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除夕(2 / 3)

高適是今河北人。字達夫。少年初至長安,卻懷才不遇,謀仕未果。後來便北上,漫遊燕趙,躬耕自給。在邊塞地區多年,希冀尋得機遇施展抱負,也是未得。最終便隻是孤身潦倒。直到年近五旬方才由宋州刺史張九皋推薦,舉有道科,任封丘尉。

此詩是高適於公元751年,即唐玄宗天寶九年除夕所作。彼時,高適正以封丘慰騎乘送兵至範陽清夷軍,歸來時恰逢除夕。於是,除夕夜宿旅館,心中慨然,作下此詩。

高適的詩現實主義多於浪漫主義,有雄厚渾樸之風,筆勢豪健。隻是此詩例外,有一種淒幽之情在其中。卻也是妥帖。

除夕思鄉,是文人情結。不少詩詞都以此情入題而作。尤有唐代詩人戴叔倫的《除夜宿石頭驛》和宋代詞人秦觀那首《阮郎歸·湘天風雨破寒初》最妙。值得一提。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裏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此為戴叔倫所作的《除夜宿石頭驛》。其意境與高適這首《除夜作》大有異曲同工之好。是一種情思,兩種風骨。是花開兩樹,各有其妙。此詩作於詩人晚年任撫州(今屬江西)刺史時期。

也是在歸家途上。也是因道路遙遠,未能及時趕回家中。所以,除夕這夜便隻能寄宿路經的石頭驛。異鄉旅館,獨獨一人。“旅館誰先問,寒燈獨可親”,唯能與寒壁孤燈相親。是真的寥落。

歲末之夜,他竟成異鄉未歸之人,一切歡愉也就與他沒了關係。本是舉家歡聚的除夕夜,他卻依舊奔走在路上,歸家不及。長夜枯坐,舉目無親。彼時,詩人又已是勞累病身,便更覺寒苦。於是道一句“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笑是苦笑,笑得痛身。實在是一句蝕骨。

他也歎自己年衰,縱新舊年光更迭,於他而言,也是愁顏衰鬢不能改。因此,便更覺淒惻。此詩之淒然與高適的《除夜作》實在是兩處鬱思,一種閑愁。再說秦觀詞:

湘天風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虛。

麗譙吹罷《小單於》,迢迢清夜徂。

鄉夢斷,旅魂孤。崢嶸歲又除。

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

是為《阮郎歸·湘天風雨破寒初》。秦觀雖名動天下卻直到三十六歲才進士及第,當官不久又屢遭貶謫,最終客死流放途中。實是一生悲涼。這首詞便是秦觀被貶時的歲末之作。也恰逢除夕,便悲傷入心。

上闋尚是述景,縱是蒼涼,卻仍有餘地。下闋單單“鄉夢斷,旅魂孤”六字便是到了極致的一種悲。“崢嶸”意為不尋常,此處有坎坷之意。就在這般孤苦境遇裏,送走了坎坷舊年,迎來前途未卜的新歲。也是無法心安。

又郴陽無雁傳書,與家中也是音信久疏。這一反一複中,真是萬世淒涼。全詞語雖淡,意卻甚濃。

這除夕一夜,縱隔千山,縱隔萬水,他們客居異鄉,卻也都是心意相通,都成了夜闌獨醒,斷崖獨坐,滿心寂寥的淒心人。

豈無年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係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鬥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宋]蘇軾《守歲》

所有,都是與守歲有關。

這年除夕,蘇軾作了《守歲》。他以蛇為喻,將光陰比作蛇。形容時間難以留捉。他說,要知,這逝去的時歲猶如鑽進山洞的蛇。大半身都已入洞,去意已決,無人可阻。何況隻是抓住蛇尾,縱是再勤快也是枉然。真道是,流年似水,一去不回。

全詩大約可以分為三節。前六句一節,中間六句一節,最後四句一節。第一節過後,筆調一轉,便開始寫真切的除夕之夜。大人小孩的心意都寫得十分到位。

孩童心裏歡喜,自然不肯去睡。即便困意難當,也是執拗不願。隻是迷戀那一夜喜樂,不倦不怠地守歲消磨。讀到“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一句時,心裏也是一陣欣動。似是有甜悅的溪水漫過,少年依約,對岸即是幼年光景,怡然歡快。

小時候,每逢除夕,也是這般。喜鬧歲,遲遲不願去睡。母親相伴至午夜,便叫父親去門前放爆竹以迎新歲。也總是堅持到淩晨,卻到底是年幼身弱,最終總是不自知地倒在母親懷裏合眼睡去。次日醒來還會嗔怪母親沒有及時將自己喚醒。嚷嚷不肯罷休。

蘇軾寫這兩句時,腦中所憶念的,大約也就是這般景況。癡鬧的孩童歡喜達旦,好不快活。作此詩時,蘇軾尚年輕,於是便推斷,孩童非是己出,因此理應隻是客觀描摹。大約是懷念故鄉舊俗。

接下來的四句將守歲人的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十分到位。“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說守歲人希望司晨的公雞暫且不要鳴叫,希望黎明來得晚一些,也不忍再聽更鼓一敲再打。這背後不過隻是一顆隱隱有憂,擔心時間過去,唯願光陰綿長的心。

且這守歲,一坐便是好幾個時辰,坐到燈花落盡守歲人方才起身去看業已偏移的北鬥星。眼看新年將至,心中自然靜默歡喜,但舊歲將逝,大約也不自覺會心生幾分寥落的。

……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時光如煙水,悠悠漠漠。但人終其一生,所擁有的年歲也不過隻有那麼多。雖來年尚有時間,卻心裏擔憂,恐年事蹉跎。如此,守得今歲也是好,看時光從指尖漫過,不漏分秒。對時光敬重,也是少年誌氣,猶可誇。

