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健康先健“心”
第一節心理健康重在自我調節
1.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3.心理健康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據專家介紹,由於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為增多,加之過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敗的幾率較高,內心失去平衡,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心理專家認為:“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常常直接影響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直接影響到他的某個具體行為。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心理衛生比生理衛生顯得更為重要。”
從理論上講,一般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自我調節,每個人都可以用多種形式自我放鬆,緩和自身的心理壓力和排解心理障礙。麵對“心病”,關鍵是你如何去認識它,並以正確的心態去對待它。雖然我們找心理醫生看病還不能像看感冒發燒那樣方便,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學會心理自我調節,學會心理適應,學會自助,每個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發展的某些階段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
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衛生科學知識,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其次,要能夠冷靜清醒地分析問題的因果關係,特別是主觀原因,安排好對己對人都負責任的相應措施;另外,要恰當地評價自我調節的能力,選擇適當的就醫方式和時機;最後一點,也是日常生活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處世觀,擁有正常睿智的思維,避免走入心靈的誤區。
現代社會要求人們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不僅要擁有良好的智商,還要有良好的情商。在出現心理問題時,人們開始重視並尋求谘詢和醫療,這是社會文明進步和人們文化素質提高的一種表現。據專家介紹,生活條件越好,文化層次越高,人們對心理衛生的需求也就越迫切。隨著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和心理衛生服務的完善,解決“心病”會有更多更好的渠道和辦法。
1.要加強修養,遇事泰然處之
要清醒地認識到生命總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這是不能抗拒的自然規律。應當養成樂觀、豁達的個性,平靜地接受生理上出現的種種變化,並隨之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節奏,主動地避免因生理變化而對心理造成的衝擊。事實上,那些擁有寬廣胸懷、遇事想得開的人是不易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擾的。
2.要合理安排生活,培養多種興趣
人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常會胡思亂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與生活。適度緊張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實,而充實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鬱心理;同時,要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廣泛者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生活豐富多彩就能驅散不健康的情緒,並可增強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義。
3.盡力尋找情緒體驗的機會
一是多想想你所從事的事業,時時不忘創新,做出新的成績,躍上新的台階;再者要關心他人,與親朋、同事同甘共苦,無論悲歡、離合,都是對心理的撼動,它會使人頭腦清醒,心胸開闊;三是多參加公益活動,樂善好施,為子孫造福。最好是學會一門藝術,比如唱歌彈琴,寫作繪畫,都會使你進入一種新的境界,產生新的追求,在你的愛好之中尋找樂趣。
4.保護心理寧靜
麵對大量的信息,不要緊張不安、焦急煩躁、手足無措,要保持心情寧靜,學會吸收現代科學信息的方法,提高應變能力。還要盡量多地設想出獲取它們的可行途徑,並選擇一個最佳行動方案,從而減輕個人的心理負擔,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5.適當變換環境
一個人在一個缺乏競爭的環境裏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過於安逸的環境反而更易引發心理失衡。而新的環境,接受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生活,可激發人的潛能與活力,變換環境進而變換心境,使自己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6.正確認識自我與社會的關係
要根據社會的要求,隨時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使之更符合社會規範。要擺正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正確對待個人得失、成功與失敗,這樣就可以減少心理失衡。
第二節走出你狹隘的內心世界
1.什麼是狹隘心理
2.狹隘心理形成的原因
3.狹隘心理如何進行自我調適
狹隘是一種心胸狹窄、氣量狹小的心理和人格缺陷。狹隘者常常表現為:吝嗇小氣,斤斤計較,吃不得虧,會想方設法彌補“損失”;不能容忍他人的批評,不能受一點兒委屈和無意的傷害,否則便耿耿於懷、伺機報複;人際交往麵窄,追求少數朋友間的“哥們兒義氣”,隻同與自己類似或不超過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與自己意見有分歧或比自己強的人。
狹隘是自私的產物,要想不狹隘自私,首先我們要認識到狹隘自私的最終受害的是我們自己。狹隘讓我們不能正確分析事物,從而遠離真理;自私讓我們心胸不寬廣,整日為是非人我、窮通得失而縈縈繞繞,煩惱重重。同時自私也會讓我們身邊的人遠離我們。
狹隘心理的形成包括兩個方麵的原因:
1.認識水平。有些人閱曆淺、經驗少,容易把事情想得過於困難、複雜,加之對自己的能力估計不足,對事情感到無能為力,因此容易緊張、焦慮、心胸狹隘。
2.家庭因素。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與狹隘的產生有很大關係,如有些人的狹隘心理完全是父母的翻版。另外,優越的生活環境、父母溺愛的教育方法也往往使自己任性、驕傲、自私,受不了半點委屈,容不下“異己”分子。心胸狹隘有百害而無一利,必須加以克服。
1.積極應對挫折
人生在世,困難挫折在所難免,痛哭流涕時有發生。一味的焦慮、憂愁解決不了問題,而且對身心健康有害。要學會以解決問題的方式積極應對挫折:遇到挫折,冷靜分析原因,想想應該如何解決,選擇最好的方法,然後製訂計劃,貫徹執行。如此,你就會在行動中感到自己的進步,哪裏還會有時間傷心悲歎?
