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魔方:健康從心開始15(1 / 3)

第六章帶你走出心理異常的陰影

第一節精神上的流行性感冒——抑鬱症

1.什麼是抑鬱症

2.抑鬱症的表現

3.抑鬱症產生的病因

4.造成抑鬱症的不良心態

5.抑鬱症的自我心理調節

抑鬱是人們常見的情緒困擾,是一種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常常伴有厭惡、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緒。它不分性別年齡,是大部分人都有的經曆。對大多數人來說,抑鬱隻是偶爾出現,曆時很短,很快就會消失,但對有些人來說,則會經常地、迅速地陷入抑鬱的狀態而不能自拔。當憂鬱一直堅持下去,愈來愈嚴重以至於無法過正常的生活時,即稱為“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以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的綜合症,有別於正常的情緒低落,其基本表現是:心境顯著而持久的低落,同時伴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異常,患者情緒低落,自卑憂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

抑鬱症在西方社會被稱為“精神上的流行性感冒”,其傳播範圍之廣,受其影響之容易,可以用“流感”二字來形容。在東方,抑鬱症也並不少見,尤其是中國人,性格內向,往往不願透露真實思想,寧願被抑鬱情緒折磨,也不願向精神病專家進行心理谘詢。

抑鬱症作為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可有下述各種圍繞著情感活動的心理障礙表現:沮喪、憂愁、悲傷、情緒波動大,易激動發怒、恐懼、沉默無語、無聊感、情感淡薄、自責、有罪惡感、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人、低估自己能力、缺乏自尊、有嚴重的挫折感、沒有滿足感、對事物喪失興趣、對前途悲觀失望、有自殺意念、社交退縮、注意力不集中、猶豫不決、不能控製地回想舊事、健忘、缺乏決斷力、意誌力明顯減低等等。這些都是臨床上人們可以輕易觀察到的抑鬱症患者的心理障礙表現,而從發病過程或病因上來看,心理方麵的因素對於抑鬱症來說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實上,在關於抑鬱症的諸種病因學說中,心理學理論一直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導致抑鬱症發生的病因,一般以明顯的精神創傷為誘因,如生活中的不幸遭遇、事業上的挫折、不受重用、人際關係不和等。抑鬱症也與人的性格有密切聯係,這類人的性格特征一般為內向、孤僻,多愁善感和依賴性強等。抑鬱症對人的危害是很大的,它會徹底改變人對世界以及人際關係的認識,甚至會讓人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有學者研究認為,自殺身亡的前蘇聯著名小說家法捷耶夫、日本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美國著名小說家海明威和台灣地區女作家三毛等人,生前都患有抑鬱症。

抑鬱症被稱為當今世界的第一大心理疾病。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曼將抑鬱症稱為精神病學中的“感冒”。在人的一生中,有三個時期較易得抑鬱症,即青春期的後段、中年及退休後,老年人也常常出現抑鬱症。

一般而言,抑鬱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性格原因,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改變自己看問題的方式,調整自己的心態。

造成這種情緒上的不良狀態,主要與八種心態有關:

1.自卑心理。有些人總習慣用悲觀、消極、絕望的觀點看問題,不自覺地具有自卑心理,在自卑的指引下,認為自己處處不如別人。例如當看見別人取得某種成功,就會想“人家有本事,我不能跟人家比”。如果自己遇到挫折,不去從根本上找原因,而是想“我的運氣本來就不好”,毫無根據地自怨自艾或憤世嫉俗,導致本來鬆弛的情緒又開始變得緊張。

2.自我評價過低。有的人把一般性過失、欠缺、挫折和困難看得過於嚴重,似乎做了不可挽回的錯事。生活中總是過分誇大自己的不足和過低估計自身的長處,做事時常常灰心大於信心。

3.擴大推理。有的人把自己的不良感覺當成事實的證據。

4.走極端。這種現象表現為運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思考問題,不是白就是黑。這種人一遇挫折便有徹底失敗的感覺,進而覺得自身已不具任何價值,失去自信。

