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上巳(1 / 3)

時間:本以農曆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時,將上巳定為節日。曹魏時,定農曆三月初三為上巳。

風俗:高禖,祓禊,曲水流觴,會男女,蟠桃會等。

源起:為追念伏羲氏而定。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有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雲集陵區,朝拜人祖。亦傳說此日是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

眇如帶

心結湘川渚,目散衝霄外。

清泉吐翠流,綠醽漂素瀨。

悠想眄長川,輕瀾眇如帶。

——[晉]庾闡《三月三日》

他是心意曠闊、孝善至極的男子。

讀《晉書》時,便將庾闡記到了心裏,隻因他是大孝之人。《晉書》有記:“闡好學,九歲能屬文。少隨舅孫氏過江。母隨兄肇為樂安長史,在項城。永嘉末,為石勒所陷,闡母亦沒。闡不櫛沐,不婚宦,絕酒肉,垂二十年,鄉親稱之。”

總覺得子與母之間的那一種愛,是世間最深重的一種。許是我內心漸漸淡涼,對周身人事的熱情愈來愈少,心中惦念、在乎的亦少。卻不管何時何地心境怎樣轉變,對親人尤是對母親的牽念絲毫未減。

也因著自身內部的情意所致,讀到《晉書》裏這一段關於庾闡的所記,便愈發動容起來。印象也就變得愈發深刻。

庾闡所作的這一首《三月三日》讀來也有一種輕緲深闊的感覺。雖也是寫上巳曲水流觴之妙,卻寫得頗有靈氣。不言具體事宜,隻是道這日風光獨好。好似桃花源裏走出的男子所語,言詞之間頗為清定,實足是魏晉文人的杳渺派風。詩裏全然沒有節日的鬧熱之氣。

他說,他心係川渚流水之間,目散九霄雲外,可見,其心中那一股“寄意無極,遊心太玄”之氣。然後落筆寫上巳節曲水流觴之風俗。但未寫任何細節,隻是將此蕩開說周身景色。是“清泉吐翠流,綠醽漂素瀨”的清媚風光。

有清泉湧地而出,汩汩不絕。又有岸邊青草漫溯,映水成碧。放在水中的那些酒杯便飄蕩在這清澈激流當中,漸漸遠去。諸般美景落在他眼中,即成了視野裏的全部。他心性恬淡,好天然妙趣。鍾情的便也隻是自然山水之間這一點風光旖旎。

所謂“曲水流觴”,是說上巳這一日的修禊活動中有這樣一項內容,人們會將盛滿酒的酒器或直接放入水中(木質酒杯),或置於荷葉之上再放入水中(陶質酒杯),然後任其漂流,遇到水灣即曲水之處停下來之後,停在誰麵前,誰就將酒端起來飲盡。

單單“曲水流觴”已經很美,讓人不由得會神往舊年風流。寫“曲水流觴,”便不得不提王羲之那一篇《蘭亭集序》。寫曲水流觴事,此文最是風流。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嚐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