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嘴裏不時地說著:
“哦,我們有牛奶了!”
“羊奶也同樣好喝。”
“哦,鵝毛多漂亮!”
“哦,我們有雞蛋吃了。”
最後聽到老頭子背回一袋已經開始腐爛的蘋果時,她同樣不慍不惱,大聲說:“我們今晚就可以吃到蘋果餡餅了!”
結果,兩個英國人輸掉了一袋金幣。
看過故事,你可能會發現老婆子的心情一直都很好,不管老頭子用一匹馬換來換去,換到最後隻換得一袋爛蘋果,但她仍然沒有生氣,反而說:“我們今晚就可以吃到蘋果餡餅了!”是的,就算你隻能得到爛蘋果又有什麼關係?心情好才是最重要的。況且,一種好心情收獲的是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幹麼要讓自己不高興?
會一個老太婆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遮陽傘,二女兒賣雨鞋。天晴的時候,老太婆愁二女兒的雨鞋賣不出去。天陰的時候,她又愁大女兒的傘賣不出去。所以她一直都愁眉苦臉,難得有高興的時候。一個鄰居見她這樣就勸她說:“您應該想天晴的時候大女兒的傘好賣,天陰的時候二女兒的鞋好賣。”老太婆恍然大悟。
是啊,你隻要肯換個角度想問題,調整一下心態,或者更動一下作息,就能讓自己有新的心境。隻要你肯稍作改變,就能拋開壞心情,迎接新的處境。
有個女人每天愁眉苦臉,很小的事情就會引起她的不安、緊張。孩子的成績不好,會令她一整天憂心,先生幾句無心的話也會讓她黯然神傷。她說:“幾乎每一件事情,都會在我的心中盤踞很久,造成壞心情,影響生活和工作。”
有一天,她有個重要的會議,但是沮喪的心情卻揮之不去,整個人無精打采。她打電話給朋友,說:“我的心情沮喪,我的模樣憔悴,沒有精神,怎麼去參加重要的會議?”
朋友告訴她:“把令你沮喪的事放下,把無精打采的愁容用水洗掉,修飾一下儀容以增強你的自信,想著自己就是得意快樂的人。注意!裝成高興、充滿自信的樣子,你的心情就會好起來,很快地你就會談笑風生,笑容可掬。”她試著按朋友的話去做,當天晚上在電話中告訴朋友說:“我成功地參加了這次會議,爭取到新的計劃和工作。我沒想到強裝信心,信心真的會來;裝著好心情,壞心情會自然消失。”
人要懂得改變情緒,才能改變思想和行為。
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把壞心情抱得更緊;關門不跟人說話,噘著嘴生悶氣,鎖著眉頭胡思亂想,結果心情更壞、更難過。所以,人要學會放下壞心情,擁抱好心情。
我們想擁有好心情,就得從原有的壞心情中解脫,從煩惱的死胡同中走出來。放下心情的包袱,好好檢視清楚,看看哪些是事實,把它留下來,設法解決;哪些是垃圾,是給自己製造困擾的想法,把它扔掉。這樣就能應付自如,帶來好心情。
5.鬆開手你會擁有更多
生活中,不管你有多努力,總會在不經意間失去某些東西,如果你隻顧為失去的東西哀歎,那麼你就將失去更多。要明白放棄是一種難得的智慧。
一位從事室內設計的工程師談起關於簡約的空間美學的話題時說:“就建築或者室內設計而言,簡約比複雜的難度還要高上許多,因為加上東西是容易的,可是要減掉東西,卻需要更多、更敏銳的美學素養與判斷。”
其實,要懂得放棄、放掉的智慧,何止是在空間設計上困難而已。在人生之中,它是更大、更深的課題。從呱呱落地開始,我們一直學習的都是用加法來麵對人生的課題。從生理上的吃飯、長大;心理感情上得到的愛與關懷;知識上的不斷學習與吸收,到物質或成就上的累積成長。可是,這樣的加法卻在許多時候,成為讓我們困惑、停滯的關鍵。因為加法並不是麵對人生課題時惟一的方法,有些時候,你必須用“減法”才能夠解得開。而所謂的減法,正是放手的藝術。
在《臥虎藏龍》裏李慕白對師妹說:“把手握緊,什麼都沒有,但把手張開就可以擁有一切。”以退為進的道理誰都知道,可身體力行,卻是困難的。
給你一道測試題:在一個暴風雨的夜裏,你駕車經過一個車站。車站上有三個人在等巴士,其中一個是病得快死的老婦人,一個是曾經救過你命的醫生,還有一個是你長久以來的夢中情人。如果你隻能帶走其中一個乘客,你會選擇哪一個?
