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對己節儉,對人慷慨
你不能使太多錢在自己身上,但你要在你的朋友身上使錢。對自己慳儉,不能對其他人吝嗇。
——李嘉誠投資箴言
一般看來,大富大貴之後,就可以隨心所欲。但在中國人的傳統道德觀念中,窮奢極欲與為富不仁是一對雙生子,並且這樣就很容易導致一敗塗地。可見,大富之後仍能保持簡樸的生活方式,不但難能可貴,甚至可以說是使自己的投資事業更上一層樓的最好方式。李嘉誠自始至終保持了這樣一種作風。
1995年8月,香港《文彙報》刊出有關李嘉誠的訪談錄。李嘉誠說:“就我個人來說,衣食住行都非常簡樸、簡單,跟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一樣,沒有什麼分別。”
在公司裏,李嘉誠與職員一樣吃工作餐,他去巡察工地,工人吃的大眾盒飯,他也照樣吃得津津有味。李嘉誠不抽煙,不喝酒,也極少跳舞,唯一的嗜好,就是打打高爾夫球。
李嘉誠為公益事業“揮金如土”、一擲千金,但是他的個人生活卻是如此儉樸,確實令人深思。
中華民族古有訓誡:“成由儉,敗由奢”。誠然,李嘉誠的財富並不是單靠節儉積攢而來,更多的是靠誠實經商賺來的,但我們仍不能排除節儉在財富積累上的重要作用。假如揮金如土,多大的財富也會坐吃山空。
我們簡單地舉例來說,在香港山頂區買一幢豪宅就需耗資數億港元。一艘超豪華遊艇也需耗資數億元。試想,別的一切不計,單買幾幢豪宅、幾艘豪華遊艇,就可以使金山坍塌。
李嘉誠的境界還不止於此,他不是單純地為了節簡而節簡。“充實人生,勿使虛度”是他的一條座右銘。意思是說,要把賺來的錢盡量花在別人身上,而不是存起來做個吝嗇鬼,因為如果那樣,人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李嘉誠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了多少,給別人做了多少事,而不是你從社會中索取了多少,得到了什麼。
李嘉誠從潮州古城走進了香港,從香港西環的小塑膠廠走向新蒲崗,走向北角,進而走進香港中環的心髒地帶皇後大道中的華人行列,又從而走向世界。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他幾經風雨,終於找到了恰如其分的人生位置:世界著名的華人企業家和經濟戰略學家。他是當代香港社會經濟發展史的見證人。在為香港社會的安定與經濟的繁榮發展的同時,李嘉誠也充實、發展、完善、造就了自己。
那麼,李嘉誠是怎樣地對待自己用心血和汗水換來的功業和財富呢?他所持的態度是:要多做公義事業,多救濟殘疾及貧困的人。特別是要用在教育和醫療方麵……、“要樂於助人,對自己要節儉,對別人要慷慨”。
在李嘉誠的青少年時期,他曾經度過了一段“披星戴月去,萬家燈火來”的歲月。那個時候,他需要在床頭放個“鬧鍾”來喚醒自己,催促和鞭策自己。他每一個星期上班時間是7天,每天的工作時間是15至16個小時,有時忙到連理發的時間都舍不得花費,很久都與電影院“無緣”。他節衣縮食,勤儉度日,還經常從舊書攤上買來舊書雜誌以增加精神文化營養。
當李嘉誠成家立業之後,仍然保持樸素艱苦的美德。他手上戴著的日本產的普通電子手表,總要撥前10分鍾,以免誤事。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堅持上夜校進修,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回家後仍憑借著收音機中“空中隱形教師”學習英語。他對有些年青夥伴坐“的士”跑歌廳很有些“不以為然”。在他成為香港首富、進入世界超級富豪前列之後,艱苦奮鬥仍然是他的習慣。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像李嘉誠這樣的一個“大人物”,起碼應該是高貴矜持、唯我獨尊的;也許應該是大腹便便、後麵跟著一大把“保鏢”的;也許是渾身上下穿著超級的名牌貨色;還有吃的,大概也非“滿漢全席”不可了……其實,這些想象全都陷入世俗的“誤區”了。
一位接觸過李嘉誠的人回憶說:“李嘉誠先生第一次到汕頭市,和廣東省、汕頭市的領導人一起參加選擇汕頭大學校址的時候,他穿著一套樸素、整潔、很得體的中山裝。雖然那時他52歲了,但身材適中、矯健,嘴角常現著一絲舒心的微笑,文質彬彬,風度高雅,顯得像一個風華正茂的書生或者學者,使人覺得他很斯文、隨和,也很好親近。”
李嘉誠第二次到汕頭市,是1983年12月31日下午,他是去參加汕頭大學奠基典禮的慶祝大會和奠基儀式的。在嘉賓中,有許多國內外知名高等學府的校長、教授們,也有許多廣東省的政府官員,其中廣東省委書記吳南生到機場迎接李嘉誠。當李嘉誠走下飛機舷梯時,一眼瞥見汕頭大學首任校長許滌新也在迎接他,他欣然微笑著趕快走上前去,久久地和許滌新校長握著手。那謙恭的姿勢,活像一個學成歸國的學子,遇著久別重逢的老師那樣欣喜、摯誠。這情景與其說他是一位“叱吒風雲”的大企業家,倒不如說他是一位溫文爾雅、博學多才的學者更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