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魔方:健康從心開始18(2 / 3)

在現實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比如子女升學,家長的心就首先放不下;又比如老公升職或者發財,老婆也會忐忑不安放不下心,怕男人有錢變壞了;再如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說錯話、做錯事受到上級或同事指責,以及好心被人誤解受到委屈,於是心裏總有個結解不開,放心不下等等。總之,有些朋友就是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這想那,愁這愁那,心事不斷,愁腸百結。長此以往,勢必產生心理疲勞,乃至發展為心理障礙。

英國科學家貝佛裏奇指出:“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我國唐代著名醫藥家、養生學家孫思邈,享年102歲。他在論述養生良方時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勿把憤恨耿耿於懷。”他指出這些心理負擔都有損於健康和壽命。事實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得很累,無精打采,未老先衰,就因為習慣於將一些事情吊在心裏放不下來,結果在心裏刻上一條又一條“皺紋”,把“心”折騰得勞而又老。

辨證論治,對症下藥,處於上述各種狀況時,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就是“放得下”。“文革”期間有位從部隊調到地方工作的師級幹部,因不服“四人幫”橫行,而被打成“老右派”。當時批判他的大字報鋪天蓋地。但這位幹部也真絕,在大熱天居然披著棉大衣去看大字報。別人以為他“發寒熱”,他卻幽默地說:“這就叫心靜自然涼。”有位著名演員在受審查的“牛棚”裏,不但說笑如常,而且還自編了一套“牛棚健身法”,直到如今,他還在用此法鍛煉身體,年過八旬照樣到戲曲沙龍引吭高歌。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這是多麼放得下啊!這些都是特殊情況下特殊人物的特殊放得下。在通常情況下,“放得下”主要體現於以下幾方麵:

1.名能否放得下。據專家分析,高智商、思維型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比率相對較高。其主要原因在於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累得死去活來。倘若能對“名”放得下,就稱得上是超脫的“放”。

2.財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將進酒》詩中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如能在這方麵放得下,那可稱得上是非常瀟灑的“放”。

3.愁能否放得下。現實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情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說:“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憂愁可說是妨害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狄更斯說:“苦苦地去做根本就辦不到的事情,會帶來混亂和苦惱。”泰戈爾說:“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淚去衝洗。”如果能對憂愁放得下,那就可稱是幸福的“放”,因為沒有憂愁確是一種幸福。

4.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間最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個“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糾葛的人,往往會理智失控,剪不斷,理還亂。若能在“情”方麵放得下,可稱是理智的“放”。

中國古人有一句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讓我們一起來學會“放得下”,以此來增強我們的心理彈性,共享“放得下”的養生福分。

第六節最美的景色是心情

1.心情快樂的重要性

2.怎樣做才能讓心情更快樂

人人都聽過“金錢買不到快樂”這樣的說法,但研究結果顯示,相信的人並不多。除了相信財富增加也不會有額外樂趣的富人之外,多數的人都說多一兩成的錢能使他們更加快活。

社會心理學家發現,這類期望是錯誤的。快樂的源泉在於有意義的活動和豐富的人際關係等因素,而這大體上都與金錢無關。

密歇根州立大學的一項調查發現,無形的財富比有形的財富更重要。“快樂並不是擁有更多,而是懂得享受你已經擁有的。”跟金錢一樣,年齡、性別、種族和教育都不是快樂的關鍵。生活中應該讓心情成為最美麗的風景。

1.培養外向性格

研究人員發現,快樂的人往往是性格外向的人。伊利諾伊大學在學生畢業四年後進行的調查顯示,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結婚的機會多,工作上更有成就。

2.重視人際關係

與別人關係良好有利於健康。良好的友誼有助於傾訴內心的痛苦。沒有知心朋友是很糟糕的。芬蘭的一項調查顯示,喪偶者在第一個星期內的死亡率倍增。良好的人際關係也能提高快樂的層次,孤獨的人肯定會覺得人生毫無意義。

3.要設法喜歡自己

研究顯示,怡然自得的人更能承受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鬥爭。密歇根州立大學對美國人的幸福觀所進行的調查突出了健康的自尊心的重要性:對人生的最大滿足感,不是對家庭生活、友誼或收入的滿足,而是對自己的滿足。

