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農曆十二月三十日。
風俗:守歲,吃年夜飯,擊鍾分歲,放爆竹等。
源起: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周、秦時期每年年光將盡之時,皇宮之中會舉行名為“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最早記載“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的《風土記》。
曉光新
閑居寡言宴,獨坐慘風塵。
忽見嚴冬盡,方知列宿春。
夜將寒色去,年共曉光新。
耿耿他鄉夕,無由展舊親。
——[唐]駱賓王《於西京守歲》
這一年,他母親去世。人間最是疾痛的事,莫過於此。但他又是心裏鬱結千萬,無處可舒。卻又如何?時辰依舊。舊年過掉,新年到。他隻是塵世裏的過路人,無人問津。
閑居在家已是多日,也寡言歡笑。實在也是找不出什麼歡喜的由頭。常常獨自坐著,也不說話,更無心看那簾外的冬景。隻是想著,母親這一去,自己也心空如井,滿是淒涼回音。
又是一年除夕夜,他獨自守歲,眼見夜色將消,寒氣漸去,新年在即,晨光亦是煥然一新。時歲更迭的光景,最易令人感傷。“忽見嚴冬盡,方知列宿春。”他也意識到,既已是臘月除夕,嚴冬也就將近結束,所以,春日也就不遠,近在眼前了。
隻是他異鄉客居,又是獨自一人。除夕夜,本應如同別家一片歡聚喜氣,言笑晏晏。他卻落得無人相伴,母親一去,更是無親可依,失了那份本應擁有的團圓。倍是淒涼。每逢佳節倍思親,實乃常情。他縱有驕騁之才,也終究不過是個尋常人。
這一首《於西京守歲》,雖隻因除夕孤寡一個人心緒寂寥而作,是當下之詩,並無深意,卻猶如一記讖語,成了駱賓王這一世舛錯流離的寫照。
駱賓王,出生在烏傷城北的駱家塘,字觀光。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天賦異稟,似是天生就要做得一手好文章。自幼能文,七歲時便作了那一首流傳千古的《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以七歲孩童之眼看鵝。生動至極。首句連用三個“鵝”字,對鵝的喜愛之情表達得甚為到位和別致。似有孩童伸手遙指,脫口便喚了三聲“鵝”,然後眾人側目。
喚鵝作何?他便接下後麵三句。原來他是要說鵝正在向天曲項高歌。不但如此,又說它的形態與動作。見它白色之羽,輕浮綠波之上。見它鮮紅掌蹼撥動清水前行。細致入微,且頗具美感。
數年之後,他出落成經綸滿腹的翩翩少年。後來進京趕考,然而空有一身才華,卻不諳人情世故,加上出身低微,更是不願隨流俗。由於內心十分單純,始終清正自持,最終卻無奈,名落孫山,未能雁塔留名。駱賓王曾作長詩《疇昔篇》追溯一生緣曆。在這首帶有自傳性質的長詩開頭,他便有如下描述,大約說的就是進京應試的事:
少年重英俠,弱歲賤衣冠。
既托寰中賞,方承膝下歡。
遨遊灞水曲,風月洛城端。
且知無玉饌,誰肯逐金丸。
幾年後,曆經艱辛,終在長安出仕。但他處世行事,剛正不阿,崇義節,輕權詐,因遭人排擠,最終罷官離去。不過,他也算有一絲運氣,恰巧被道王李元慶看重,擔任道王李元慶的屬官,過了幾年舒心日子。但當時律法規定,在親王府上任職有時間限製。所以,三年之後,駱賓王卸任回家,彼時他竟再無謀仕之心。
接下來的日子十分清淨悠閑。起先他也覺得一切安穩,隻是清苦,倒無大礙。可是時間久了,僅僅依賴幾畝田地,生活終究難以為繼。於是,在他四十九歲時,為生計所迫,竟又重上長安,企圖謀仕。
也因他尚有才華,雖年紀已大,但還是通過了對策考試,得來一九品小官,且屬三十官階中的第二十九階,品秩極低。不過駱賓王到底是盛名在外,不久便兼任了東台詳正學士。
之後,國家邊疆遇亂,他卻心生熱烈報負,以五旬老身主動罷官從軍。卻不料到頭來,竟隻混得一個從軍是功、罷官是過這樣一個功過相當的結局。依舊隻是得來九品小官。若是如此,也算是好。他十年宦海沉浮,自是心意通透,看穿一切浮華。若能微官養母,也是心願便足。
但運命依然沒能就此罷休。後來,駱賓王被調升為明堂縣主簿。彼時,他上麵無老無牽掛的人。做人辦公依然持守數十年來的原則,剛正不阿。仍時常諫言,揭發權貴罪行。如是,勢必會得罪大批權貴,招致怨恨。最終,便被人陷害入獄。
至此,駱賓王徹底心灰意冷,對現實,對社會,對官場失望至極。在獄中,他的思想也漸漸發生變化。出獄之後不久,便走上揚州起兵的道路。
公元684年,即武則天光宅元年,唐將領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為徐敬業起草了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傳世名句“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正是出自此文。
相傳,當年武則天讀到這兩句時,也是內心驚動,並責問宰相,為何不早早重用此等才情卓絕之人。武則天的這句話與駱賓王的寥落一生一對照,竟成一種諷刺。
自然,起義最後的結果是失敗,一幹人等也均被誅殺。駱賓王亦在其列。但此說法也非是絕對可信。
關於駱賓王的結局,較可信的說法是兵敗逃亡。至於逃往了何地,卻是不得而知。因此,後人便又有一說流傳甚廣。說駱賓王最後匿名在靈隱寺出家為僧,清寂度日,了卻餘生。這個結局倒是頗有幾分味道,也甚為貼合文人墨客的風雅之心。
都是了斷,如此甚好。
多歎息
南山截竹為篳篥,此樂本自龜茲出。
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
傍鄰聞者多歎息,遠客思鄉皆淚垂。
世人解聽不解賞,長飆風中自來往。
枯桑老柏寒颼飀,九雛鳴鳳亂啾啾。
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