這是蘇軾寫給蘇轍的詩。作於公元1062年,即宋仁宗嘉祐七年歲末。彼時,蘇軾孤身在鳳翔,年終欲回汴京與家人團聚卻不得,如是,便作了三首詩給蘇轍,以訴內心清凜情意。另外兩首詩題為《饋歲》、《別歲》。

農功各已收,歲事得相佐。

為歡恐無具,假物不論貨。

山川隨出產,貧富稱小大。

寘盤巨鯉橫,發籠雙兔臥。

富人事華靡,彩繡光翻座。

貧者愧不能,微摯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裏巷佳節過。

亦欲舉鄉風,獨倡無人和。

是為《饋歲》。所謂“饋歲”,就是在歲末時互相問候。此詩原題為《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餘官於岐下,歲暮思歸而不可得,故為此三詩寄子由饋歲》。

故人適千裏,臨別尚遲遲。

人行猶可複,歲行那可追。

問歲安所之,遠在天一涯。

已逐東流水,赴海歸無時。

東鄰酒初熟,西舍彘亦肥。

且為一日歡,慰此窮年悲。

勿嗟舊歲別,行與新歲辭。

去去勿回顧,還君老與衰。

是為《別歲》。所謂“別歲”,是指在新年到來之前,親朋、鄰裏間互相宴請,酒食相邀。

得蘇軾三首詩之後,蘇轍也作了《次韻子瞻記歲暮鄉俗三首》以和長兄。與除夕有關的風俗詩甚多。南梁詩人徐君倩,所作題為《共內人夜坐守歲》的詩可能是最早以除夕入題的詩作。其詩雲:

歡笑情未極,賞至莫停杯。

酒中挑喜子,粽裏覓楊梅。

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

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來。

也都是情意懇切的端肅之作。最喜的還是明才子唐寅的那一首《除夕口占》。他以賣畫為生,常陷於潦倒之境。於是逢除夕這日,他也忍不住寫詩自嘲。

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

歲暮清淡無一事,竹堂寺裏看梅花。

詩裏有“歲暮清淡無一事”一句,實有自嘲之意,但“竹堂寺裏看梅花”一句細細品下來,卻也是另有滋味。是,他是孤孑一人,生活寥落方才於這鬧歲時分淡漠至此。

但幾遍讀下來,卻總覺得,詩雖寫得著實淡,淡中卻也有似錦春光。可以想見的始終是他立在清寒的竹堂寺裏舉目看梅花的模樣。竟覺有一種清落無言的落魄的浪漫在。

唐寅語詞清簡,幾遍落魄,卻也是心中有蓮。總能於一茶一坐之間,得生活真意。所以,總覺得,唐伯虎方才是那個聲色在心,活得瀟灑活得透徹的人。

客未空

歲晚身何托,燈前客未空。

半生憂患裏,一夢有無中。

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宋]陳師道《除夜對酒贈少章》

又有人間惆悵客。

無己並少章,一般傷。

已是年末,他的生計卻依舊未有著落。如水浮萍,飄蕩無依。如此,他便懸著一顆落寞心,與少章齊坐燈前,靜默無語。彼此都是知道的,雖舊年將失,但這不定漂泊尚未到頭。

他對少章慨歎。這一世已去半生,卻是半生憂患不止,終將心意疲倦。可也是無奈。倒不如睡去,做一個好夢,夢裏處處如意,世事順利。但終究也是短暫逃避,夢醒時分,有已成無,一如落寞的當初。

歲末之夜,他沒憶及平生不遇之苦,便就覺得空落。說這年歲漸蒼,發也稀疏,竟又是愁緒煩憂,令他華發匆生。又說容顏衰老,麵色滄桑,要喝酒方能喚起一些紅暈,挽回些微的生氣。彼時陳師道並未及這般的年紀,也隻是誇大了些說話來表達內心的苦悶。

彼時,窗外夜深,竟不似往日人生寂絕。他這才方被夜下熱鬧人情染上了欣悅之氣。於是,便站起身來對少章說。也罷,不如我來唱歌你跳舞。也還是要將這出戲歡喜度過。雖然今日,你我運命相同,都是境遇潦倒。

結句最是淒涼。這夜他說“我歌君起舞”大約是真的有幾分苦中作樂的意味在。不然如何。運命難測,他們隻是凡夫,能奈它何。倒不如棄了那愁鬱的對談傾訴,也來歡歌起舞,將這一年的最後一夜好好度過。人生際遇就是如此,非是巧取豪奪便可以如意。它是運命降派的,自有定數。

讀此詩,腦中忽自便閃過一詞。憶起納蘭容若那一首《浣溪沙》。納蘭寫:“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裏憶平生。”也是自傷身世的歎息詞。如此這般,縱他運命再好,依舊是心願難滿。

人不分貴賤,時運再好的人也都是心有惆悵地在這紅塵濁世穿行不止。如此再來看陳師道這首詩,便更覺哀涼。

陳師道,公元1053~1102年在世,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陳師道16歲時從師曾鞏,也得曾鞏器重,卻因自視清高,未能及仕。曾鞏去世之後竟淪落至生活無著。連妻子和四個兒女都被迫被嶽丈歸了娘家,生活實在淒淡。此詩作於公元1086年,即元祐元年,正值他窮困無依之時。

他在塵世裏掙紮漸頓,卻從不趨附權貴,折腰自汙。這首《除夕對酒贈少章》,不過寥寥數字,竟有一種滄桑幾世的悲涼。慶幸他與少章尚有彼此。也是真情有義的知己。少章即是秦覯,秦觀之弟。與陳師道同在京師,過從頗密,感情甚好。所以,除夕這夜,他方才置酒待客,與少章共飲。秉燭傾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