那個中等階級者,所賺的錢足以維持獨立的生活,曾替人群做過一點點事情,可是不多;在社會上稍具名譽,可是不太顯著。隻有在這種環境之下,名字半隱半顯,經濟適度寬裕,生活逍遙自在,而不完全無憂無慮的那個時候,人類的精神才是最為快樂的,才是最成功的。”(《誰最會享受人生》)心態從容平靜,精神飽滿豐盈,生命充實內在,此種人生才值得一活。

人生苦短,最長命者亦不過百歲。以往我們的人生觀可能比較注重不斷地奮鬥、獲得,扼住命運的咽喉並與之抗爭之精神,但卻相對忽略了充分地體會人生,細細地咀嚼生命中的每一時刻。

凡事適可而止,欲念隻求適度而已,不宜過火,太過猶如不及。對事情過分追求,效果反而不美。不如放寬胸懷,追求另一種殘缺的美,這更能將美發揮得淋漓盡致。僵化的概念,隻會把自己活生生地釘死在框子裏,生命遂變得呆板乏味。

究竟要多少名、多少利,人才會有所滿足?媒體的廣泛傳播,使人們很容易了解到各種階層、各種身份的人如何爭名逐利,又如何為了名利而身陷江湖,身不由己。看到那麼多宦海浮沉、人情冷暖,應該想到,在名利之外,總是要為自己保留一些尊嚴。一介布衣不見得一定清寒,但絕對可有萬丈豪氣。

10.不做金錢的仆人

無論在一種什麼樣的狀況下,權利對人的誘惑力都很大,換句話說每一個人都崇拜權力。

你可以這樣詢問一個小孩子:“你有低劣的心理嗎?”他會望著你呆笑,因為他不懂其中的涵義。但是,你如果問他:“將來你長大了,希望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那他就會告訴你:“我要做一個救火員!”因為在他的心目中,威嚴地坐在“叮當叮當”的救火車上,超過路上各種普通的車輛,那救火員實在是達到了人類最偉大事業的高點。所以他要做救火員,因為在他看來救火員有著代表最高權力的光榮。

美國是世界上“金錢萬能”國家的先鋒隊。它向來沒有世襲的權力,隻要努力工作,善於經商、賺錢,有了錢,就可變為有權力者了。因為有了錢,隨之而來的名譽、地位、安全、快樂都可以得到。在當初,金錢不過是用作達到擁有權力的目的的一種工具而已,後來卻發展到金錢本身就是權力者了。

想為達到目的所利用的工具,搖身一變自己成為目的本身,人們也就為此深陷泥潭而無法自拔。因為在當初,用金錢來達到權力的目的時,它隻是一種工具,所以大家容易獲得它。現在,擁有金錢變成了目的時,它也就變成了主人。而在人類的曆史之中,金錢是最無情、最殘酷的奴隸駕馭者。

例如說,你要有30000元錢,於是你勞苦工作,苦幹不止,目的就是賺得30000元錢。你會不顧一切地排除萬難,即使對你身心有益的活動你也不會參加,吃飯時你也在狼吞虎咽,你拚命地擠時間,原因隻有一個:賺錢。除了“錢”之外,別無可取,別無可談:你毫不體貼你的妻子,對你的兒女也沒有寵愛之心,即在打球玩牌的時候,你也不當作享樂而遊戲,為的也是賺錢。總之,錢是你生活中的重心,而你惟一的興趣是賺更多的錢。

經過諸多努力,你終於賺到了30000元錢。當銀行裏的職員交給你一張清單的時候,你便感到了得意。但是,這不過是很短促的興奮,因為你不會有了錢去周遊世界,或做許多新衣服,買一輛精美的汽車,因為你在拚命賺錢的過程之中早已忘記了生活的方式,變成了金錢的奴隸。你惟一喜歡幹的是賺錢,於是你繼續努力。其實,你錢越多,受錢的束縛壓力就越大,而享受快樂的機會也隨著錢的增多而減少,你的一切都完了!將來會和可憐的老皇帝麥達斯用他的點金術,把世間一切都點成了黃金,直點到雞蛋和麵包也變為硬質的金子不能入腹時,就隻好餓死是一樣的。

我曾看見有些享受世間物質上的快樂的人們卻患上精神崩潰的病,我曾看見有些富得能買一個小國的財閥卻買不到片刻的心境安定,這些人無法想通錢不是萬能的。所以他們相信沒有錢是不能生活的,然而當窮鬼來向他們求布施的時候,他們卻是那麼的憤怒。

總而言之,你如果要做一個快樂的人,一定要記住:金錢不是萬能,不是權力;隻是用來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罷了。若你不注意發展你的人格而隻注重賺錢,那麼,全世界銀行金庫裏的錢也不夠為你買到快樂!賺錢變為你的生活目的時,怕連你的生活也要保不住了。這個時候,你不放棄生活,生活也會放棄你!

