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始於公元前2世紀。朝鮮三國時期,儒學、佛教影響很大。在儒學方麵,三國都重視《論語》、《孝經》的學習,把它定為儒生的必修課。新羅統一朝鮮半島,設置國學,還派貴族子弟赴唐朝學習儒學,儒學思想繼續得到傳播和發展。高麗時期,儒學又有更大發展,儒家經典列為科舉考試科目。高麗末期,經安珦等名儒的努力,朱子學從元朝傳入,得到廣泛傳播,並與本地實際相結合,成為政治改革的精神武器。
佛教自朝鮮三國時期由中國傳入,經過數百年的傳播,發展到高麗王朝時期,佛教空前興盛,尊佛被定為國策。此時還出現了世界佛教史上都非常著名的典籍《高麗藏》,其中不僅錄入了漢譯的印度佛經、中國高僧撰寫的佛經論著,而且還收集了許多本國僧人的佛教撰述。可見,與在日本一樣,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對朝鮮半島有很大影響,但在傳入後也很快與本土文化融合而富於自身特色。
輸入日本、朝鮮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在經曆不斷吸收、更生、創新過程並推動各自文明長足進步的同時,又從各個方麵和各種渠道“反饋”給中國,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宋代以後更是如此。例如,日本保存了許多中國散佚的典籍,其中就有不少非常珍貴的儒學和佛教文獻。這些散佚古籍的回流,使得中國的文化遺產能夠失而複得,其價值不容低估。在佛教文化交流方麵,唐宋時期,日本有不少高僧來中國講法。中國佛教在影響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同時,也受到了日本、朝鮮半島佛教文化的影響。
早在兩漢時期,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把中國與歐洲連接起來,此後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明朝萬曆年間,耶穌教士利瑪竇來華。以此為標誌,中外文化交流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利瑪竇主張,應該通過談論儒家之道來傳播天主教義。當時的中國的徐光啟、李之藻等人看重傳自西方而本土稀缺的科技文化,協助利瑪竇等人撰寫、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科學技術著作和學術思想論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也不斷地迸發出智慧之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歐洲的啟蒙運動。
儒學與東亞地區的文化共有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張昭軍
首先感謝日本新潟國際情報大學為我提供這樣一次學術交流機會。我報告的題目是“儒學與東亞地區的文化共有”。
進入21世紀,儒學在東亞各國出現熱潮。2000年10月開始,韓國國家電視台(KBS)每周播放2小時的《論語》講座,持續時間達1年之久。主講人是韓國高麗大學教授金容沃博士。2006年“十一”黃金假日,中國中央電視台連續7天播出專題講座“於丹《論語》心得”,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據我所知,《論語》也深受日本人的喜愛。2007年,中國學者於丹所著《論語心得》的日文版《論語力》在日本熱銷。2008年1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會見了來日講學的於丹教授,並圍繞《論語》進行了親切交談。這說明,儒家學說在當今東亞諸國有著相近的際遇、共同的表征。不過,儒學為東亞國家所共有,並不是當今信息社會的新現象,而是有著很深的曆史淵源。
儒學誕生於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國春秋時代,但不為中國所專有,朝韓、日本等國也有漫長的儒學發展史。至遲不晚於公元前2世紀,朝鮮半島已出現能背誦《論語》的學者。公元4世紀初,百濟人王仁將《論語》攜至日本,揭開日本儒學的曆史。曆史地看,儒學正是在東亞諸國間的交流與互動中才得以發展。茲舉三例。
其一,朝韓對儒學的貢獻。學界尤其是中國學界在討論朱子學時,往往以中國為中心,從而形成了宋代程朱理學到明代陽明心學的單線構圖。實際上,朱子學已躍出中國,成為東亞各國封建王朝後期的共有哲學。在中國明代,朱子學衰落,陽明心學成為主幟。與此不同,朱子學在朝鮮並沒有衰落,繼續推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性理學。16世紀後期,朝鮮學者李滉(退溪,1501~1570)等人,大力發展朱子的主敬工夫論,將哲學重心從“天理”轉移到“心性”,把人上升到萬物主宰的地位。故此有“人間學”之稱。李滉的學說是對朱子學說的轉換和超越,大大豐富了性理學的內涵,並傳入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