5.以偏概全。認為事情隻要發生一次,就會不斷重現。生活中遇到困難與不幸,即認為困難、不幸會重複出現。一次戀愛失敗,就認為以後也不會找到真心的愛人。

6.消極思維。有的人遇事總想消極的一麵,就像戴了一副變色鏡看問題,濾掉了所有的光明,整個世界看起來暗淡無光,都是灰色的。他們常常用一個憂鬱的假設支配著自己的思想,對事物隻抓住它的消極部分,並牢牢記住。

7.敏感多疑。有些人無事生非,終日擔心自己將大病臨頭,遇事往往自我推斷,主觀猜疑,杞人憂天。

8.自責自罪。有的人總是主動承擔別人的責任,並且妄下結論,認為一切壞的結果都是自己的過失和無能所致。比如有些無意中的過失,別人並沒有計較,或者早已忘掉了,他們卻還會憂心忡忡,擔心別人對他們有看法、有成見。這些人過分注意別人臉色,以至遇事束手無策,不敢行事,或者自暴自棄,不能有所進取。此種變形的自卑、內疚心理來源於人格的變形和過分的責任感及義務感。

以上的錯誤認知,導致了許多人陷入抑鬱困境而不能自拔。

那麼,怎樣才能通過自我心理調節來消除抑鬱呢?所謂自我心理調節,是指不依賴心理醫生或其他專業人員,自己通過心理調適、自己訓練、自我心理保健等方法,消除憂鬱,恢複健康的心理過程。

1.目標合理

學會自我稱讚,自我欣賞,培養自信,坦然對待不良刺激,以保持情緒穩定,心境良好。如果你充滿信心,“結果”就會朝好的方向走。有位成功人士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知道要往哪個方向去,世界會為你讓出一條路來!”

2.擴大人際交往

悲觀的人周遭大部分都是悲觀者,而樂觀的人身邊亦多為樂觀者,因此要想改變命運,你必須要向樂觀者學習。不要拘泥於自我這個小天地,應該置身於集體之中,多與人溝通,多交朋友,尤其多和精力充沛、充滿活力的人相處。這些洋溢著生命活力的人會使你更多地感受到事物的光明和美好。

3.自己調節情緒,逐步改善心境,從而使生活重歸快樂

要想消除抑鬱情緒,首先應該停止對自身及周圍世界的埋怨,明確自己的認知錯誤來源於以感覺作依據來思考問題。因為感覺不等於事實。每當你焦慮抑鬱時,切記以下幾個關鍵步驟:

(1)記錄。瞄準那些自然消極的想法,並把它們記下來,別讓它們占據你的大腦。

(2)反思。

(3)改變思維方式,調整心態。

以客觀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認知,徹底駁斥那些讓你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尋煩惱的謬論。一旦開始這些步驟,你就會感到精神振奮,自尊心增強,無價值感就會煙消雲散。

要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不妄自尊大,更不妄自菲薄,看清自己的長處,建立自尊,增強自信。不盲目地把自己同別人做比較,不管別人是否比你得到更多的好處,你都不要在意,重要的是自己的感覺。常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鼓勵自己,從中體驗到更多的成功和快樂。

要看到事物的光明麵——不把事物看成是非黑即白,遇到不愉快的事,要從好處和積極方麵著想,以微笑麵對痛苦,以樂觀戰勝困難。

轉換不愉快的記憶畫麵——人的頭腦對畫麵的記憶遠勝於文字及言語。為什麼過得不快樂?是因為腦海中有不愉快的畫麵。所以,修改腦中畫麵,創造活力,這是決定我們幸福人生的關鍵。一些不愉快的畫麵你可以重新定義,發掘裏麵的主角、配角的種種可笑虛偽之處,重新詮釋定義,有助於情緒的轉換。