2.正確處理人際關係
要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情感,進行正當的人際交往,與人相處應熱情、直率,善於團結互助,融“小我”於“大我”之中。交往的增多,可加深彼此了解與溝通,更透徹地了解別人與自己,開闊心胸。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不願結交意見相悖或強於自己的人,那你永遠隻能在你的小圈子中徘徊。
3.開闊視野,拓寬心胸
在閑暇時,不妨走出校園、家門,到大自然中去領略它的博大、美麗。大自然會讓你感到自己的渺小。培養豪邁氣概,有利於走出狹隘的內心世界。
4.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確定一個積極的生活目標
人活在世,如何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要充分地挖掘生命的潛能,為社會做貢獻,給後人留下點有價值的東西。當一個人把眼光放在大事上,為自己確立了一個積極的生活目標,他就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拋開“自我中心”,就不會遇事斤斤計較,“心底無私”才能“天地寬”。
5.豐富業餘文化生活
拓寬興趣範圍,多參加各種文娛、體育活動,使自己時刻感受到生活、學習中的新鮮刺激,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從而在健康向上的氛圍中增強精神寄托,消除心理壓力。
第三節自信幫你解除自卑心理的束縛
1.自卑心理分析
2.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
3.自卑的心理表現
4.自卑的自我心理調適
自卑,就是自己輕視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嚴重的人,並不一定就是他本人具有某種缺陷或者短處,而是不能容納自己,自慚形穢,常常把自己放在一個低人一等,不被自己喜歡,進而演繹成別人看不起的位置,並由此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自卑的人心情低沉,鬱鬱寡歡,常因為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而不願意與別人來往,隻想和人疏遠,缺少朋友,甚至內疚、自責、自罪;他們做事缺乏信心,沒有自信,優柔寡斷,毫無競爭意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和歡樂,因而感到疲勞,心灰意冷。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類都有自卑感以及對自卑感的克服與超越。小的時候,看到別人長大而自卑;長大後,發現別人比自己有錢自卑;有錢的時候,看到別人比自己更富年輕力壯也自卑。這樣看來,自卑其實是不可怕的,從某種程度上講,自卑也是推動一個人不斷自我完善的動力。但是,如果你已經認識到自己的自卑,而不願意去進行自我突破的話,那麼自卑對你來講就是非常有害的。
為什麼會產生自卑心理呢?一般來說,自卑感的產生與主客觀因素及和自我評價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表現在三個方麵:
1.自傲逼人。即人們常說的過分的自卑以過分的自尊表現出來,尤其當屈從的方式不能減輕其自卑之苦時,就采用好鬥方式。有自卑感的人比任何人更注意到不讓自己被別人發現其內心的真實想法,因此當他認為別人可能會發現時,便采用這種好鬥的方式阻止別人的了解。人們常發現這種人動輒就會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尋找借口滋事。其實,這種矯枉過正的做法反而暴露出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
2.跟隨大流。喪失信心之人,常對自己的決定缺乏自信,便隨大流以求與他人保持一致,去應驗一句“人隨大流不挨罰,羊隨大群不挨打”的古訓,害怕表明自己的觀點,努力尋找他人的認可。我們發現對自卑者來說的一個“規律”:他們在做了某一件事之前就想:別人是不是這樣的看法?我這樣做會讓人笑嗎?會不會被認為是出風頭?在做了事之後,又想:不知會不會得罪人?如果剛才不那麼做就會更好等等。總而言之,求同心理極強。
3.膽怯封閉。一些人由於深感自己不如別人,認為自己在人與人交往或者從事某項事業中必敗無疑,於是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參與競爭,不幹有風險的事,堅信“安全第一”。越是封閉自己,就越是對自己沒有自信,造成不良循環。事實上,我們發現自卑的人很少會主動與人交往,在一些有激烈競爭的事業中更難覓蹤影。
另外,自卑者都有一些共同的典型心理:
1.意誌消沉。自卑者的意誌是消沉的,他們心情沉重的原因之一是“背負情感包袱”。他們像負重的牲畜一樣,把沒有解決的老問題、老矛盾背在身上,天天翻來覆去地念叨那些煩惱的事情。
2.多疑,對別人和自己的信心都不足。
3.消極地看待問題,凡事總往壞處想。自卑者最難忘懷的便是失望與厄運,他們整天想著消極的事情。
4.總是自怨自艾與自責。
5.不願意改變,不願意嚐試新鮮事物。在現代社會變化劇烈而競爭殘酷的狀況下,任何人都會不斷地遭到自卑感的衝擊,尤其是當以往在許多方麵遜於自己的人、如今卻優越地站在你麵前的時候,你的心理會嚴重地失衡,那種自卑感更是難以忍受。
6.高興不起來。如果你對於生活前景的看法是消極的,你就不可能快樂。對於情緒消極的自卑者來說,幾乎根本沒有過歡笑愉快的經曆。他們把現實可能享受的歡樂也失去了,因為他們還在回味昨日不愉快的經曆,沉溺於痛苦之中。
7.老是想著掃興的事情,一旦看到別人熱情地去做某件事,會覺得不可思議。