很多看過這個測試題的人都隻選了其中的一個選項,事實上最理想的答案是:把車鑰匙交給醫生,讓醫生帶老人去醫院,然後和自己的夢中情人一起等巴士。
生活中的你是不是從來不想放棄任何好處,就像不願放棄那把車鑰匙?其實,有時候,如果放棄一些利益,我們反而可以得到更多。
“魚,我所欲為,熊掌亦我所欲也。”無論你的選擇什麼,都注定會失去一些東西,也注定會在失去的同時獲得一些東西。雖然有些東西,你以為這次放棄了,就再也不會出現,可當你真的錯過了,你會發現它在日後仍然不斷出現,就像當初它來到你身邊時那樣。所以那些你在不經意間所失去的並不重要的東西,完全可以重新取回來。
如果擺在你麵前的都是重要的東西,那也沒關係,看看貝爾納給你的答案。
貝爾納是法國著名的作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小說和劇本,在法國影劇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有一次,法國一家報紙進行了一次有獎智力競賽,其中有這樣一個題目:如果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失火了,當時隻能搶救出一幅畫,你會搶救哪一幅?結果在該報收到的成千上萬個回答中,貝爾納以最佳答案獲得該題的獎金。他的回答是:“我搶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成功的最佳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人的本質都是貪婪的,但一定要記住“有所得必有所失”,這才是真正的生活。學會鬆開你的手,才會抓住更好的東西。
6.學會割舍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
《時代雜誌》曾經報道過一則封麵故事“昏睡的美國人”,大概的意思是說,很多美國人都很難體會“完全清醒”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因為他們不是忙得沒有空閑,就是有太多做不完的事。
美國人終年昏睡不已,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不過,這並不是好玩的笑話,而是一個極為嚴肅的課題。
仔細想一想,你一年之中是不是也像美國人一樣,沒多少時間是“清醒”的?每天熬夜、加班、開會,還有那些沒完沒了的家務,幾乎占據了你所有的時間。有多少次,你可以從容地和家人一起吃晚飯?有多少個夜晚,你可以不擔心明天的業務報告,安安穩穩地睡個好覺?
並且在大多數的時候,你都無法專心,總是擔心這個、害怕那個。要不,就是想要這個,但又覺得那個也不錯,貪心地想將所有的東西一網打盡。
這正是現代人共同的寫照:一心可以數用。在這裏卻有大部分人已經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可以手腳並用同時完成很多事。
應接不暇的雜務明顯成為日益艱巨的挑戰。許多人整日行色匆匆,疲態畢露。放眼四周,“我好忙”似乎成為大家共同的口頭禪,忙是正常,不忙是不正常。試問,還有在日程表上能擠出空檔的人嗎?
美國作家傑夫·戴維森形容“狂亂湍流正襲卷著當今每個人的生活”。他引用了著名的趨勢預言家托夫勒在1970年出版的著作《未來衝擊》中所說的一段話:“人們將成為選擇泛濫的奴隸……”然而,太多的選擇也同時威脅著人們心靈的悠遊空間,帶來更大的焦慮,令人覺得時間與自由受到剝奪。
不幸被托夫勒先生說中,太多的選擇讓人們分心。一心數用的結果:你不能專心地做好每一件事,不能思考、不能交談、不能運動、不能休閑……據托夫勒預言,即便是一家團聚,也要提前預約。
奇怪的是,盡管大多數人都已經忙昏了,每天為了“該選擇做什麼”覺得無所適從,但絕大多數的人還是認為“不夠”。這是最常聽見的說法:“我如果有更多的時間就好了”、“我如果能賺更多的錢就好了”,好像很少聽到有人說:“我已經夠了,我想要得更少!”
