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健康心理能消除人格障礙
第一節人格障礙患者該怎麼辦
1.人格障礙分析
2.人格障礙形成的原因及表現
3.人格障礙的自我心理調節
“人格障礙”一詞是精神病學診斷分類中的名詞。它的定義是:“人格特征顯著偏離正常。這種人格特征的偏離使得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為模式且對環境適應不良,甚至達到害人害己的程度。”
一般人做人處世都有一定的模式,都要接受社會規範的要求和檢驗。如果超越了正常的範圍便形成了人格障礙。人格障礙是與正常的社會規範準則難以融洽的一種心理障礙。有人格障礙的人,其行為模式異於常人,比如,有的人格障礙患者常為一點小事動輒怒發衝冠、暴怒不已;對人殘酷無情,以他人的痛苦為樂;對人毫無誠意、極不負責;做錯事絕無悔恨及羞恥之心;極端自私,感情冷漠;對環境適應不良,缺乏朋友。這些也必然地影響著他們的職業功能,常常是“到哪兒哪不要,到哪兒也待不長”。但他們對此卻毫無自知,隻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而絕不檢查自己。人格障礙通常開始於童年、青少年或成人早期,並一直持續到成年以後甚或終生。
人格障礙形成的原因比較複雜,大量的研究資料和臨床實踐表明,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等方麵因素都會對人格的形成產生影響。目前一般認為,人格障礙是在大腦先天性缺陷的基礎上,遭受環境有害因素(特別是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形成的。
1.童年期精神創傷和不合理教養
嬰幼兒時期母愛的剝奪、父母離婚、家庭感情破裂、長輩過分溺愛、不合理的教育常是人格障礙形成的重要原因,而有些家長酗酒、違法亂紀、道德敗壞,常給兒童幼小心靈以嚴重的影響,給孩子的個性發展帶來巨大危害。兒童時期的不合理教養也可導致人格的病態發展。兒童大腦有很強的可塑性,一些不良傾向經過正常的教育可以消除,如家長聽之任之不加管教,發展下去就可出現行為障礙。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態度直接對孩子產生影響。曾發現有的母親無意識地放任孩子說謊、做壞事,招致孩子後來人格的不穩定和混亂。
2.社會因素
人格障礙在資本主義國家較為多見,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家庭結構不穩定,離婚率高,棄嬰、私生子多,犯罪案件比比皆是,社會風氣惡劣,黃色書刊及色情影視的影響。由此可見,社會環境對於人格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
3.生物遺傳因素
人們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這說明某些行為是受遺傳因素影響的。據對人格障礙者的家譜、雙生子以及染色體調查發現,遺傳與人格障礙有關,而神經係統疾病,如腦炎、顳葉癲癇及腦外傷等可為促發因素。這些均提示生物因素是形成人格障礙的原因之一,但可能不是主要的。
總之,人格障礙的形成有多方麵的原因,它們可能綜合地起著作用。個體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要改變並非易事,但通過加強自我調節和進行各種治療,人格障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糾正。
1.自我分析
就是自己對自己,特別是對本人性格的基本認識,這種分析要客觀,恰到好處,既不過高也不過低,始終保持一種比較合乎實際的水平。
2.自我評價
就是自己給自己“定格”,根據分析為自己“打分”,打分要準確、要公正,當然也要參照別人的評價,但重要的是對自我的認知要準確,即有自知之明。
3.自我教育
又分為自省、自警和自礪。自省,就是回憶、反思自己的思想、行為、性格、麵貌,總結優點,發現缺點,從而不斷上進;自警,就是要經常給自己以警示、提醒,自我警戒,自我約束;自礪,即自我砥礪,也就是有意識地進行自我磨煉,鍛煉意誌品質。
除了上述的方法,還需要進行心理與行為的調節,比如,負性情緒的消除,通過疏泄、轉移、升華、反思等“排憂解難”;通過培養廣泛的興趣,建立和諧的生活空間;通過積極的放鬆,消除緊張與焦慮,並且注重動用心理治療中的相應方法,擺脫人格障礙和人格缺陷,塑造健康的人格。
第二節偏執型人格障礙——可憐的固執
1.偏執型人格障礙解讀
2.偏執型人格的表現
3.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治療與調適
偏執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為特點常常表現為:極度的感覺過敏,對侮辱和傷害耿耿於懷;思想行為固執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狹隘;愛嫉妒,對別人獲得成就或榮譽感到緊張不安,妒火中燒,不是尋釁爭吵,就是在背後說風涼話,或公開抱怨和指責別人;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慣於把失敗和責任歸咎於他人,在工作和學習上往往言過其實;同時又很自卑,總是過多過高地要求別人,但從來不信任別人的動機和願望,認為別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形勢,有問題易從個人感情出發,主觀片麵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懷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這種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與朋友、同事相處融洽,別人隻好對他們敬而遠之。
