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魔方:健康從心開始12(1 / 3)

第三章情緒的化解

第一節情緒與健康的密切關係

1.人的情緒包括哪些內容

2.不良情緒給健康帶來的嚴重後果

3.如何擺脫不良情緒

人體是一個整體,人的健康與情緒有著密切關係。人的情緒是一種心理現象。高興、愉快、歡樂、喜悅、輕鬆、欣慰、悲傷、害怕、恐懼、不安、緊張、苦惱、憂鬱等都屬於情緒活動。情緒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兩大類。積極情緒對健康有益,消極情緒會影響身心健康。

我國自古就有“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之說,可見祖國醫學非常重視人的情緒與健康的關係。當人情緒變化時,往往伴隨著生理變化。這些生理變化在正常的情況下具有積極的作用,可以使身體各部分積極地動員起來,以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需要。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長期情緒憂鬱、恐懼、悲傷、嫉妒、貪求、驚怒、激昂或緊張的人比精神狀態穩定的人容易患一些不適之症,如高血壓、冠心病、神經官能症、精神病、哮喘、慢性胃炎、青光眼、癌症等等,婦女還容易引起月經不調,甚至閉經。醫學研究表明:70%以上的胃腸疾患與情緒變化有密切關係,心理性因素引起的頭痛在各種頭痛患者中占80%~90%,而不良心理因素、七情鬱結、精神過度緊張或憂鬱悲傷,是一種強烈的“促癌劑”。所以,擺脫不良情緒對於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專家們認為:良好情緒的“醫療價值”也是無法估量的。醫生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勝利者的傷口,總是要比失敗者的傷口好得快。沒有精神負擔的病人,要比有精神負擔的痊愈得快。一個人患病之後,如果充滿信心,具有毫不懼怕、敢於同疾病作鬥爭的精神,則能加速康複,在治療過程中,用藥量小即可痊愈,或不用藥而愈。反之,若意誌消沉,情緒沮喪,則無力驅邪,病後纏綿不愈,或致惡化,且多產生並發症。

1.快樂是通往心靈安詳的要道

樂觀精神是自療心病的無形妙藥。醫學家們認為,樂觀、開朗、愉快、喜悅的情緒,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功能和整個神經係統的張力,促使皮質激素與腦啡肽類物質的分泌,使肌體抗病能力大大增強,並能極大地活躍體內的免疫係統,從而有利於防病治病。這就是說,用樂觀的精神取代不良情緒,對人體健康十分重要。同時也說明,除了快樂的情緒可以悅心而外,沒有一種藥劑是可以通心的。

2.主動擺脫不良情緒

當有什麼事使你煩惱的時候,應當暢所欲言,不要悶在心裏。當事情不順利時,不妨避開一下,改變一下生活環境,這樣做可能會使精神得到鬆弛。如果要辦的事情較多,應先做最迫切的事,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一次隻做一件,把其餘的事暫時擱在一邊。如果你感到自我煩惱,試著幫助他人做些事情,你會發覺,這將使你的煩惱轉化為振作,產生一種做了好事的愉快感。一個人的情緒,主要受精神意誌控製。保持愉快穩定的情緒,要提高道德修養,要樹立遠大理想,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還要學會適應外部條件的變化,自覺運用積極情緒克服消極情緒。

第二節如何調節並保持健康情緒

1.情緒也會傳染

2.保持健康情緒需要自我心理調節

3.美國心理衛生協會提出的建議

據最近的科研發現,惡劣情緒和細菌病毒一樣具有傳染性,而且傳染起來的速度很快,少則幾分鍾就能完成。美國洛杉磯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家加利·斯梅爾經過長期研究發現,本來心情舒暢、開朗的人,若與一個整天愁眉苦臉、抑鬱難解的人相處,不久也會變得情緒沮喪起來。一個人敏感性和同情心越強,越容易感染上壞情緒,並且這種傳染過程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

人總是有情緒的。學會駕馭複雜多變的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自我心理調節,讓正常健康的情緒主宰自己,避免不良情緒的困擾。當你處於不良情緒狀態時,可以用下麵的方法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1.放鬆術