正如托夫勒所言,太多選擇的結果,往往是變成無可選擇。即使是芝麻綠豆大的事,都在拚命消耗人們的精力。根據一份調查,有百分之五十的美國人承認,每天為了選擇醫生、旅遊地點、該穿什麼衣服而傷透腦筋。
如果你的生活也不自覺地陷入這種境地,你要來個“清理門戶”的行動。以下有三種選擇:①麵麵俱到,對每一件事都采取行動,直到把自己累死為止;②重新整理,改變事情的先後順序,重要的先做,不重要的慢慢再說;③丟棄,你會發現,丟掉的某些東西,其實你一輩子都不會再需要它們。
當你發現自己被四麵八方的各種瑣事捆綁得動彈不得的時候,難道你不想知道是誰造成今天這個局麵?是誰讓你昏睡不已?原因很簡單——是你,不是別人。所以,是你對它們負責,而不是要它們來對你負責。
昏睡中忙碌著的你我,必須學會割舍,才能清醒地活著,也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
7.工作要進得去出得來
“一頭栽進去”,是很多人戀愛時都會經曆的過程。但是你可知道,就像愛情一樣,工作也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陷入“無法自拔”的境地。
你每天的工作不一定隻有八小時。雖然說,一般認為上班族的工作時間是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但是,不遵守“規定”的大有人在。隻要放眼望去,隨處都可以發現許多的企業老板、律師、會計師、專業人員、中介經理人甚至自由工作者,在他們的時間表裏,絕對沒有所謂的“準時下班”。
在這個以工作為導向的社會裏,製造了無數對工作狂熱的人。他們沒日沒夜地工作,整日把自己壓縮在高度的緊張狀態中。每天隻要睜開眼睛,就有一大堆工作等著他們。
有很多工作狂最討厭節日,尤其是放長假,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一種折磨。隻要一閑下來,他們就會悶得發慌,恨不得趕緊逃回辦公室去。
其實,工作狂不單單指做事的狀態,也是一種心理的狀態。據心理研究人員分析,具有工作狂特質的人大都是目標導向的完善主義者。他們一切以原則掛帥,企圖從工作中獲得主宰權、成就感與滿足感,任由生活完全受工作支配。他們相信隻有工作才是一切意義的所在,活動、人際關係對他來講都是無關緊要的。
表麵看來,工作狂似乎別無選擇,他就是無法讓自己停下來;他們以為,一旦放鬆就是投降,表示自己認輸。他們的這種心態,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周圍共事的人,都造成相當嚴重的困擾。
美國有位專門研究工作狂的心理醫師傑·羅裏奇,根據他的觀察:絕大多數沉溺於工作的工作狂,往往不是那些需要殫精竭慮、必須靠出賣勞力以求生存的人。
當走進社會,從第一天工作開始,吉列公司香港區經理麥斯禮心裏就隻有一個目標——希望自己在三十歲的時候能獲得一個好的位置。由於急於求表現,他幾乎是拚了命工作。別人要求一百分,他非要做到一百二十分不可,總是超過別人的預期。
二十九歲那年,麥斯禮果真坐到了主管的位置,比他預期的時間還提早了一年。不過,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慢腳步,反而認為是衝向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工作態度也變得更“狂”了。
那段時間,麥斯禮整個心思完全放在工作上,不論吃飯、走路、睡覺幾乎都在想工作,其他的事一概不過問。對他而言,下班回家,隻不過是轉換另一個工作場所而已。
拚命工作的結果不僅使他與家人產生了距離,與員工更是形成了對立的局麵。而他自己,其實過得也並不快樂,常常感覺處在心力交瘁的狀態。