可是自卑並不是錯。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自卑感並非什麼壞的情感,或是變態的征兆。相反,它是每個人在追求更加優越的地位和完美的人生過程中必然要出現的心理反應。關鍵在於如何對待這種自卑,是像孩子那樣利用自卑作為借口逃避現實,事事依賴他人,還是勇敢地克服和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人生?
每個人都會有自卑感,但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選擇——第一種人自慚形穢,被自卑所壓倒,在消沉中萎靡不振,在憂鬱的情緒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形成惡性的“自卑情結”。
第二種人由於刺激產生了相當強烈的反抗心理,急於改變自卑的地位,不顧他人的利益,極端的自私,形成專注於自我的狂熱的“優越情結”。這是和極端的自卑者完全相反的人格類型,由於他們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合作精神,同時過分妨礙他人,往往也遭到失敗的結局。
第三種人是上述兩者的中間型,他們既正視自己的自卑,注重克服和超越,更清楚人是社會的動物,人與人之間既有衝突,也有合作,而自我的成功就需要在合作中達成,需要兼顧他人的利益。這是一種理性的、健康的優越人格。看看當今的社會,這樣的人才會如魚得水,無往不勝。因此,對於一個自卑者,如何調適自卑心理對於人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1.勇敢地戰勝自卑
戰勝自卑,首先要承認,自卑情緒人皆有之。實際上,一個人並非在每個方麵都能出類拔萃,因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所以,在某些時候的某些方麵有不如意的感覺,出現自卑也是正常的,大可不必以此為恥而自暴自棄,更犯不著用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去掩飾,那隻是自欺欺人。
戰勝自卑就要正確地認識自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處,也都有自己的長處。如果我們以己之長去比別人之短,就能發掘出自信,可以在客觀地認識短處和劣勢的基礎上,找出自己的長處與優勢。可以將自己最滿意的事情、最引以為榮的優點和令人矚目的成績炫耀於心中的“榮耀室”,從而反複地刺激和暗示自己“我還可以”、“我能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斯威爾說:“人的所有行為、感情和舉止,甚至才能,與其自我意向是一致的。”如果能將“我還可以”、“我能行”的心理暗示不斷地滲透到自己人生的各個方麵,便能撞擊出生命的火花,就能培養出阿基米德“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地球”的那份自信。
(1)要正確地表現。心理學家建議:有自卑心理的人,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較大的事情,這些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放棄爭取成功的機會。任何成功都能增強自己的自信,任何大的成功都蘊積於小的成功之中。換言之,要通過在小的成功中表現自己,確立自信心,循序漸進地克服自卑心理。
(2)設法正確地補償自己。盲人尤聰,瞽者尤明,這是生理上的補償,人的心理也同樣具有補償能力。為了克服自卑心理,可以采用兩種積極的補償:其一是勤能補拙,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麵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決心和最頑強的毅力去克服這些缺陷,這是積極的、有效的補償。華羅庚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其二是揚長避短,“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我們讀達爾文、濟慈、歌德、拜倫、培根、亞裏士多德的傳記,就不難明白,他們的優秀品質和一生的輝煌成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促成於人的缺陷。缺陷不是絕對不能改變的,關鍵是自己願不願意改變。隻要下定決心,講究科學方法,因勢利導,就會使自己擺脫自卑,逐漸成熟起來。
(3)要正確地評價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所謂“自知之明”,不僅表現在能如實地看到自己的短處,也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長處,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別人之處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處和過人之處,這才是正確的與人比較。馬克思曾說過,偉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為你自己跪著。
2.從自卑中超越自我
一個人由於缺乏成功的經驗,缺乏客觀的期望和評價,消極的自我暗示又抑製了自信心,加上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惡劣的生活境遇等等原因導致了自卑心理的產生。這種心理常表現為抑鬱、悲觀、孤僻。如果任其發展,便會成為人的性格的一部分,難以改變,嚴重影響人的社會交往,抑製人的能力發展。那麼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呢?