偏執型人格的人常將他人無意的甚至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歧視;或無足夠的根據,懷疑會被人利用或傷害,因此過分警惕與防衛;或是將周圍事物解釋為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陰謀”;或是過分自負,若有挫折或失敗則歸咎於他人,總認為自己正確;或是好嫉恨他人,對別人的錯誤不能寬容……
偏執型人格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偏執行為持否認態度,因此在社會上人數和比例確實不詳。在調查研究中還發現,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中以男性較多見,且以膽汁質或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
對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應采用心理治療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執、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
1.自我調控法
(1)克服虛榮心,培養高尚的情趣。人無完人,誰都會有缺點和錯誤,這些用不著掩飾。我們要用誠懇的態度對待生活,要樹立遠大的目標,追求美好、崇高的事物。不要整天把心思放在修飾打扮和趕時髦上,更不要誇誇其談,不懂裝懂。
(2)加強自我調控。要善於克製自己的抵觸情緒以及無理的言行。對自己的錯誤要主動承認,善於應用幽默、自我解嘲地為自己找個台階下來,不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
2.認知提高法
由於患者對別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會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與他們建立信任關係,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交流情感,向他們全麵介紹其自身人格障礙的性質、特點、危害性及糾正方法,使其對自己有正確、客觀的認識,並自覺自願產生要求改變自身人格缺陷的願望。這是進一步進行心理治療的先決條件。
3.敵意糾正訓練法
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易對他人和周圍環境充滿敵意和不信任感,采取以下訓練方法,有助於克服敵意對抗心理。
(1)要學會向你認識的所有人微笑。可能開始時你很不習慣,做得不自然,但必須這樣做,而且努力去做好。
(2)要在生活中學會忍讓和有耐心。生活在複雜的大千世界中,衝突糾紛和摩擦是難免的,這時必須忍讓和克製,不能讓敵對的怒火燒得自己暈頭轉向,肝火旺盛。
(3)經常提醒自己不要陷於“敵對心理”的旋渦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處世待人時注意糾正,這樣會明顯減輕敵意心理和強烈的情緒反應。
(4)要懂得隻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學會對那些幫助過你的人說感謝的話,而不要不疼不癢地說一聲“謝謝”,更不能不理不睬。
4.交友訓練法
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交友活動,在交友中學會信任別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訓練的原則和要領是:
(1)真誠相見,以誠交心。本人必須采取誠心誠意、肝膽相照的態度積極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數人是友好的和比較好的,可以信賴的,不應該對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見和不信任態度。必須明確,交友的目的在於克服偏執心理,尋求友誼和幫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礙。
(2)交往中盡量主動給予知心朋友各種幫助。這有助於以心換心,取得對方信任和鞏固友誼。尤其當別人有困難時,更應鼎力相助,患難之中知真情,這樣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賴和增進友誼。
(3)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則”。性格、脾氣的相似和一致,有助於心理相容,搞好朋友關係。另外,性別、年齡、職業、文化修養、經濟水平、社會地位和興趣愛好等也存在“心理相容”的問題。但是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條件是思想意識和人生觀、價值觀的相似和一致,換句話說,也就是“誌同道合”。這是發展合作、鞏固友誼的心理基礎。
第三節回避不如麵對
1.回避型人格障礙解讀
2.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3.回避型人格的表現
4.回避型人格障礙的治療與調適
古往今來,許多人為了解脫痛苦,隱居避世,成為心如枯木死灰或孤傲冷僻的隱居者。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那些遁跡荒野、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居者們則很可能屬於回避型人格的人。在現代社會中,隱居者已很難找到一塊清靜的樂土,於是他們往往關閉自己的心靈,不與他人做親密的接觸,唯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種有意義的孤獨與暫時的回避入世並非一種病態,而真正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並不敢深入到自己心靈的內部去,他們的回避帶有強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點。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麵對挑戰多采取回避態度或無能應付。