當時,麥斯禮不認為自己有錯,覺得自己做得理所當然;反而責怪別人不知體諒,不肯全力配合。不過,慢慢地他發現,縱然自己盡了全力,卻老是追不到自己想要的。
三十五歲以後,麥斯禮才開始領悟,過去的態度有很大的偏差,處處以工作成就為第一,沒有想到工作隻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雖然,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別人,但其實是為了掩蓋自己追求虛榮找借口。
麥斯禮不否認“人應該努力工作”。但是,在追求個人成就的同時,不應該舍棄均衡的生活;否則,就稱不上“完整”的人生。
重新調整之後,麥斯禮發現比較喜歡現在的自己,愛家、愛小孩,還有自己熱衷的嗜好。他沒想到這些過去不屑、認為浪費時間的事,現在卻讓他得到非常大的滿足。對於工作,他還是很努力,至於結果,一切隨緣。
8.尋找心靈與精神的支點
當今社會,大多數人都被這色彩繽紛的物質世界所引誘,在這看似平靜、暗藏洶湧的迷幻世界中迷失了方向。那麼如何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把握心靈與精神的支點,求得人生與環境的平衡?鬆下公司的創始人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現代市場瞬息萬變,商場更是跌宕起伏。凡在商界立足的人,都在經受潮起潮落的考驗、順勢逆勢的煎熬。一時間也許捷報頻傳,戰況尤佳,前途光明;轉眼間,形勢急劇下降,市場萎縮,資金困難,人才流失,疲憊不堪。
在此種情況下,大部分商人為尋求心靈上的平靜和安慰,他們虔誠地去求神拜佛,就像西方人虔誠地走進教堂一樣。特別是在港台及華裔商人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很難將這種方式歸類到迷信裏,它隻不過是一種聊以自慰的信仰,尋求心靈和精神上的寄托和支點。因為商人是務實的,他們無非是想在世俗中找到一塊寧靜的綠地,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超凡脫俗、寧靜淡泊理想的人格在現代商人身上的折射。
隨著鬆下電器風靡全球,鬆下幸之助也被譽為“經營之神”。其實,鬆下是人並不是神。創業之初,鬆下時常被商務上的各種困難和矛盾所困擾,難以自拔,加上體弱多病,神經衰弱,身心疲憊,煩躁不安。就在鬆下臨近不惑之年時,遇上了“精神教父”加藤大觀先生,鬆下從此擁有了心靈和精神上的支撐。
加藤先生是佛教真言宗和尚,從小在真言宗寺廟長大。他30歲時大病一場,3年不能站立。病愈後,他自認是靠佛的力量戰勝病魔的,自此皈依真言宗,獲得度牒。加藤並不長住寺院,他常給企業當參謀、做顧問。
鬆下與加藤二人真是有緣,一個視之為“精神教父”,一個認定為根器不劣的弟子。有一次,二人同室而居。一大早,鬆下告訴加藤先生,自己總是失眠。加藤對鬆下說:“失眠是痛苦的。雖然我已70歲了,但一躺下去就呼呼大睡。你有大事業而心煩意亂,我兩袖清風卻心靜氣和,那說到底誰才是人生的成功者呢?”加藤勸鬆下應節製欲念,修身養性,提煉理念。當時,鬆下渾渾噩噩,似懂非懂。加藤則不失時機地說教,將東方先哲的至理名言“無欲則剛”,“無為而無不為”,“虛懷若穀,心曠似海”,“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化作甘露般流入了鬆下幹枯的心田。在加藤的啟蒙點化下,鬆下長期修煉,在鬆下後半生裏,不僅事業蒸蒸日上,而且生命之樹常青。他一反年輕時那種對生命所持的悲觀態度,轉向豁達、樂觀、向上,甚至期望做一個跨越20世紀的人。鬆下於1989年與世長辭,享年9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