心情不佳時,可通過循序漸進自上而下地放鬆全身,或通過自我按摩等方法使自己進入放鬆入定的狀態,然後麵帶微笑,拋開麵前不愉快之事,而去回憶自己曾經曆過的愉快事情,從而消除不良情緒。

2.製怒術

要做情緒的主人,當喜則喜,當悲則悲。在遇到令人憤怒的事情時,先想一想發怒有無道理,再想一想發怒後會有什麼後果,最後想一想有沒有其他方式來代替?這樣想過後就會變得理智起來。

3.幽默術

幽默是避免人際衝突、緩解緊張的靈丹妙藥。生活中要多笑勿愁,經常幽上一默,既會給他人帶來快樂,也可使自己心安理得,心境坦然。

4.愉悅術

努力增加積極情緒以削弱消極情緒。具體方法有三:一是多交朋友,在人際交往中感受快樂;二是多立些小目標,小目標易實現,每實現一個小目標都會帶來愉悅的滿足感;三是學會辯證思考,從容對待挫折與失敗。

5.升華術

就是把受挫折的不良情緒引向崇高的境界。如司馬遷在遭受奇恥大辱的宮刑後,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著述《史記》上,終成一代史學大師。

6.行動轉移

克服某些長期不良情緒,也可以用新的工作、新的行動去轉移負同情緒的幹擾。貝多芬曾以從軍來克服失戀的痛苦,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7.宣泄術

遇到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可以轉移注意力去做另外一件事情,如跑步、讀小說、看電影,甚至可以大哭一場,或者找朋友談心訴說來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緒。

人不可一味地追逐名利,也不可缺乏上進心和奮鬥精神。養生首養心,養心淡名利。知足常樂,身心健康。長壽的秘訣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一個人學會樂觀,淡泊名利,保持健康情緒,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當價值偏執,情感固執時,就會不斷產生情緒,如果我們無視情緒的警示,任由其發展,由此產生壓力並長期積累,我們的情感機製就會變形,強迫擠出我們積累的壓力,於是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就產生了。

生活有它獨特的語言,你的內心難受就是這樣一種語言,它告訴你在你頭腦裏的思想出了問題,需要做某些檢討和改變了。當你的情緒離開恬靜欣喜的時候,就是生活對你說話的時候。

1.疏導自己的憤怒情緒

當你勃然大怒時,會幹出很多蠢事來,與其事後後悔不如事前自製,把憤怒平息下去。

2.偶爾也要屈服

要心胸開闊,做事從大處看,隻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小事則不必斤斤計較,以減少自己的煩惱。

3.暫時回避

在遇到挫折時,應該暫時將煩惱放下,去做些喜歡做的事,如運動、看電影等。

4.增加愉快生活的體驗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包含有各種喜怒哀樂的生活體驗。對於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多回憶正麵的、愉快的生活經驗,有助於克服不良情緒狀態。

5.使情緒獲得適當表現的機會

人在情緒不安與焦慮時,不妨找好朋友說說,或找心理醫生去谘詢,甚至可以一個人麵對牆壁,傾吐胸中的鬱悶,把想說的說出來,心情就會平靜許多。

6.善於從光明一麵觀察事物

任何一個事件,如果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就會給人以不同的印象。很多表麵看上去是引人生氣、極其悲傷的事件,如果從另外的角度去看,可以發現一些正麵積極的意義,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7.不對自己過分苛求

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負定得過高,根本無能力達到,卻在別人麵前天高海闊地討論起來,受到別人的嘲諷後,終日鬱鬱寡歡;有的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往往因為小小的瑕疵而自責。如果把自己的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自然就會心情舒暢了。

8.對他人期望不要過高

許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若對方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會失望。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何必要別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

9.找人傾吐煩惱

如果把心理的煩惱告訴你的摯友、師長,心情就會頓感舒暢。為別人做些事,幫助別人不但使自己忘卻煩惱,而且還可以確定自己存在的價值,更可以獲得珍貴的友誼。

10.培養幽默感

幽默感是有助於一個人適應社會的工具。當一個人發現不協調現象時,既要能客觀地麵對現實,同時又要不使自己陷於激動的狀態,最好的辦法是以幽默的態度應付,往往可以使一個本來緊張的情況變得比較輕鬆,使一個窘迫的場麵在笑聲中消逝。

