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拉裏·埃利森(LarryEllison)(2 / 3)

1982年,埃裏森把公司的名稱改為“甲骨文(oracle)”。因為此前,埃裏森曾經在美國中央情報局幹過,而oracle是他曾經做過的一個項目,同時他認為,oracle的字麵意思是數據和信息的記錄,而公司創建了領先的跨企業信息存儲係統。

在80年代的一段時間,甲骨文公司幾乎每天都會推出一個新版本,到1989年光是數據庫就已推出了6個版本。其實甲骨文軟件功能還不是很完善,但埃裏森的市場銷售策略勝人一籌,他總是著重宣傳其產品的三大特性:可移植性,可連接性和兼容性。這些特性在市場銷售上,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正如一個矽穀專業人士所說的:“甲骨文公司生逢其時,埃裏森將市場放在第一位,其他所有的靠後,擁有普通技術和一流市場能力的公司總是打敗了擁有一流技術和隻有普通市場能力的公司。”

到了1989年,他的甲骨文公司已經成為僅次於微軟的世界第二大獨立的軟件公司。雖然“甲骨文”代表著最古老的文字記載,但它的發展卻是最新最快的速度。

1986年甲骨文股票公開上市,更是給埃裏森帶來了9300萬美元的身家。但就在第二天,微軟也公開上市,比爾·蓋茨擁有的股票價值超過了3億美元,在微軟讓世人震驚的同時,埃裏森也找到了他一生中最強大的對手。

2.與比爾蓋茨的龍虎之爭

在Windows幾乎成為很多人心目中計算機代名詞的今天,在全球最知名的IT企業當中,如果一定要畫出線來區分微軟和非微軟的陣營,站在微軟對立麵的頭兩家公司一定是Sun和Oracle。

埃利森最喜歡引用伊拉克總統前薩達姆的一句話:“這是一場最後的決戰。”以此來形容他與比爾·蓋茨之間的對決。有意思的是,蓋茨和埃利森這兩位商場上的死對頭,都是中途輟學的肄業生。從外貌看,埃利森有一張極具魅力和侵略性的臉;而後者永遠給人一種靦腆的書生印象,鏡片後麵的眼神也是遊移不定。如果蓋茨和埃利森站在一起,埃利森霸氣十足,更像個王者。

事實上,埃利森對比爾·蓋茨的江湖老大地位覬覦已久。為了整垮老對手,他甚至不惜任何代價。他成功地離間了惠普和微軟的關係,惠普公司追隨微軟多年,於99年初開始脫離微軟陣營,宣布推出一種隻帶有Oracle數據庫軟件而無需Windows操作係統的服務器。惠普還將推出一係列單一功能、低價位的服務器,絕大多數也拋開了Windows操作係統及軟件。和惠普的聯手以及對Linux和蘋果(他是蘋果老總喬布斯的好友且是蘋果公司董事會成員)的支持使埃利森開始成功地分化微軟陣營,這使埃利森離霸業王座又近了一步。在微軟被控壟斷的時候,埃利森幸災樂禍地站出來說微軟應該被分成三部分。

埃利森看的很清楚,在不久的將來,所有的企業都將完成向互聯網上虛擬空間的遷徙。在這場全球性的大遷徙中,網絡軟件公司必將扮演領導者的角色,爭奪未來的激戰將在微軟和Oracle等少數幾家公司之間展開。埃利森說:“我們有機會超過微軟成為最大的軟件公司。如果我在兩年前說這句話,肯定得挨針鎮靜劑再給鎖起來,但現在我們是互聯網公司,而他們不是。”拉裏·埃利森說:“對我而言,個人財產能不能超過比爾·蓋茨是第二位的,而公司的業績能否超過微軟才是第一位的。Oracle公司的最終目標是成為B2B軟件世界中的微軟,隻要它成功,就能夠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軟件公司。”“我的目標就是將所有的對手打敗,然後成為第一。”拉裏·埃利森說:“我們打敗對手是靠實力,我們有最好的產品。”除了微軟,拉裏·埃利森還將目標瞄向了IBM。事實上,打敗微軟更多的是具有非凡的象征意義,但從產品市場來看,微軟並不是Oracle最直接的對手,Oracle的真正對手是以“藍色巨人”著稱的IBM,在數據庫方麵,IBM才真正是Oracle最可怕的敵人。

1998年,美國高等法院對“微軟”提起的反壟斷訴訟給埃利森和比爾·蓋茨的較量帶來了轉機。2001年4月28日,有報道聲稱,美司法部提出了分解微軟的詳細方案,對蓋茨來說,這真是個黑色的星期五,那一天美國股市的收盤價,微軟股票的價格跌至每股69.75美元,這樣比爾·蓋茨持有7.4億多股微軟的股票,總價值為517億美元;而埃裏森持有的Oracle公司股票上漲至每股79.94美元,他握有公司的6.6億多股股票,總價值為530億美元,因此在這一天,世界首富的頭銜第一次落到埃裏森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