4.學會宣泄

要善於向知心朋友、家人訴說自己不愉快的事。當處於極其悲哀的痛苦中時,要學會哭泣。另外,多參加文體活動、寫日記、寫不寄出的信等等,都可以幫助消除心理緊張,避免過度抑鬱。

5.飲食療法

吃糖類食品對腦部似乎有安定的作用,蛋白質則可提高警覺性。要多吃含有必需脂肪酸和(或)糖類的蛋白質的食物。避免進食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豬肉或油炸食物。脂肪會抑製腦部合成神經衝動傳導物質,並造成血球凝集,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尤其是腦部。所以,盡量讓自己的飲食可以綜合糖類和蛋白質這兩種營養素,讓腦部活動達到平衡。

6.多接受陽光及運動

多接受陽光與運動對於抑鬱症病人有有利的作用。多活動活動身體,可使心情得到意想不到的放鬆,陽光中的紫外線可或多或少改善一個人的心情。

7.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盡可能地使生活有規律

規律與安定的生活是抑鬱症患者最需要的,早睡早起、按時起床、按時就寢、按時學習、按時鍛煉等等有規律的活動會簡化你的生活,使你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別的事情,保持身心愉快。而多完成一件事,就會使你多一份成就感和價值感。

第二節解除內心的焦慮

1.什麼是焦慮症

2.引起焦慮的原因

3.焦慮產生的後果

4.焦慮發作時如何控製

5.焦慮心理的自我調適

在你麵臨一次重要的考試以前,在你第一次和某一位重要人物會麵之前,在你的老板大發脾氣的時候,在你知道孩子得了某種疾病的時候,你可能都會感到焦慮不安。

焦慮是指人們對於所處的不良環境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反應。由於有焦慮的產生,迫使人們萌生出逃避或擺脫這種不良環境的主觀意願,故在一定程度上,焦慮是一種“保護性反應”。任何人在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風順,因此,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焦慮體會。在正常情況下,人們針對所接觸的環境或事務可以產生出不同的情緒反應。

隨著處境的改善,產生的症狀會慢慢消失,情緒趨於穩定,這就不能算病。按照現代心理學的劃分,焦慮症屬於中度心理不健康的範疇。隨著社會發展和競爭的日益激烈,患焦慮症的人數不斷上升。

人們為什麼會麵臨如此眾多的焦慮?我們必須從自然界、社會、人的心理及認識活動以及人格特征來分析。這些因素可以概括為:

1.意外的天災人禍。意外的天災人禍會引起緊張、焦慮和失落感或絕望,甚至認為一切都完了,等待破產、毀滅或死亡。假如碰到意外不幸時,建議你正視現實,不低頭,不信邪,昂起頭,掙紮著前進,災難是會有盡頭的,忍耐下去,一定會走出暫時的困境。有時往往會“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現“絕處逢生”的局麵。有時乍看起來是件禍事,過後說不定又是一件好事。人生就是這樣包含著“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好與壞,幸福與不幸的辯證關係。

2.追求完美化。在工作、生活、健康方麵稍不如意,就十分遺憾,心煩意亂,長籲短歎,充滿了過度的、長久的、模糊的焦慮和擔心,這些擔心和焦慮卻沒有一個明確的原因。這些擔心、焦慮與正常的、由現實危機引起的擔心、焦慮很相像。比如,他們會成天為家裏的經濟情況而擔憂,即使他們的銀行賬戶上的存款遠遠超過了六位數;或者他們會成天為自己孩子的安全擔心,生怕在學校裏出了什麼事;更多的時候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為了什麼,就是感到極度的焦慮。須知,世間隻有相對完美,無絕對完美。世界及個體就是在不斷糾正不足,追求真善美中前進。應該“知足常樂”、“隨遇而安”,決不做追名逐利的奴隸,為自己設置太多精神枷鎖,過得太累,把生命之弦拉得太緊。