(1)要有意識地選擇與那些性格開朗、樂觀、熱情、善良、尊重和關心別人的人進行交往。在交往過程中,你的注意力會被他人所吸引,會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樂,跳出個人心理活動的小圈子,心情也會變得開朗起來;同時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認識他人和自己,通過有意識的比較,可以正確認識自己,調整自我評價,提高自信心。
(2)增加成功經驗。一個人成功經驗越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強。可見,通過一次又一次微小的成功,可以使自信心得到增強和升華。對於自卑的人來說,重要的是建立起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抱負水平”,增加成功的經驗。這可以由小由少做起,確保首次努力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環。如果已遇到困境,感到自卑時,則可改做一件比較容易成功,或者自己願意並有興趣的活動或工作,以便增強信心,免除自卑。
(3)多向名人學習。多讀些有關名人成功的書籍,尤其是那些曾被自卑感困擾的名人的事跡,從中獲得克服困難的經驗,進而鼓勵自己自強自信,發揮所長,集中精力,矢誌不渝地達到目標。這樣,自卑心理也會不驅而散。
(4)學會深層冥想法。日本精神療法研究所所長小林英夫認為,此法能充分運用潛能抑製自卑感。方法是:配合腹式呼吸,集中想想自己的長處,例如想想小學時期那些令人高興的事,想想別人的讚美,就擁有越多的自信,不要羞於承認自己的長處,以零為基點,不斷去增添它。
第四節讓虛榮不再得到你的愛慕
1.虛榮心理分析
2.虛榮心理產生的原因
3.虛榮心與自尊心的關係
4.虛榮心理的表現及危害
5.虛榮心理的自我調適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具有虛榮心,虛榮心理是指一個人借用外在的、表麵的或他人的榮光來彌補自己內在的、實質的不足,以贏得別人和社會的注意與尊重。這是一種很複雜的心理現象,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曾經這樣說過:“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
虛榮心強的人喜歡在別人麵前炫耀自己的榮耀經曆和輝煌業績,他們或誇誇其談,肆意吹噓,或嘩眾取寵,故弄玄虛,自己辦不到的事偏說能辦到,自己不懂的事偏要裝懂,一切為了提高自己。虛榮心強的人喜歡炫耀有名有地位的親朋好友,希圖借助他人的榮光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而對於那些無名無分、地位“卑微”的親朋則避而不談,甚至唯恐避之而不及。
虛榮心理的產生及其強弱與個體心理品質、思想修養有著直接的關係。除此之外,還受個體所處的生活環境及社會文化傳統的影響。
自尊心過強的人易產生虛榮心理。每個人都有維護自尊的需要,每個人都喜歡聽恭維、讚揚的話,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本性的顯現。如果一個人的自尊心過於強烈,渴望獲得別人對自己的重視、尊重和讚揚,而自身又缺乏過人之處,不具備足以令人稱道的實力,就不得不尋求其他手段,如借用外在的、表麵的,甚至是他人的榮光來彌補或替代自己實力的不足,以此滿足自尊的需要。在此過程中,虛榮心理的產生在所難免。
私心過重的人容易產生虛榮心理。私心過重的人會時刻考慮個人的利益得失,總希望自己時時處處勝過別人、超過別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常常煞費苦心地營造或借用本來不屬於自己的、虛假的榮譽來掩飾個人的缺陷和不足,以提高自己,顯示自己的“過人之處”。
缺乏自信的人容易產生虛榮心理。虛榮心理的產生往往是那些缺乏自信、自卑感強烈的人進行自我心理調適的一種結果。某些缺乏自信、自卑感較強的人,為了緩解或擺脫內心存在的自慚形穢的焦慮和壓力,試圖采用各種自我心理調適方式,其中包括借用外在的、表麵的榮耀來彌補內在的不足,以縮小自己與別人的差距,進而贏得別人對自己的重視和尊敬,虛榮心便由此而生。
