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 李健熙(LeeKun-hee)(3 / 3)

正是由於李健熙大力倡導“有一份熱就發一份光”的崗位成材方略,才使得三星集團的每一位員工都具有了一種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向上信心和進取動力,難怪他們逢人詢問時都會自豪不已地稱:“我之所以選擇了三星集團並決心為三星集團賣命,並不是因為三星集團的薪水比其他企業豐厚,而由於三星集團十分重視人才並能做到量才而用。每一位進入到‘三星集團’工作的人,隻要自己‘夜點明燈下苦心’地勤奮好學,‘隻求奉獻不索取’地埋頭苦幹,‘變化之中覓新奇’地發明創造,什麼名譽呀、地位呀、金錢呀都會紛至遝來,不僅能使自身價值得到最大體現,而且能使自己的發展前途充滿燦爛的陽光。”

3.提升競爭力,超越最強對手——索尼

李健熙這種“企業始於人,企業生命在於人”的管理哲學無疑是“三星”迅速發展的關鍵所在,有了這樣的人才優勢,也就難怪三星在短短十年之內就擁有了同電子業中的老大——索尼抗衡的本錢。

2002年4月2日,三星電子的股票市值首次超越索尼,總量達到65.6萬億韓元,比索尼高出2萬多億韓元,這成為了當年度電子業界最大的新聞;而即使是放眼曆史來看,這樣的時刻也將成為閃光的亮點。因為在此前,全世界都認為:超越日本公司被認為是相當困難的事,而超越被日本人認為是日本驕傲的索尼,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三星做到了。

很多人說三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因為三星最初的出生證明上是與日本三洋公司聯姻(1969年)的結果。那時的三星技術缺乏,不得已才選擇與技術先進的日本公司合作,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裏,三星還一直在向三洋電子公司學習晶體管、收音機和電視的生產技術。但在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後,三星的科技研發能力卻已為世界業界的翹楚,其研發能力已在大多數日本公司之上。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就在當年的4月22日,三星電子在日本的分公司三星日本迎來了三洋電氣的會長井植敏。34年前他的父親——三洋電氣的創始人井植歲男以定牌生產(OEM)的方式向三星傳授技術生產12英寸黑白電視機;但到現在,井植敏訪問三星,想知道的卻是三星為什麼能戰勝索尼?

事實上,這是一場被注定了的戰爭。或許它是在偶然中產生的,但當它一旦出現,便成為不可更改的使命,因為對於三星來說,如果沒有傲視天下的雄心,在競爭高度激烈的電子業界會連生存都異常困難,更枉論超越與突破。其道理就比如你事先定了一個及格的目標,結果隻會連及格都沒有。

這種感受在李健熙接手三星後的一次美國之行中達到了高潮。那時的三星在韓國已取得相當大的成就,在東亞及部分地區也已小有名氣,在此情況下,時已任三星董事長的李健熙前往美國考察,卻發現三星在美國的處境異常尷尬--根本沒地位可言。回國後李健熙對此反複思考,他決定要讓所有三星的員工都能認識到三星產品的國際地位。於是李健熙帶領集團的高管們到美國洛杉磯考察。情況是慘烈的:當時美國市場上,三星產品非常廉價,但價格的優勢絲毫打動不了顧客的心,連停下腳步哪怕認真關注一下三星的人都鳳毛麟角。而索尼等世界名牌產品倒是印證了人們買貴不買廉、買漲不買跌的消費心理。雖然價格比三星產品高出不少,可購買者卻趨之若鶩--三星產品在美國充其量隻是二流貨,這對三星的高管們是一個強烈而巨大的刺激。當日,李健熙發給每位高管1000美元,讓他們購買當時最受歡迎的電子產品帶回去仔細比對三星的差距。在經過仔細的對比研究後,三星內部又展開了更為激烈的討論,但最後又歸結為一個共同的聲音:三星要直麵與強者的較量,大力發展核心技術,提高公司的產品研發能力。在李健熙心中擁有一個三星的發展藍圖:那就是要通過開發新產品來不斷提高公司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徹底改善三星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三星公司的這個策略,如今也能在眾多中國企業的身上看到:像海爾、TCL等一批中國的家電企業紛紛采用了這樣的發展戰略。確定了發展方向後,三星與索尼在各個領域裏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並最終在電子記憶芯片、手機、顯示器、錄象器等領域完全超越了索尼,並成為了世界的佼佼者。比如現在三星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內存芯片(DRAM)生產企業;其手機生產銷售能力超過了著名的摩托羅拉,是僅次於諾基亞的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此業績更遠非索尼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