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荷之詩詞(1 / 3)

第一節 采蓮

古時,荷花就以其美的姿態與高雅的風韻,滲透到了人類的精神世界。以荷花為題材的詩詞,最早見於《詩經》。《詩經》為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記錄了西周初年至戰國時期(前11世紀—前6世紀)約五百多年的社會、文化生活。其中《陳風·澤陂》共三章,其一:“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大意是:在那沼澤的水邊,蒲草與荷花並茂。那裏有一英俊的男子,對於他我有什麼辦法。長夜漫漫不能入夢,眼淚奪眶好像雨下)詩作表達了女子追戀男子的情思,反映了三千年前民間即以荷花起興,抒發男女之間的思慕之情。

春秋時期(前340年)楚國三閭大夫、愛國詩人屈原,在其《離騷》裏,熱情歌頌了高潔的荷花:“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大意是:我要把碧綠的荷葉裁成上衫,我要把潔白的荷花編綴成下裳。不知我也就隻好由他不知吧,隻要我自知我的內心是真正的芬芳)在詩句裏屈原表達了他高潔的誌趣與對淖俗的不屑。荷花成為他對理想的一種憧憬,也是他人格美好與芳潔的一種象征。

曆代有大量詠荷之作,擷取部分如下:

南朝·梁·吳均

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

問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蓮。

遼西三千裏,欲寄無因緣。

願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鮮。

〔疏解〕子:指女子。詩大意是:頭紮彩帶,花枝顫搖。輕羅上衣,綠色圍腰。請問大嫂要去哪裏?奴家下河去采香蓮。夫婿從軍上了遼西,距家千裏難通消息。願他早日凱旋回到家園,趕上荷花還正鮮豔。

第二節 采蓮曲

南朝·梁·劉孝威

金槳木蘭船,戲采江南蓮。

蓮香隔浦渡,荷葉滿江鮮。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臨盤。

露花時濕釧,風莖乍拂鈿。

〔疏解〕金槳:黃色的槳。木蘭船:船之美稱,並非指木蘭木所製。浦:水濱。釧:手鐲。鈿:花朵形的首飾。詩大意是:小巧的船兒沐浴朝陽,采蓮姑娘高興地劃著槳。晨風送來遠處水邊的蓮香,荷葉覆蓋在江麵上。熟了的蓮蓬低著頭擦著船幫,被順手摘下丟進船艙。花上的露珠濕了手鐲,被風吹斜的荷葉拂著姑娘們頭上的花飾。

第三節 采蓮曲

隋·殷英童

蕩舟無數伴,解纜自相催。

汗粉無庸拭,風裙隨意開。

棹移浮荇亂,船進倚荷來。

藕絲牽作縷,蓮葉捧成杯。

〔疏解〕棹:船槳。荇:荇菜,水生植物,葉浮於水麵,開黃花,根莖可食。詩大意是:姑娘們相約劃船去采蓮,相互催促解開係船的纜。臉上滲出汗珠顧不得擦,花裙被風吹得翻轉。小船前進劃破荇菜的阻攔,駛入荷叢間。摘下蓮蓬牽出梗中的細絲,荷葉低垂如杯碗。

第四節 曲池荷

唐·盧照鄰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疏解〕君:指心上人。詩大意是:荷花的幽香彌漫池塘岸邊,荷葉的圓影籠罩清清水麵。隻恐肅殺的秋風來得早,花落葉枯您不知情。

第五節 采蓮曲

唐·王昌齡

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疏解〕首句以西施等美人喻采蓮女。浦口:指水邊。詩大意是:一群美麗的姑娘競相駕小船去采蓮,不顧江水打濕衣衫。她們從水邊登舟一路受到盛開荷花的歡迎,采畢回船有月兒相伴。

第六節 采蓮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疏解〕詩作展現了一幅人與大自然相融合的美麗畫麵。詩大意是:翠綠的羅裙與田田的荷葉融為一色,少女的臉龐與鮮豔的荷花相互輝映。荷葉羅裙、芙蓉人麵令人難以分辨,忽然從蓮塘中傳出歌聲,才現出少女們美麗的身影。

第七節 臨湖亭

唐·王維

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

當軒對樽酒,四麵芙蓉開。

〔疏解〕詩大意是:迎客的輕舟在湖上優哉遊哉地蕩來,主、客當軒對酌,四望無際的湖上荷花盛開。主人輕舸迎客的悠閑情趣與波平風軟、清碧無垠的湖光水色和芙蓉一齊吐豔的美景,躍然紙上,也反映了主、客閑適的胸襟與雅興。

第八節 越女詞

唐·李白

耶溪采蓮女,見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

〔疏解〕詩作生動地塑造了一群活潑調皮的采蓮姑娘形象。詩大意是:耶溪上一群姑娘采蓮忙,陌生客人的出現使她們有點驚慌,掉轉船頭唱著歌兒劃進荷花叢中去躲藏,假裝害羞不再露出俏模樣。

第九節 折荷有贈

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

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

佳人采雲裏,欲贈隔遠天。

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

〔疏解〕詩作以荷花表達愛情。詩大意是:秋天,泛舟江上,紅蓮的嬌豔令人欣羨。撥弄荷葉上的水珠,滾來蕩去始終不成圓。我思念的美人啊在彩雲中間,很想贈她一枝美麗的紅蓮。可她呀遠在天邊無從相見,秋風裏我惆悵無限。