喜歡自己似乎很容易,但如何培養真正健全的自尊心呢?自尊心源自於合乎實際的目標。對多數人來說,願望和目標之間總是有差距的,這一差距常引起灰心。因此,隻要使願望更符合實際,就更能滿足。

此外,避免與相貌、收入、工作成就、運動技巧等方麵比你高出兩級的人比較。人比人會氣死人,有損自尊心。

4.結婚

成家的人比單身者更快樂。美滿的婚姻可以建立起持久密切的關係,而這種關係能產生一種快樂感。

5.考慮換工作

勝任愉快的工作能帶來更大的快樂,太花時間或艱難的工作隻會引起焦慮和緊張。敬業樂業是快樂的因素之一。適當的工作能產生滿足感。

6.睡眠要足夠

據美國改善睡眠理事會說,每五個美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睡眠不足。失眠的人不會是快樂的人。隻有充足的睡眠,才有利於健康、提高生產力、減少意外。

7.裝做快樂

對著鏡子,咧嘴而笑,實驗證明,裝做快樂經常有效。你不能隻坐在那裏,等待快樂的感覺出現,反之,應該站起來,學習快樂的人的動作和談吐。假裝快樂不能在30天內把一個內向的人變成一個開心的外向的人,但卻是邁向正確方向的第一步。

8.對人生充滿希望

研究結果指出,認為能夠控製自己生活和對自己滿意的人當中,15%感到很快樂。快樂的人充滿希望,無論是在順境或逆境中都抱著積極的態度。一般來說,積極的人更健康,更少病痛。樂觀的人即使生病,複原也快。

第七節麵對生活中的應激

1.麵對應激時的態度

2.應激的處理方法

3.影響應激後果的因素

4.麵對應激時的自我心理調節

平常生活中我們遇到一些使我們感到緊張或不快的事情,人們稱之為應激。有些事情雖然不大,卻耗費很多精力,甚至會縮短壽命。這些問題人人都會遇到,但處理方法卻不盡相同。

我們要清楚,應激並非總是壞事。從積極的一麵看,應激能提高人們的活力。沒有它,人們會感到沒有一點兒動力。如果沒有必須支付房租、消費而帶來的應激,很多人可能寧願選擇睡大覺而不是去工作。適度的焦慮是考試前的複習和保證安全駕車所必要的。如果我們能夠控製應激,任何應激性情況都可被視為一種能產生有益結果的挑戰。

另外,還要注意過度應激的結果。常常有這樣的說法:“應激能致命。”在工作、家庭以及自身問題上,應激會使人精疲力竭,走投無路,應激可能造成惡性循環。人處於應激狀態,不思飲食,會引起營養不良,從而抗感染力下降,不願向他人訴說,進而不與他人交往,從而引起抑鬱狀態。應激長期積累會導致怒火爆發,從而造成工作、家庭關係的緊張。這種感情上的緊張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的痛苦,痛苦又會導致酒精和藥物的濫用,最終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對於同樣的應激源,相同的生活事件,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這取決於:

1.個性素質差異。人格發展不健全,對付應激的能力也差,受遺傳因素的影響,較弱的生理器官更易發生應激反應性疾病。

2.認知評價不同。對於同樣生活事件的不同認識、理解、評價,會引起不同的心理、生理變化。

3.社會支持不同。當人受到壓力、處於困境之中時,如果家庭、朋友、同學、同事、組織熱心地幫助他們,給予精神與物質上的支持,那麼,他們便能很快擺脫困境。

1.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明確承認自己的力量有限,不必一個人去“包打天下”,懂得何時去求助他人。

2.做現實性的選擇

世界上的有些事雖可認識卻無法改變,客觀地麵對現實,合理處理。

3.學會調息

保持放鬆、減輕應激最簡單的辦法是: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閉上雙眼,做個深呼吸,從頭部到腳尖依次循序,全身肌肉放鬆伴有徐徐呼吸,總程為10~20分鍾。

4.向親友傾訴內心的憂傷

跟親友訴說你的怒氣,通過體力活動來消散你的怒氣,或者幹脆獨自關在屋裏大喊大叫,都是可選用的變通辦法。

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首先要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有規律地生活,包括學習、工作、飲食、睡眠、運動等。同時,對負麵情緒要正確進行自我調節,特別是麵對生活中的應激事件,要學會自我減壓,保持身心健康。

第八節心病可用“笑療”醫

1.微笑的作用

2.微笑也能治療你的“心理疾病”

