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嘉誠學投資04(2 / 2)

正如李嘉誠所預料的那樣,風波過去了,香港進入了工業化大發展時期,還被國際經濟組織列為十個“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之一。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香港就成了亞太地區棉紡織品、服裝、電子及塑膠玩具等幾種輕紡工業中心。70年代則進入了“工業成熟期”,成為地區性的國際貿易中心、海空交通樞紐、金融旅遊和通訊中心。工商業的迅猛發展,對土地的需求愈來愈大,而香港卻是個海港,陸地山巒起伏,可供商業用地的麵積僅占全港麵積的1/8。十年動亂期間,中國大陸許多人避難來到香港,人口激增,社會對工、商、學、住等各類樓房的需求急劇增加,與土地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麵對這種情況,香港當局實行了高地價政策。一方麵大規模填海造地高價銷售,另一方麵壟斷經營,實施了“價高者得土地”的方針,這就更加助長了地產業的狂熱發展,一時間“炒”樓之風盛行,但也因此造成了地產業隨著市場的波動起伏不定。一些人高瞻遠矚,廣置地產,把握時機,大發橫財;一些人目光短淺,急功近利,下錯了賭注,傾家蕩產。

李嘉誠真不愧是一位“投資奇才”,他熟諳地產市場的發展趨勢,善於掌握買入和賣出的時機,時而迂回前進,時而單刀直入,因勢利導,為長江公司未來的大發展打開道路。他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順利地闖過各種險灘急流,在地產業幾次大起大落中仍能穩步向前。

1972年,李嘉誠就已擁有樓宇麵積35萬平方英尺,1975年增加到510萬平方英尺,1976年發展到635萬平方英尺。這一年中國大陸打倒“四人幫”,政治開始穩定,昔日離開香港的大亨紛紛重返家園。

再後來,中國政府又實行了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政策。香港作為西方進入中國內地進行經濟活動的重要門戶和中國通往世界市場的橋梁,更加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各種各樣的商務活動從四麵八方湧向了香港。他們大開辦事處,建立商場、賓館,成立貿易公司,這樣就更加大了對地皮的需求量,使得香港土地、樓宇供不應求,刺激房地產價格的狂升猛漲。李嘉誠洞察時機,看好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趨勢,利用各種渠道聚斂資金,大力發展地產業。到1977年,李嘉誠擁有的樓宇麵積擴大到了1020萬平方英尺,1979年增到1450萬平方英尺。

2世紀70年代以前,香港地產業雖有幾起幾落,但總的趨勢是平穩上升的。1970年,每平方米工業用地為1107元,非工業用地每平方米為38074元,住宅每平方米為951元,分別是1959年的105倍、2倍和58倍。進入70年代以後,香港地產業經過5年連續發展,1979-1980年達到了頂峰。1979年房地產疾速發展,地價狂升猛漲得十分驚人。這一年,工業用地每平方米大約為13876元,約為10年前的125倍,20年前的1335倍。非工業用地每平方米為70976元,比10年前約增長一倍,為20年前的425倍。住宅用地地價一直高於工業用地,為10年前的15倍或20年前的87倍。隨著地價幾十倍、上百倍的猛漲,地產巨子李嘉誠的財富也就如長江之水滾滾而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