第十節 采蓮曲

唐·崔國輔

玉漵花爭發,金塘水亂流。

相逢畏相失,並著木蘭舟。

〔疏解〕漵:水塘邊。這是一首清新活潑的抒情小詩,生活氣息濃鬱。詩大意是:波光閃閃的水塘旁,絢麗芬芳的荷花競相開放。青年男女泛舟采蓮忙,情侶們意外相逢水上,有多少話兒要講,擔心水流再把他們衝散,兩隻船兒緊緊相靠相幫。

第十一節 怨詩

唐·孟郊

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

〔疏解〕詩作寫了一癡心懷念丈夫的女子,要求與丈夫在兩地比試,看誰相思之情更深。詩大意是:(她天真地說)試將我們兩人的眼淚,各自滴在蓮花池中,看看今年夏天美麗的蓮花,被誰的眼淚浸死!這是有幾分傻氣的癡心人的透骨情語。作者構思奇特。

第十二節 齊安郡中偶題

唐·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疏解〕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詩大意是:秋風乍起,日已西斜,我站在溪橋上遠眺,嫋嫋輕煙飄蕩在朦朧柳影中。俯視滿溪荷葉相互倚撐,翻轉、搖曳在秋風裏。

第十三節 暮春獨遊曲江

唐·李商隱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疏解〕在此詩中,作者筆下的荷花是一個獨特的悲劇形象。詩大意是:無論是春是秋,是榮是枯,但有荷葉便有恨,因為身在情在,情在恨生,恨托枯荷,實為詩人自身情感的象征。結句江頭悵望,幽淒悲怨似流水。其實作者是深愛荷花本質之美的,隻是由於命運、心境與情緒的低沉,而借枯荷來表現罷了。

第十四節 宿駱氏亭寄懷

唐·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疏解〕迢遞:遙遠。詩大意是:綠竹叢生的地方潔淨無塵,臨水的駱氏亭更是幽靜。這使我想起了關山阻隔的親人。秋天陰雲不散霜也降得晚,伴隨孤寂聽那雨點敲打枯幹荷葉的沙沙聲,更增添了我的離愁別恨。詩作寫深秋懷人,心情落寞,筆下景物也顯得格外幽靜、清淡,情景交融。

第十五節 白蓮

唐·陸龜蒙

素多蒙別豔欺,此花端合在瑤池。

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

〔疏解〕:wUi,古“花”字。詩大意是:清雅高潔的白蓮總被驕人的紅蓮所小覷,她本應生長在那純淨的瑤池裏。她淩波獨立,不求人知,隻是寂寞地開。可如今秋天來了,蓮房露冷,素粉香消,她低著頭,似乎有無窮的幽恨。然而在月曉風清朦朧的曙色中,去看這將落未落的白蓮,就會感到她是瑤池仙子的化身,多麼超凡脫俗啊!

第十六節 采蓮子

唐·皇甫鬆

船動湖光灩灩秋,貪看年少信船流。

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

〔疏解〕詩作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的人物風情畫,別有情趣。詩大意是:采蓮船在明麗秋色的湖麵上蕩漾,岸上一位英俊的少年吸引了采蓮女愛慕的目光,她瞧得出了神,任憑小船兒自由漂蕩。忍不住抓起一把蓮子向少年擲過去,沒想到卻遠遠地被人瞧見,羞得姑娘低下了頭,好半晌不敢抬頭。

第十七節 采蓮子

唐·皇甫鬆

菡萏香連十頃陂,小姑貪戲采蓮遲。

晚來弄水船頭濕,更脫紅裙裹鴨兒。

〔疏解〕陂:池塘的岸。詩作通過采蓮描繪了一個天真、頑皮的少女形象。詩大意是:荷花的芳香彌漫在寬闊的池塘上,小姑貪玩不專心采蓮。天色漸晚仍在戲水,船頭濕漉一片。忽然,她脫下紅裙,把捉到的一隻野鴨雛包起來。

第十八節 贈道者

唐·武元衡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紅妝入夢來。

若到越溪逢越女,紅蓮池裏白蓮開。

〔疏解〕這首詩以蓮花比美人。詩大意是:夢中的她,曳著雪白的衣裙,像一枝素潔的梅花,含羞微笑著,正姍姍來到我的身旁。如果在美女西施故鄉的溪邊,她走進一群穿著紅衣裳的浣紗女中間,那風姿、那神韻,有如紅蓮池中一枝亭亭玉立的白蓮。

第十九節 采蓮曲

唐·劉方平

落日清江裏,荊歌豔楚腰。

采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

〔疏解〕荊歌:泛指湖北民歌。楚腰:指少女腰肢纖細、體形優美。乘潮:駕馭風浪。詩大意是:日落時分,江水清澈,餘暉脈脈,金波粼粼,江麵上飄來美麗的采蓮女的歌聲。她一邊采蓮一邊動情地歌唱,從小習慣於水上生活,十五歲時就能駕馭風浪。詩作描繪了一幅明快鮮亮、富有水鄉氣息的少女采蓮圖。

第二十節 南鄉子

五代·李

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遊女帶香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

〔疏解〕詞作描寫了一群小姑娘在蓮塘裏泛舟嬉戲的情景,生動地描繪了少女們害羞、嬌憨的情態。詞大意是:乘著彩飾的小船,穿過荷花開放的水塘,一路船歌驚起了停憩在水麵的鴛鴦。出遊的姑娘們容貌姣美,散發著芬芳,依偎著同伴,笑聲朗朗,爭著摘取圓圓的荷葉遮擋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