3.心理疾病的自我心理調節

微笑能放鬆自己,微笑能讓自己開心,微笑將麵部肌肉的神經衝動傳遞到大腦中的情緒控製中心,使得神經中樞的化學物質發生改變,從而使心情趨向平靜。

“笑療”是用開心一“笑”來治療“心病”的一種方法。傳說,在清朝有位縣太爺,因患心病整天愁眉苦臉,鬱鬱寡歡,食不甘味,睡眠也不安穩。日子長了,隻見他日漸憔悴。家人到處求醫,療效甚微。有一天,當地一位醫術高明的老郎中得知此事,便上門診病。在為縣太爺把脈之後,他一本正經地說:“你乃是得了月經不調之症。”縣太爺聽了立即笑得前仰後合,說:“此言謬也。”便把郎中逐出。後來,縣太爺逢人便講此事,每次都笑聲不止。誰知沒多久,他的病竟好了。這使他恍然大悟郎中的絕妙之處。其實,這就是“笑療”治愈了縣太爺的抑鬱症。

工作中難免會接觸或置身陌生的環境,在陌生的環境裏,人人都習慣板起一張麵孔,保護著原本虛弱的尊嚴,以免受到來自外界的侵犯和傷害。如果換一副表情,不要那種冷冷的傲慢的所謂尊嚴,不要緊繃著麵孔流露出警惕與懷疑的眼神,而隻是微微笑一下,會不會更好些呢?這是因為:

1.微笑是一種處世法則。微笑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我們可以奉為座右銘的處世法則。它可以讓我們的苦惱在不知不覺中消解。它可以消除敵手或同事天然或潛在的緊張對峙。它是一種令人會意的情感,它更是迎接新的挑戰的最好的宣示。微笑在現實生活中就是一種萬能劑。

2.微笑是自我心態調整。每天對自己一笑,就是自我調理情緒。給自己一份輕鬆、一份自信,讓自己有一種良好的心態。

3.微笑可以傳達給別人“相信我”的信息。學會在陌生的環境裏微笑,還是一種自尊、自愛、自信的表示。微笑來源於內心的善良、寬容和無私,表現的是一種坦蕩和大度。

4.傳達寬容和愛。微笑是一種非常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它證明你內心不帶虛飾,是自然而然流露的情感,會給別人帶來溫暖,給他人留下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

5.表達堅強的信念。微笑也是一劑強心劑。人們臉上的表情是內心世界情緒波動的晴雨表。可以想象,一個不善於微笑、整天肌肉緊張的人一定是生活在壓力之下痛苦不堪的人。隻有真正自信和開心的人,才能有發自內心的微笑。一個人在接踵而至的不幸中仍能示人以如花般的微笑,更能讓人深深感受到那種蘊含在微笑背後的、堅實的、無可比擬的力量——那是一種對生活巨大的熱忱和信心,一種高格調的真誠與豁達,一種直麵人生的成熟與智慧。這才是支撐起幸福的基石。隻要具備了這種淡然如雲、微笑如花的人生態度,任何困境和不幸都能被錘煉成通向平安幸福的階梯。

有一家大企業集團的人力資源部經理就說過,在某些時候,他寧願雇用一個學曆略遜一籌的職員——如果他(她)有一個可愛的微笑的話,而不會去雇用一個學曆甚高但整天板著一張臉、麵無表情的人。

笑是發自內心的,是一種真實的、熱誠的、發自內心的歡快表情。人在微笑的時候表情最自然,任何一點虛偽和造作都會讓微笑的對象產生厭倦和反感。

微笑著麵對生活是很重要的。有人說生活是一麵鏡子,你衝它笑,它就對你笑;你衝它哭,它就對你哭。是哭是笑,取決於你怎麼樣麵對它。如果你願意去尋求人生的智慧,培養良好的心態,勇敢麵對這個世界的一切,那麼,就從微笑做起吧。

