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荷與工藝美術(1 / 1)

第一節 引子

蓮花,作為器物的造型或紋飾,最早出現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1977年於山東莒縣出土的“白陶封口”,距今約6000年,為該時期大汶口文化遺物。該器通高24公分,三袋足,封蓋為蓮蓬狀造型,上有篩眼,既透氣又可防灰塵雜物入內。因為蓮藕一直是古人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隨著農耕文化的發展,各種器物上不斷出現美麗的蓮花紋飾;之後,甚至跟龍、仙鶴一樣被神化。如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尊“蓮鶴方壺”,為春秋時期青銅工藝珍品,通高118公分。前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生前讚賞說:“乃於壺蓋之周並列蓮瓣二層,以植物為圖案,器在秦漢以前者,已為親所僅見之一例。”又如1993年於山西曲沃縣趙村晉國墓地出土的“晉侯壺”,為西周晚期(前8—10世紀)青銅器,通高58.4公分,腹徑24公分。壺蓋裝飾波帶紋鏤空蓮花瓣,整體扁長方形,造型美觀,工藝精湛。

漢代,佛教傳入,蓮花被奉為崇高聖潔的象征。蓮花之造型、圖案及紋飾,與佛教建築和佛教文物密不可分。因此對工藝美術影響深遠,並滲透到社會生活各方麵。1983年於江蘇南京市郊出土的“青釉彩繪雙係瓷蓋壺”,為三國吳時作品,距今約1800年。瓷壺通高32.1公分,腹徑31.2公分。通體施青黃釉,造型美觀。肩部間貼佛像螺髻,後有背光,趺坐於雙獅蓮花座上。頸部亦飾一周仰蓮瓣紋,可看出當時佛教的影響。該壺現藏南京市博物館。又如1976年於河北讚皇邢郭村李希宗墓出土的“蓮花紋銀碗”,為北朝魏(534—543)時期作品。該器高3.4公分,口徑9.2公分。整個碗為荷花造型,內麵底部中央捶成圓台,上有荷花圖案,是該時期金銀器細工中之珍品。

迨至隋唐,蓮花作為工藝美術的重要題材、靈感來源和表現手段趨於鼎盛,特別是經過貞觀之治,開創了一個“蓮花紋”時代。諸如青銅、金、銀、玉器、瓷器、雕塑、刺繡,甚至文房四寶之裝飾,多采用“蓮花紋”、“蓮瓣紋”、“纏枝蓮紋”或“寶相花”圖案及式樣。如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唐代(618—907)“雙鳳蓮紋玉佩”,高6.3公分,寬4.8公分,厚0.4公分,白色,有褐色浸蝕。佩上鏤雕雙鳳,立於蓮花之上,外有纏枝蓮環繞點綴。此種紋飾與唐代流行的銅鏡紋樣極其相似。又如唐李商隱《無題》詩句“麝熏微度繡芙蓉”,反映了當時生活用品之被麵、帳幔等也都繡以蓮花紋飾。宋代染坊業發達,蓮花是織品常用的花式圖案。著名的女畫家朱克柔創作的緙絲“荷花圖”,古淡清雅,為工藝美術之傑作。宋李清照《南歌子》:“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反映了當時用金翠的蓮藕花作衣服上的裝飾。甚至明、清兩代文職官員官服上的“補子”,常用荷花作為“孔雀”、“仙鶴”等飛禽圖像的陪襯。“剪紅蓮滿城開遍”(宋歐陽修《驀山溪·元夕》),描述了宋時盛大的元宵節燈會,荷花燈是一種常見的形式。

宋朝以後,蓮花的宗教意味更多地轉向民俗意味。明清兩代的木版年畫,常用蓮花表達人們的美好願望,顯示吉祥。蓮花根盤而枝、葉、花並茂,纏枝荷花便成了祝願世代綿延、家道昌盛的圖案。胖墩墩的小兒手持蓮花手舞足蹈,是在祝福人們“連(蓮)生貴子”。蓮葉下麵護藏金魚,或童子手持蓮花騎在一條大鯉魚上,則祝願人們“連(蓮)年有餘(魚)”。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