11.以淡泊之心處世

有幾個爬山的人,見到山上有一個人站了很長時間也不動,他們非常好奇,就走過去問他。

“你是在欣賞這裏的風景還是在等人?”

“不是。”

“那麼,你累了嗎?”

“沒有。”

“既然什麼都不是,那你為什麼站在這裏?”

“我隻是在這兒站著。”

站著,未必就非得因為什麼。什麼也不為就沒有得,也沒有失。在禪宗看來,因為人們生活在“二元世界”裏,就有了物與我的對立,就有了得失、美醜等等的是非判斷。除去自我中心,拋開物我對立,你就是萬物自然,你就是一。

莊子說:“至人無己。”

“無己”即破除自我中心,亦即揚棄功名束縛的小我,而達到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

從這裏可以看出,莊子所主張的超脫,實際上是擺脫了一切之後的無知無欲,表現在人生理想上,那就是“無名”,即獨與天地相往來的獨善其身。

任何人也不能做到如莊子所言無知無欲而達到超脫,但效法天地之自然渾成,而注意自我心性的保持,能夠超然物質欲求之外,也許,倒亦是頗為有益的境界。

關於此,莊子曾在“逍遙遊”中講了這樣的寓言:

堯把天下讓給許由,說:“日月都出來了,而燭火還不熄滅,要和日月比光,不是很難為嗎?先生一在位,天下便可安定,而我還占著這個位,自己覺得很羞愧,請容我把天下讓給你。”

許由說:“你治理天下,已經很安定了。而我還來代替你,為著名嗎?是為著求賓位嗎?小鳥在森林裏築巢,所需不過一枝;鼴鼠到河裏飲水,所需不過滿腹。你請回吧,我要天下做什麼呢?”

這則寓言是說:天地之間廣大無比,而在此之中,人所需又如此的渺小,拿自己的所需與天地相比那不是很可憐嗎?那麼何不效法天地之自然,而求得心性的自由和逍遙呢!

作為生命的個體,我們是淹沒在萬象的生命之中的。但亦正是作為個體,我們才時常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世界所能具有的偉大和恢宏。

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依附於文明所創造的一切。在我們看來,我們是與社會的聯係更為密切了,但實際上,對物的依賴使我們與生命本然、萬物自然的聯係日趨減弱,人生命的聯係已不是人與人,而是人與物。

自從你出生以後,就有很多東西標上了你的名字,如金錢物質,但這些東西果真是你的嗎?

的確,有了金錢,可使生活更加安定,也可以使生活變得多姿多彩。但盡管如此,有些人仍然不滿足,隻對貯積的增加引以為樂。我們不是為了金錢物質而生存著的,是為了生存才有必要擁有金錢物質;要活得像個人就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而應該有效地使用它,成為它的主人才對。

由於人們的欲望是無邊無際的,難免多少有擴大的傾向,應該認清其界限,滿足於目前所能擁有的,心存感謝之心。盡管在數量上攫取擁有了許多,但這未必就能帶給自己幸福。

日本奈良東大寺的長老清水公照大師去德國旅行時,在晚宴上曾被某位德國人問道:“何謂無?”麵對這麼難以回答的問題,大師卻不慌不忙地拿起身旁的啤酒杯一口飲盡,然後施以日本式的禮節並說道:“謝謝您的款待。”

通過翻譯他解釋道:“肚子餓時任何東西都感到美味,這種空腹的狀態就是無。”眾人高興地拍手對他表示讚佩。

在我們身旁有不少人擁有著一些自己並不需要的東西,而又在費盡腦汁想使這些東西能不滅反增。為了能脫離這種煩惱與拘束,與其整日擔憂會失去,倒不如就讓它失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