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比爾·蓋茨(BillGates)1(1 / 3)

公司職務:微軟(Microsoft)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年齡:49

身價:510億美元

成功理念:真正的財富不是個人電腦,而是運行這些電腦的軟件。

出名事跡:全球逾90%的電腦使用Windows操作係統。

雖然甲骨文等對手可能正在削弱蓋茨的堡壘,但微軟仍然出類拔萃,而且蓋茨的善舉如此慷慨,他因此輕而易舉地蟬聯第一的位置。

蓋茨與保羅·艾倫(PaulAllen)於1975年創立微軟之後,到90年代中期幾乎壟斷了個人電腦操作係統。他在市場上的一統天下使他成了世界首富,但他也一直受到譴責,因為他抑製了競爭,而微軟的產品本該更可靠、安全。

2000年,他成立了全球最富有的慈善基金——價值280億美元的“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BillandMelindaGatesFoundation)。該基金每年至少向發展中國家捐獻資產的5%,用於抗擊艾滋病、瘧疾與其它疾病。

他說:“大約10年前,我意識到我的財富必須回饋社會。一筆規模超乎想象的財富,最好不要留給孩子。這對他們沒有好處。”

有人說:“如果每次Windows係統崩潰,比爾·蓋茨能得到10美分……哦,等一下,他已經得到了。”——佚名人士。

1.創業要敢想敢做,認準了就要付諸行動

1955年10月28日,比爾·蓋茨生於美國西北部華盛頓州的西雅圖。父親是律師,是他早期打官司的重要幫手。母親是教師,後來在蓋茨與IBM曆史性的合作中起過關鍵作用。

蓋茨自小酷愛數學和計算機,在中學時就成為有名的“電腦迷”。保羅·艾倫(PaulAlan)是他最好的校友。1972年的一個夏天,年齡比他大3歲的保羅拿來一本《電子學》的雜誌,翻到第143頁上,指著一篇隻有十個自然段的文章,對蓋茨說,有一家新成立的叫英特爾的公司推出一種叫8008的微處理器芯片。兩人不久就找到芯片,擺弄出一台機器,可以分析城市內交通監視器上的信息,於是又決定成立了一家命名為“交通數據公司”的公司,不過,兩位少年的遊戲很快結束了。1973年比爾上了哈佛大學,保羅則在波士頓一家叫“甜井”的電腦公司找到一份編程的工作,兩位夥伴經常在一起探討電腦的事情。1974年春天,當《電子學》雜誌宣布英特爾推出比8008芯片快10倍的8080芯片時,比爾和保羅已認定那些像PDP8型的小型機的末日快到了。他們在新芯片背後已看到了對每個人來說堪稱是完美電腦的輝煌前景:個人化、適應性強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超出個人購買力。一句話,英特爾的8080芯片將改變整個工業結構。

正如蘋果砸出牛頓的智慧一樣,個人電腦突入蓋茨的腦海也有一個外在的啟蒙者。這就是1975年1月份的《大眾電子學》雜誌,封麵上Ahtair8080型計算機的圖片一下子點燃了比爾·蓋茨的電腦夢。

1975年初,蓋茨和好友艾倫在哈佛阿肯計算機中心沒日沒夜地幹了8周,為8080配上Basic語言,此前從未有人為微機編過Basic程序,蓋茨和艾倫開辟了PC軟件業的新路,奠定了軟件標準化生產的基礎。

微軟誕生於1975年,但當時微軟與MITS之間的關係十分模糊,確切地說微軟“寄生”於MITS之下。1975年7月下旬,他們與羅伯茨簽署了協議,期限10年,允許MITS在全世界範圍內使用和轉讓Basic及源代碼,包括第三方。根據協議,蓋茨他們最多可獲利18萬美元。羅伯茨在全國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宣傳,生意蒸蒸日上。借助Altair的風行,Basic語言也推廣開來,同時微軟又贏得了GE和NCE這兩個大客戶。蓋茨和他的公司聲名大振,腰杆子一下子硬了許多。

1976年底,MITS內部出現波動。1977年羅伯茨將MITS賣給Perterc公司。Perterc要把軟件作為交易的一部分,這個爭端最後訴諸法律。在蓋茨父親及其律師朋友的幫助下,蓋茨僥幸獲勝。

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正是MITS確定了蓋茨和艾倫作為程序員的地位,躋身這個新興行業。是MITS積累了微軟發展的第一批資金,同時他們目睹並參與了MITS從設計到生產、從宣傳到銷售服務的全過程,很好的鍛煉了他們倆市場能力。蓋茨以法律武器,打敗了自己的恩人,從此法律成了他唯一的“恩人”。

蓋茨的精明,可以確保微軟成為一家成功的公司,但是要成為未來軟件業,乃至整個計算機業的霸主,微軟卻不得不依賴“神助”。最早幹起計算機軟件編程的不是蓋茨,而是他的朋友和競爭對手加裏·基爾代爾。

基爾代爾最大的遺憾就是錯過了與IBM合作的天賜良機,而將這一機會拱手讓給了蓋茨。

為了趕時間,蓋茨選中了西雅圖電腦產品公司蒂姆·帕特森搞的一個叫“快手和下流”(QuickandDirty)的操作係統,連公司帶人一塊買下。將產品作了一番改進,包裝後就成了後來名震天下的MSDOS。其實,帕特森的產品是在基爾代爾老版本的CP/M8086上做修改和簡化而成的。

1980年11月,IBM與微軟簽訂了合同。“螞蟻”傍上了巨人,而且後來也成了巨人。蓋茨又間接的把基爾代爾這位恩人打敗了。

2.與IBM聯盟: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

1980年8月的一天,IBM公司有人給比爾·蓋茨打電話,說有兩個人希望會見他,請他安排一個時間。忙碌的比爾·蓋茨並沒有在意,以為不過是一件普通的生意洽談,因為此前IBM公司曾與他商量過購買軟件的事。而他這天剛好有個約會,便告訴來電話的人,說會晤是可以的,但隻能定在下周。對方卻沒有理睬他的話,隻是說,這兩個人是IBM公司的特使,兩個小時後就將飛到西雅圖。

比爾·蓋茨做夢也沒有想到,大名鼎鼎的IBM公司的人會派特使主動來訪。他馬上意識到事關重大,就毫不猶豫地取消了原來的約會,打起精神推備迎接IBM公司的特使。

IBM公司,即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創建於1911年。20世紀20年代,它是最大的時鍾製造商,後來又研製成電動打字機並獨霸市場。從1951年起,這家公司開始經營電腦。到70年代,它控製了美國60%的電腦市場和大部分歐洲市場。由於這家公司數以千計的經營人員身著藍色製服出沒於世界各地,所以被人稱為“藍色巨人”。

到1980年,IBM公司已有34萬雇員,在電腦硬件製造方麵獨占鼇頭,占據了80%以上的大型電腦市場。而且他們的軟件也一向自行設計,不依賴微軟公司之類的軟件設計公司。這也是比爾·蓋茨對IBM公司沒有多大熱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