3.沒有迎接人生苦難的思想準備,總希望一帆風順、平安一世。正如宇宙的自然規律一樣,人生自始至終都充滿了矛盾,絕無世外桃源。人一降臨人間,就會麵臨生老病死苦的磨難。沒有迎接苦難的思想準備的人,一遇到矛盾,就會驚惶失措,怨天尤人,大有活不下去之感。其實,“吃得苦中苦,才能甜上甜”,要學會解決矛盾並善於適應困境。

4.神經質人格。這類人的心理素質不佳,對任何刺激均敏感,一觸即發,對刺激做出不相應的過強反應,承受挫折的能力太低,自我防禦本能過強,甚至無病呻吟,杞人憂天。他們眼中的世界無處不是陷阱,無處不充滿危險。他們整日提心吊膽,臉紅筋脹,疑神疑鬼,如此心態,怎麼不焦慮。

焦慮並不是壞事,適當的焦慮,對個體的生存保持警覺性,激發人的積極性,對促進個人和社會的進步都有好處。焦慮往往能夠促使你鼓起勇氣,去應付即將發生的危機。但是如果你有太多的焦慮,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它會妨礙你去應付、處理麵前的危機,甚至妨礙你的日常生活。

焦慮不僅可以引起心理上的變化,也可引起生理上的一係列變化。焦慮時,人心煩意亂、坐立不安、搓手頓足、心緒不寧,甚至有災難臨頭之感。工作學習時不能集中注意、雜念萬千,做事猶豫不決。焦慮會影響睡眠,引起失眠、多夢或噩夢頻繁,白天頭昏腦脹,感覺過敏,怕噪音、強光及冷熱,容易激動,常會有不理智的激情發作。生理方麵,出現唇焦舌燥、口渴、多汗、心悸、血壓升高及發熱感,同時大小便次數增多。

長期處於焦慮狀態可以引起諸多疾病,如焦慮性神經官能症、高血壓、糖尿病、神經性皮炎等心身疾病。急性焦慮發作時,往往易引起腦血管破裂或心肌梗塞,故應對焦慮發作給予及時處理及治療。

下麵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控製焦慮發作的方法,包括四個步驟:

1.找原因:長時間坐著突然站起時,頭暈是正常的,並不是什麼不祥的預兆。每個人都會有頭暈、心跳加快、胸悶的時候,那隻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在這些反應發生時,要先找到原因,以便采取相應措施控製焦慮發作。

2.叫停:一旦你感到有某種身體的不適(比如心跳加快、頭暈),同時有某種不祥的預感時,立刻說“停止”。如果你曾經發作過焦慮症或正處於焦慮症發作時期,可以在手腕上套一個橡皮圈,在你說停止時,拉一下橡皮圈彈自己的手腕。

3.轉移注意力:轉移注意力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與你目前的感覺無關的事情上,使自己無暇進行災難性的推測。調動你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周圍環境。假設你走在一個廣場上,你感到隱隱的不安,馬上去注意廣場周圍有什麼建築,這些建築有什麼特點,你以前進去過嗎。假設你正參加一個集會,不祥之感襲來,你馬上觀察你旁邊的人或是某個主持人在說什麼,幹什麼。

4.控製呼吸:焦慮症發作時病人呼吸急促,這會導致二氧化碳減少,進一步加劇身體症狀,如頭暈、四肢刺痛。控製呼吸的方法必須每天堅持練習多次。在你練習的時候,它已經在幫助你降低對焦慮的易感度。更重要的是,如果不能達到不假思索地使用這種呼吸法,在焦慮發作時是派不上用場的。

1.自我疏導

輕微焦慮的消除,主要是依靠個人。當出現焦慮時,首先要意識到這是焦慮心理,要正視它,不要用自認為合理的其他理由來掩飾它的存在。其次要樹立起消除焦慮心理的信心,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運用注意力轉移的原理,及時消除焦慮。當你的注意力轉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時,心理上產生的新的體驗有可能驅逐和取代焦慮心理,這是一種人們常用的方法。