處於特定社會文化環境中易產生虛榮心理。在人際交往中注意“臉”和“麵子”,是中國人長期形成的—種社會心理。所謂“臉”,是一個人為了自我完善而通過形象整飾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目中形成的特定形象;所謂“麵子”,則是一個人在社會人際關係中依據對“臉”的自我評價,估價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所應有或占有的地位。所以,“臉”和“麵子”代表著人的榮譽和尊嚴。一個人要想有臉麵,必須先成就大事,通過他的不平凡的作為而獲得人們的讚同,形象才會隨之高大起來。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社會人際交往中注重“臉”與“麵子”的文化傳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強化了中國人虛榮心理的產生。
所謂虛榮心,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一種追求虛表的性格缺陷,是一種被扭曲了的自尊心。在社會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得到社會的承認,但虛榮心強者不是通過實實在在的努力,而是利用撒謊、投機等不正當手段去漁獵名譽。
虛榮心的產生跟自尊心有極大的關係。自尊心強的人,對自己的聲譽、威望等等比較關心;自尊心弱的人,一般對這些都不在意,但也不能因此就認為虛榮心強的人一般自尊心強。因為自尊心同虛榮心既有聯係,更有區別,虛榮心實際上是一種扭曲了的自尊心。人是需要榮譽的,也該以擁有榮譽而自豪的。可是真正的榮譽應該是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應該是經過自己努力獲得的,而不是投機取巧取得的。麵對榮譽,應該是謙遜謹慎,不斷進取,而不是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可見,當人對自尊心缺乏正確的認識時,才會讓虛榮心纏身。
消除虛榮心要實事求是,考慮具體條件,不要追求虛假的聲譽,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打腫臉充胖子”。有人把虛榮心的表現分為13個方麵:①表麵熱情,內心冷淡,討好別人;②對批評耿耿於懷;③喜歡談論有名氣的親戚朋友或以與名人交往為榮;④熱衷於時髦服裝,對西方的流行貨傾倒;⑤行事購物喜擺闊;⑥找對象過分追求長相門第;⑦婚禮講排場、擺闊氣;⑧講麵子,麵子第一;⑨好表現自己,尤其想在大庭廣眾麵前露一手;⑩好掩蓋自己;對表揚沾沾自喜;不懂裝懂,海闊天空;熱衷於追求一鳴驚人的成果。
虛榮心理,其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其一是妨礙道德品質的優化,不自覺地會有自私、虛偽、欺騙等不良行為表現;其二是盲目自滿、固步自封,缺乏自知之明,阻礙進步成長;其三是導致情感的畸變。由於虛榮給人以沉重的心理負擔,需求多且高,自身條件和現實生活都不可能使虛榮心得到滿足,因此,怨天尤人,憤懣壓抑等負性情感逐漸滋生、積累,最終導致情感的畸變和人格的變態。嚴重的虛榮心不僅會影響學習、進步和人際關係,而且對人的心理、生理的正常發育都會造成極大的危害。所以我們要努力克服虛榮心理。
1.端正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自我價值的實現不能脫離社會現實的需要,必須把對自身價值的認識建立在社會責任感上,正確理解權力、地位、榮譽的內涵和人格自尊的真實意義。
2.改變認知,認識到虛榮心帶來的危害
如果虛榮心強,在思想上會不自覺地滲入自私、虛偽、欺詐等因素,這與謙虛謹慎、光明磊落、不圖虛名等美德是格格不入的。虛榮的人外強中幹,不敢袒露自己的心扉,給自己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虛榮在現實中隻能滿足一時,長期的虛榮會導致非健康情感因素的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