第三節讓“緊張”慢慢“放鬆”

1.精神緊張的不良後果

2.消除緊張情緒的十大方法

3.緊張情緒的自我心理調節

當今世界是一個競爭激烈、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這就不可避免地給人帶來許多壓力,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精神緊張一般分為弱的、適度的和加強的三種。人們需要適度的精神緊張,因為這是人們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但是,過度的精神緊張,卻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若長期、反複地處於超生理強度的緊張狀態中,就容易情緒消沉、悲觀厭世、自我封閉、急躁、激動、惱怒,一個人如果長時間處於這種心理狀態,就會導致一係列心理疾病的發生。

有效消除緊張心理,從根本上來說是要降低對自己的要求。一個人如果十分爭強好勝,事事都力求完善,事事都要爭先,自然就會經常感覺到時間緊迫,匆匆忙忙。而如果能夠認清自己能力和精力的限製,放低對自己的要求,凡事從長遠和整體考慮,不過分在乎一時一地的得失,不過分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自然就會使心境鬆弛一些。還要學會調整節奏,有勞有逸。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調整好節奏,工作學習時要思想集中,全神貫注,玩時要玩得痛快瀟灑。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適當安排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做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

當一個人已經出現了緊張的情緒反應時,該怎麼調適呢?對於這種情況,人們習慣上常常會勸慰當事人:“別緊張!有什麼大不了的!”而當事人自己也通常會這樣告誡自己:“別緊張!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然而,十分不幸的是,這種辦法幾乎是行不通的,實際上這會使人感到更加不安。因為這是在和自己過不去,在給你製造更大的緊張。正如有句話所說的:“情緒如潮,越堵越高。”因此,如何消除緊張情緒,這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下麵介紹一些有效消除情緒的方法:

1.改掉亂發脾氣的習慣。如果你感到想要以罵激怒你身邊的某個人,你應該盡量克製一會,然後把它拖到明天,同時將抑製下來的精力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例如做一些諸如園藝、清潔、木工等工作,或者是打一場球或散步,以平息自己的怒氣。

2.謙讓。如果你覺得自己經常與人爭爭吵吵,就要考慮,自己是否過分主觀和固執。要知道,這類爭爭吵吵將對周圍的親人,特別對孩子的行為會帶來不良的影響。你可以堅持自己正確的東西,但是靜靜地去做,給自己留有餘地,因為你也可能是錯誤的。即使你是絕對正確的話,你也可按照自己的方式稍做謙讓。這樣做了以後,通常會發覺別人也是這樣做的。

3.暢所欲言。當有什麼事令你煩惱的時候,應該說出來,不要存在心裏。把你的煩惱向你值得信賴的、頭腦冷靜的人傾訴,如你的父親或母親、丈夫或妻子、摯友老師、學校輔導員等等。

4.暫時避開。當事情不順利時,你暫時避開一下,去看看電影或一本書,或做做遊戲,或去隨便走走,改變環境,這一切能使你感到鬆弛。強使你自己“保持原來的情況,忍受下去”,無非是做自我懲罰。當你的情緒趨於鎮靜,而且當你和其他相關的人均處於良好的狀態可以解決問題時,你再準備回來,著手解決你的問題。

5.為他人做些事情。如果你一直感到自我煩惱,試一試為他人做些事情,你會發覺,這將使人的煩惱轉化為精力,而且使你產生一種做了好事的愉快感。

6.給別人可以超前的機會。當人們處於激動而緊張的情況時,他們總是想“取勝得第一”,而把別人的勸告拋開,盡管事情小得像在公路上駕車超前一樣。如果我們都如此想——而且大多數人都如此做——那麼,任何事情都變成了一場賽跑。其實,用不著這樣去做。你給別人可以超前的機會,不會妨礙自己的前途。如果別人不再感到你對他是個阻礙,他也不會對你產成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