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荷花為我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
1985年,由《大眾花卉》雜誌發起評選我國十大名花,獲得海內外有關專家、園林工作者和廣大花卉愛好者的響應與踴躍參選。1987年5月,該雜誌公布了評選結果,入選“中國十大傳統名花”者有:梅、蘭、菊、荷花、牡丹、月季、杜鵑、山茶、桂花和水仙。
荷花榮登名花之列,絕非偶然。它風姿綽約,品格高潔,花葉兼美。仲春,錢葉浮水,有一種“棹拂荷珠碎卻圓”的動態美。繼而荷卷露角,又可領略“卷舒開合任天真”的韻味及“便有蜻蜓立上頭”的情趣。每當夏季,芙蓉出水,豔容映波,迎驕陽而不懼,群體花期長達百日。花大端雅,清香醉人,“顏色清新香脫灑”。翠蓋淩水,賞心悅目;及至秋風乍起,仍可享受“留得殘荷聽雨聲”的樂趣。特別是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比德於君子的品德修養與價值取向,更為人們所推崇。至於其全身皆寶,物用至極,“有五穀之實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作為名花,當之無愧。
第二節 荷花傳友誼
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生前曾提倡發展荷文化,並通過荷花將和平與友誼的種子傳播到友邦。
1905年孫中山先生在日本領導同盟會,從事救國運動,曾得到日本各界朋友的同情和支持,尤其是當時的製冰、造船公司實業家田中隆給予了熱情援助。1918年5月,孫中山先生再度赴日本時,以“至誠感神”的題字和在遼東半島出土的9顆古蓮子回贈田中隆,以示謝忱。田中隆逝世後,1930年田中隆之子田中隆敏將其父生前珍藏的上述9顆古蓮,送到日本荷花專家大賀一郎博士手中,經過精心和科學培育,萌發植株,開出碩大花朵,單瓣,色粉,頗具端莊、淡泊、高雅的氣度,能體現孫中山先生的高風亮節,故被命名為“孫文蓮”。
此後,大賀博士又將“孫文蓮”與日本本土的一株由2000年古蓮子培育出的荷花相雜交,獲得成功,取名“大賀蓮”。
1963年,中國科學院前院長郭沫若訪日,大賀博士贈送了10顆“大賀蓮”蓮子。郭沫若回國後,將蓮子交給國內幾個植物園種植。中國專家將“大賀蓮”與中國普蘭店古蓮再次雜交,又獲成功,新蓮取名“中日友誼蓮”。
1979年4月,全國人大前副委員長鄧穎超訪問日本,參觀唐代鑒真和尚在奈良主持建造的招提寺。寺院長老森本孝順將中日兩國專家培育的招提寺蓮、孫文蓮、中日友誼蓮的蓮藕敬贈鄧穎超副委員長。鄧副委員長回國後,將蓮藕交給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進行培育。
1980年4月,鑒真和尚像由日本回國探親,在揚州大明寺展出。為表示慶賀,武漢植物研究所將繁殖的招提寺蓮、孫文蓮和中日友誼蓮三個品種的蓮藕專程送往大明寺,安放在緊連鑒真紀念堂的平遠樓前,並幫助大明寺種植繁育。
這小小的蓮花連接起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和平與友誼,並將長久地開放出燦爛的花朵。
第三節 廬山東林寺古蓮池複現
1991年7月23日,廬山東林寺佛樂悠揚、梵音同唱。海內外諸山大德、群賢信施,以及江西省、市領導和各界來賓千餘人,在此舉行蓮花盛會,共慶蓮池修複,古蓮盛開。
東林寺為蓮宗發源地。東晉太元十一年(387),慧遠法師在廬山東林寺安徒接眾,開鑿蓮地,淨植白蓮,並與當時高僧名士123人,結白蓮社,專修淨土。元代時,日本高僧澄圓法師慕蓮社風範,遠渡重洋,就教於東林寺優曇普度法師座下,住寺三年。臨別時,優曇法師贈送東林寺白蓮種,以締結萬古法緣。千餘年來,廬山東林寺的蓮子,在日本淨土宗各大寺院廣泛移植,開花結實,世代繁衍,被日本僧人視為“聖花”。而祖庭東林寺的白蓮池因屢遭兵燹,幾度興衰,遂至池塘湮沒,古蓮絕跡。
改革開放後,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十方善信助緣布金,重建了東林寺的佛殿僧寮,但蓮池尚未恢複。1987年底,日本高僧一行慧遠法師朝禮東林寺,見祖庭複興,十分欣慰,得知白蓮絕跡,許願奉贈一千年前從東林寺移植到日本的白蓮子,以報大法東漸之德。1990年,台灣體通法師布施巨資,重建蓮池。在開鑿蓮池時,挖到了東林寺古蓮池的花崗石板和獅子頭石欄杆,證明此係古蓮池舊址,因緣殊勝,不可思議。同年10月,日中友好淨土宗協會理事長藤堂恭俊專程將白蓮子送到東林寺,經廬山植物園技術人員精心栽培,在東林寺蓮池紮根開花。
複建後的蓮池占地1050平方米,花崗岩石砌就,周圍有白石欄杆。池中有蓮花座,供奉滴水觀音塑像。蓮池內綠水瑩瑩,荷葉田田,白蓮朵朵,清香四溢,盛景儼然當年。
這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第四節 張大千《墨荷圖》贈毛主席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國畫大師張大千寓居香港。受革命先輩何香凝之請,張大千精心畫了一幅《墨荷圖》,敬贈毛澤東主席,題頭雲:“潤之先生雅正。”(“潤之”為毛澤東字)這是藝術大師與革命領袖之間深厚友誼的見證。
第五節 一幅荷畫引發的愛情
張大千20歲時,因青梅竹馬的未婚妻過世,到寧波天童寺出家,三個月後還俗到了上海。張大千拚搏於上海畫界時,仿石濤的畫到了連行家都無法鑒定真偽的程度。
那時,寧波富商李茂昌也是被他“騙”過的富賈之一。當李茂昌把花50塊大洋買回的“真跡”給心愛的女兒李秋君看時,她笑著說畫是假的,但作畫之人天分極高,將來成就之大,將是劃時代的。
聽了女兒的話,李茂昌果真開始在上海畫界尋找起這位高人來,可是萬般苦尋之下,他見到的卻是一個風流倜儻的小夥子。聽罷對方的敘述,張大千哈哈大笑,為了感謝李茂昌兩年來苦苦尋覓自己的苦心,他堅持一定要把大洋退還給對方。李茂昌沒有收,在他看來,由此交到了一個心胸坦蕩的小兄弟,足以讓他欣慰。
李茂昌幾次邀請張大千到寧波自己的府上小住,實際上是有意讓他跟女兒相識。李茂昌的女兒李秋君畢業於上海務本女中,從小精通琴棋書畫,姿容雅麗,性格溫婉,是遠近聞名的才女。一日,張大千應李茂昌之約到寧波散心。他在客廳等主人時,被一巨幅《荷花圖》所吸引,一枝殘荷,一根禿莖,一汪淤泥,飄逸脫俗,張大千長出一口氣。
張大千歎道:“畫界果真是天外有天啊。看此畫,技法氣勢是一男子,但字體瑰麗,意境脫俗又有女風,實在讓我弄不明白。”
李茂昌笑道:“看來兄弟你是十分青睞此畫了,可想見見畫主?”張大千趕緊說道:“我是想拜師還來不及呢,隻是不知道這位‘鷗湘堂主’是否還在世上。”李茂昌笑著告訴他,畫主不但在世,而且晚上就能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