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介紹西方的哲學、社會政治學說是此期西學傳播內容的重要特征。盧梭的《民約論》(楊廷棟譯)、孟德斯鳩的《萬法精理》(即《論法的精神》,嚴複譯本名為《法意》)、斯賓塞的《女權篇》(馬君武譯)、《政治哲學》(吳興讓譯)、那特硜的《政治學》(馮自由譯)、伯倫知理的《國家學》(日本吾婁兵治譯)、約翰·穆勒的《自由原理》(馬君武譯,嚴複譯本名為《群己權界論》)、加藤弘之《人權新說》(陳尚素譯)等譯著均在1903年前後出版發行。它們都是具有一定質量和價值的譯本。許多進步知識分子以介紹西方學術為其職誌。梁啟超從1901年起,在《清議報》、《新民叢報》連篇累牘地發表文章,評介亞裏士多德、培根、笛卡兒、霍布斯、斯賓諾莎、盧梭、孟德斯鳩、邊沁、康德、達爾文諸哲的思想學說,在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達爾文的進化論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中國社會影響最大的學說,但在1901年以前達氏著作在中國尚無譯本。1901年馬君武選譯了達爾文《物種原始》(日譯本)中的第三章“生存競爭”,取名《達爾文物競篇》,與他譯的斯賓塞的《女權篇》合刊出版。次年,他又譯出該書的第四章“自然選擇”,以《達爾文天擇篇》為名出版。雖然《物種原始》這部在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名著未能全譯行世,但中國學人可以通過這兩種節譯本窺見達爾文學說的大概。

對自然科學的介紹雖然遜於社會科學的輸入,但較之從前亦有很大進展。它的介紹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麵:一是關於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的介紹。為適應各種新式學堂教學需要而翻譯出版了一大批科學教科書,係統地介紹了近代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質學、地理學、醫學等方麵的知識。當然其中不少書籍還是1900年以前課本的再版。二是關於西方科技領域新成果、新學理的介紹。如魯迅在《說鉑(即鐳——作者按)》一文介紹了放射性元素鐳的發明、性能及其應用的知識。《近世物理學教科書》(日本中村清二著)介紹了德國科學家倫琴等對X射線的研究。《生物界之現象》(日本安東伊三次郎著)介紹了當時生物學界最新研究成果——遺傳學原理。英國帕森斯創造的新式造船技術、處於起步階段的近代航空事業的信息也都在這個時期傳入中國。

此期的西學傳播不僅內容豐富,學科齊全,而且在數量上亦相當可觀。當時究竟出版了多少譯書至今仍無確切統計。有兩本譯書目錄可以說明一些問題。一本是1899年出版的《東西學書錄》,收錄了中國自1840年以後半個多世紀出版的譯書書目;一本是1904年問世的《譯書經眼錄》,收錄了1900—1904年間出版的主要譯著。前者共分39類,收錄各種書目568種,後者分25類,所載書目達533種。也就是說甲午戰後數年間的譯書出版量幾乎相當於以前50多年的總和。

其二,日本成為西學引進的又一重要來源。甲午戰前,中國人主要通過直接翻譯歐美書籍來介紹西學,而到戰後日本則成為人們注意的熱點。大量日本譯著與歐美譯著風行海內,充斥書肆。漢譯日籍在中國的流行不僅引進了許多新知新理,而且輸入了大量日本創造的各種名詞術語。不少日本術語已與漢語融合,一直使用至今天,如經濟、物理、哲學、生產力、邏輯、歸納、演繹、警察、社會、競爭、進化、唯物、唯心等。這些詞彙大大豐富了漢語的內容,對中國學術的近代化起到積極的作用。此方麵情況在前文多有論述,茲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