2.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

首先要樂天知命,知足常樂。古人雲:“事能知足心常愜。”老年人對自己的一生所走過的道路要有滿足感,對退休後的生活要有適應感。不要老是追悔過去,埋怨自己當初這也不該,那也不該。理智的老年人不注意過去留下的腳印,而注重開拓現實的道路。其次是要保持心理穩定,不可大喜大悲。“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要心寬,凡事想得開,要使自己的主觀思想不斷適應客觀發展的現實。不要企圖讓客觀事物納入自己的主觀思維軌道,那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極易誘發焦慮、憂鬱、怨恨、悲傷、憤怒等消極情緒。再次是要注意“製怒”,不要輕易發脾氣。

3.自我放鬆

(1)活動你的下顎和四肢。當一個人麵臨壓力時,容易咬緊牙關。此時不妨放鬆下顎,左右擺動一會兒,以鬆弛肌肉,疏解壓力。你還可以做擴胸運動,因為許多人在焦慮時會出現肌肉緊繃的現象,引起呼吸困難,而呼吸不順可能使原有的焦慮更嚴重。欲恢複舒坦的呼吸,不妨上下轉動雙肩,並配合深呼吸。舉肩時,吸氣,鬆肩時,呼氣,如此反複數回。

(2)幻想。如閉上雙眼,在腦海中創造一個優美恬靜的環境,想象在大海岸邊,波濤陣陣,魚兒不斷躍出水麵,海鷗在天空飛翔,你光著腳丫兒,走在涼絲絲的海灘上,海風輕輕地拂著你的麵頰……

(3)放聲大喊。在公共場所,這方法或許不宜,但當你在某些地方,例如私人辦公室或自己的車內,放聲大喊是發泄情緒的好方法。不論是大吼或尖叫,都可適時地宣泄焦躁。

4.自我催眠

焦慮症患者大多數有睡眠障礙,很難入睡或會突然從夢中驚醒,此時你可以進行自我暗示催眠。如可以數數,或用手舉書本閱讀等,促使自己入睡。

5.自我反省

有些神經性焦慮是由於患者對某些情緒體驗或欲望進行壓抑,壓抑到無意識中去了,但它並沒有消失,仍潛伏於無意識中,因此便產生了病症。發病時你隻知道痛苦焦慮,而不知其因。因此在此種情況下,你必須進行自我反省,把潛意識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訴說出來。必要時可以發泄,發泄後症狀一般可消失。

第三節聽其自然,舒緩你的強迫心理

1.什麼是強迫症

2.強迫症產生的病因

3.強迫症的症狀及表現

4.強迫心理的自我調適

強迫症又稱強迫性神經症,是病人反複出現的明知是毫無意義的、不必要的,但主觀上又無法擺脫的觀念、意向的行為,其表現多種多樣。如,反複檢查門是否關好,鎖是否鎖好;常懷疑被汙染,反複洗手;反複回憶或思考一些不必要的問題;出現不可控製的對立思維,擔心由於自己不慎使親人遭受飛來橫禍;對已辦妥的事缺乏應有的滿足感……

國內臨床醫學專家將強迫症的表現分為強迫觀念、強迫意向和行為兩大部分。

所謂強迫觀念,是指當患者見到或聽到某一事物時,便出現不安的聯想。例如,看見黑紗,便聯想到死亡或即將大難臨頭,心情非常緊張。有些病人每當接觸到某些概念和詞句,就會聯想到和它相近或相反的概念。比如聽別人說“安全”、“友好”,則腦子裏立即閃現出“危險”、“敵對”等概念。有的患者反複深究自然現象或日常生活事件發生的原因,如“世界為什麼存在”、“樹木為什麼向上生長”等。病人明知思考這些問題毫無必要,但又控製不住自己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