忽然更作漁陽摻,黃雲蕭條白日暗。
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
——[唐]李頎《聽安萬善吹篳篥歌》
除夕夜裏,他聽安萬善吹篳篥歌。
情之所至,便作下這首《聽安萬善吹篳篥歌》。
他先是介紹篳篥的質地與來由。安萬善所吹的這支篳篥是由南方所截來的竹子所製,此種樂器源自西域的龜茲。“篳篥者,本龜茲國樂也,亦曰‘悲栗’,有類於笳。”傳入漢地之後,篳篥歌的曲調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更為清透和新奇。但到底是胡人所擅,於是除夕這夜,演奏篳篥的人便是胡人安萬善。
曲子甚是哀傷。聽者心中既會有牽念被惹起,也就時不時會歎息。亦有客居者,聽到此哀傷樂曲更是難抑情緒,暗自垂淚。無奈,世人聽它,都是隻聞其聲,聽那曲中哀情,並不多慮。卻是無人欣賞篳篥樂曲本身。真是冷落孤清了這樂音。
李頎是好樂者,其中奧妙他自有一番領悟。是夜,他便是卸去了雜念,不為俗世情緒所牽,單單隻是靜心聽音。是這樣的輕靈之樂,他愈聽愈醉。
那樂音。一聽,好似寒風吹動枯桑老柏發出的颼颼之響;二聽,又好似鳳生九子,各發雛音的啾啾之聲;三聽,也有龍吟虎嘯一時發的深闊雄偉之勢;四聽,更覺是萬籟百泉齊流的杳渺秋音。
忽而,樂音一變。變作了沉著的《漁陽摻》。那聲音是低渾深厚的,有一種金沙漫天,雲荒日暗的綿重。再一變,又變作了歡快的《楊柳枝》。那聲音又是喜氣勃勃的,有一種春日遊上林、百花照眼新的清悅。這篳篥之音,果真是曼妙至極。
關於這篳篥,還有一則故事。唐人段安節在其所撰的《樂府雜錄》中有這樣的記載:
德宗朝有尉遲青,官至將軍。大曆中,幽州有王麻奴者,善此伎,河北推為第一手;恃其藝倨傲自負,戎帥外莫敢輕易請者。時有從事姓盧,不記名,台拜入京,臨岐把酒,請吹一曲相送。麻奴偃蹇,大以為不可。從事怒曰:“汝藝亦不足稱,殊不知上國有尉遲將軍,冠絕今古。”麻奴怒曰:“某此藝,海內豈有及者耶?今即往彼,定其優劣。”不數月,到京,訪尉遲青所居在常樂坊,乃側近僦居,日夕加意吹之。尉遲每經其門,如不聞。麻奴不平,乃求謁;見閽者不納,厚賂之,方得見通。青即席地令坐,因於高般涉調中吹一曲《勒部羝曲》曲終,汗浹其背。尉遲領頤而已,謂曰:“何必高般涉調也?”即自取銀字管,於平般涉調吹之。麻奴涕泣愧謝,曰:“邊鄙微人,偶學此藝,實謂無敵;今日幸聞天樂,方悟前非。”乃碎樂器,自是不複言音律也。元和、長慶中有黃日遷、劉楚材、尚陸陸,皆能者。大中以來,有史敬約,在汴州。
就是這樣的風雅一夜,高堂明燭之上,喝酒,賞樂,守歲一宿。好不快活。
李頎也真的是愛樂者。除了這一首《聽安萬善吹篳篥歌》,更有《琴歌》與《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兩首詩,發內心所喜,寫樂音之魅。
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
月照城頭烏半飛,霜淒萬木風入衣。
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後楚妃。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餘裏,敢告雲山從此始。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
古戍蒼蒼烽火寒,大荒沉沉飛雪白。
先拂商弦後角羽,四郊秋葉驚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竊聽來妖精。
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複旋如有情。
空山百鳥散還合,萬裏浮雲陰且晴。
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
川為靜其波,鳥亦罷其鳴。
烏孫部落家鄉遠,邏娑沙塵哀怨生。
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
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長安城連東掖垣,鳳凰池對青瑣門。
高才脫略名與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獨不眠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霜鬢明朝又一年。
——[唐]高適《除夜作》
除夕夜,他夜宿旅館。
卻是傷感,卻是淒涼。
除夕夜,他卻未能與家人圍爐而坐,隻是孤自一人在異鄉旅館寒宿。如此良辰,卻是一人,縱鐵骨錚錚,也還是不禁會傷感的。所以,他便忍不住說,“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獨自在清寒旅館裏,麵對寒燈一盞,睡意全無。別處是煙花流離,燈火通明,歡聲笑聲陣陣,他實在難有睡意。羈留在外,卻是因何深感淒涼?
於是,他作“故鄉今夜思千裏,霜鬢明朝又一年”二句來答。心中淒涼,是因思鄉,是因念家。那一顆心,也就橫豎不在當下了。早已飛至千裏之外的故鄉處了。且如今,他已年歲漸蒼,所以,除夕之後的新日來臨,對於他而言,也不過隻是徒增華發的日子。隻又是滄桑一年。如此一想,心下更是淒然。
高適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平常,心中、詩中都有一種豪烈之氣,雄渾悲壯之風。但此詩例外。也是。再如何鏗鏘的男子,內心深處大約都是有一個脆弱孩童所在的。也是需要溫柔,需要溫暖,需要人來牽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