有回避型人格障礙的人被批評指責後,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而陷於痛苦,且很難從中解脫出來。他們害怕參加社交活動,擔心自己的言行不當而被人譏笑諷刺,因而,即使參加集體活動,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處理一般性問題時,他們往往也表現得瞻前顧後,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決心,卻又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時機。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多安分守己,從不做那些冒險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學習外,很少去參加社交活動,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精力不足。這些人在單位一般都被領導視為積極肯幹、工作認真的好職員,因此,經常得到領導和同事的稱讚。可是當領導委以重任時,他們卻都想方設法推辭,從不接受過多的社會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礙的行為退縮性與分裂型人格障礙的行為退縮性不同,前者並不安於或欣賞自己的孤獨,不與人來往並非出於自己的心願,他們行為的退縮源於心理的自卑。他們想與人來往,又怕被拒絕、嫌棄,想得到別人的關心與體貼,又因害羞而不敢親近。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學家認為,自卑感起源於人的幼年時期,由於無能而產生的不勝任和痛苦的感覺,也包括一個人由於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記憶力、性格等)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的心理。
具體說來,自卑感的產生有以下幾方麵原因:
1.消極的自我暗示抑製了自信心。當每個人麵臨一種新局麵時,首先都會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應付。有的人會因為自我認識不足,常覺得“我不行”。由於事先有這樣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就會抑製自信心,增加緊張,產生心理負擔,工作效果必然不佳。這種結果又會形成一種消極因素的反饋作用,影響到以後的行為,這樣惡性循環,使自卑感進一步加強。
2.挫折的影響。有的人由於神經過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輕微的挫折就會給他們以沉重的打擊,變得消極悲觀而自卑。
3.自我認識不足,過低估計自己。每個人總是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如果他人對自己做了較低的評價,就會影響對自己的認識,從而低估自己。有人發現,性格較內向的人,多願意接受別人的低評價而不願接受別人的高評價。在與他人比較的過程中,也喜歡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比,這樣越比越泄氣,越比越自卑。
4.生理缺陷、性別、出身、經濟條件、政治地位、工作單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這種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為的退縮和遇事回避的態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礙。
1.克服人際交往障礙
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障礙,因此必須按梯級任務作業的要求給自己訂一個交朋友的計劃。起始的級別比較低,任務比較簡單,以後逐步加深難度。
2.消除自卑感
(1)要正確認識自卑感的利與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做是一種有弊無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觀絕望,這是一種不正確的認識,它不僅不利於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會加重。心理學家認為,自卑的人不僅要正確認識自己各方麵的特長,而且要正確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謙虛,善於體諒人,不會與人爭名奪利,安分隨和,善於思考,做事謹慎,一般人都較相信他們,並樂於與他們相處。指出自卑者的這些優點,不是要他們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們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麵,不要因自卑感而絕望,認識這些優點可以增強生活的信心,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礎。
(2)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相信事在人為。當麵臨某種情況感到自信心不足時,不妨自己給自己壯膽:“我一定會成功,一定會的!”或者不妨自問:“人人都能幹,我為什麼不能幹?我不也是人嗎?”如果懷著“豁出去了”的心理去從事自己的活動,事先不過多地體驗失敗後的情緒,就會產生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