現在,有不少人得了抑鬱症或其他類型的心病,不妨也采用“笑療”的方法,自己為自己治病。

1.找友人聊天

和性格開朗的人相聚,把心中的不快說出來,給心靈來個“減負”,並從別人的勸解中釋疑解惑,同時對方的幽默語言會讓你發笑,從而獲得好心情。

2.找個環境幽雅之處,靜下心來專門去想那些可樂的事兒

也可以自己突發奇想,假設出一些讓人笑的事,這樣你會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

3.多和那些喜歡幽默,又好說笑話的朋友接觸

與他們在一起,幽默的話語會不絕於耳,一個個笑話會讓人心中充滿歡悅,有時還會從笑聲中得到不少人生的感悟。

4.在歡笑中化解苦悶

當你感覺苦悶、憂愁而又難以擺脫時,采取“逆向思維”法,多聽聽相聲、小品、喜劇,在陣陣歡笑中化開心中的鬱結,這比任何藥物或許更管用。

5.平時多看些歡樂的演出或電視節目

聽著看著,你會沉浸在會心的笑意中,那些鬱悶就會一掃而光。

第九節走出心理牢籠,保持健康心理

1.不要過高或過低地錯估自己

2.心理專家教你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3.保持心理健康、自己調節

全麵正確地了解自己,正視自己。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而事實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做到自知的,常常是當局者迷。不少朋友對自己的優點、缺點、興趣、氣質、性格缺乏準確的了解,因而有的人不自量力,想入非非,有的人過分自卑怯懦、喪失信心。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己做出恰如其分的、客觀的估價,既不狂妄,也不妄自菲薄。對自己存在的不足與缺陷要勇於承認,並努力彌補。

防止過高或過低地錯估自己,正視現實,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們所麵對的現實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不宜從自己的喜怒哀樂出發去看待社會。如果逃避現實,終日沉溺在空想和白日夢之中,就容易產生困擾、衝突和挫折。要增強心理承受力,麵對挫折能夠駕馭,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當然,適量的挫折可以鍛煉人的意誌。這裏的心理承受力是指在遇到不順心的事,遭受較大挫折時,可以製止、避免行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一個人可以經受住來自環境的各種打擊,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能力。有些人耐挫折力不強,心理承受力太差,一遇到刺激和打擊,就很容易造成心理苦惱,感到無法接受。如有些人自幼嬌生慣養,受到過分保護,有求即應,一帆風順,以致應對挫折的經驗不足,致使在以後的生活中一遇到“風風雨雨”和“磕磕碰碰”,就表現出逃避或抗拒、攻擊等反常行為,這就難以適應社會。因此,我們應有意識地去經風雨、見世麵。可以有意給自己出些難題,再自己去設法克服解決,從而積累戰勝挫折的經驗。

1.保持人際關係和諧

(1)對人謙讓,自我表現要適度。

(2)對別人要寬宏大量,不強求別人一定都按自己的想法去辦事,能原諒別人的過錯,給別人以改過的機會。

(3)多替別人著想,多做好事,可使你心安理得,心滿意足。

2.認真做事

(1)性格急躁的人不要做力不從心的事,並避免超乎常態的行為,以免緊張、焦躁,心理壓力過大。

(2)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終。當麵臨很多難題時,宜從最容易解決的問題入手,逐個解決,以便信心十足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3)製訂一份既能使你愉快,又切實可行的休養身心的計劃。

(4)自己多動手,破除依賴心理,不要老是停留在觀望階段。

3.平靜心態

(1)遇到較大的刺激,或遭到挫折、失敗而陷入自我煩悶狀態時,最好暫時離開你所麵臨的環境,轉移一下注意力,暫時回避,以便恢複心理上的平靜,將心靈上的創傷填平。

(2)當情感遭到激烈震蕩時,宜將情感轉移到其他活動上去,忘我地去幹一件你喜歡幹的事,如寫字、打球等,從而將你心中的苦悶、煩惱、憤怒、憂愁、焦慮等情感轉移、替換掉。

(3)當苦惱時,找你所信任的、談得來的、同時頭腦也較冷靜的知心朋友傾心交談,將心中的憂悶及時發泄出來,以免積壓成疾。

第十節婚外戀心態的自我調適

1.婚姻擔負的責任

2.婚外戀的十大心態

3.婚外戀的嚴重後果

4.男女婚外戀心態分析

5.婚外戀的預防及調適

莎士比亞說:“誰做了綠色妖魔的俘虜,誰就要受到愚弄。”人們離婚的理由,說千道萬,最常見的是婚外戀和性格不合。如果說陽光下的戀愛是四月的春天,如沐春光,那麼角落裏的婚外戀就是火柴劃過的一瞬微焰,過後隻剩一節炭黑,也許這一下卻燒傷了手指,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