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一章 李嘉誠1(1 / 3)

公司職務:和記黃埔主席

年齡:77

身價:130億美元

成功理念:不停擴張。

出名事跡:亞洲最有權勢的人之一(在一次投票中,他的排名高於他的朋友、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

李嘉誠的排名從去年的第17位跌落至末位,這基本上是因為他在移動電話上的投資出了問題,他投入了250億美元,而至今卻虧損了數十億。確實,盡管他在房地產、港口與石油上皆獲得了勝利,但卻沒有在高速電信業取得成功。雖然如此,他仍是亞洲最富有的商人之一,被普遍視為企業信心的領頭羊。他於1980年設立了李嘉誠基金會,向醫療、教育和文化等慈善機構提供資金。在2005年初,他出售了他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10億美元股份,並將所有收益捐給了慈善機構。

他說:“用中國人的方式,我不得不說自己是幸運的。但我也要說,在做出最終決定之前,我會非常仔細地研究每件事——從供求到政治形勢。一旦我做出了決定,就會很快動手,在恰當的時機把握住市場。”

有人說:“香港是李嘉誠的私人王國。”——香港人常說的一句話。

1.推銷有術,了解市場需求

年輕時候的李嘉誠一心專注於推銷不是僅僅為了錢。他很關注塑膠製品的國際市場變化,他的信息,來自報刊資料和四麵八方的朋友。他建議老板該上什麼產品,該壓縮什麼產品的批量。他把香港劃分成許多區域,每個區域的消費水平和市場行情,都詳細記在本子上,他知道哪種產品該到哪個區域銷,銷量應該是多少。

李嘉誠說:徹底了解市場的需求才能百戰百勝。

李嘉誠一生最好的經商鍛煉,就是做推銷員時的經曆。

行街推銷可不是在茶樓侍候客人和坐店銷售鍾表。後者顧客已有購買的意向,而行街推銷,最初隻有一方的意向。

對方有沒有買的意向?需不需要你的產品?你如何尋找客戶、聯係客戶?你與客戶初次會麵該說什麼話,穿什麼衣服?客戶沒有合作意向,你如何激發他的意向?建立了購銷關係的客戶,你如何鞏固這種關係?

推銷的藝術,在推銷的本身,隻能在推銷之中去把握和領悟。而這些是在學校裏和書本上學不到的。

生性靦腆的李嘉誠內向而不喜主動交談。數十年後李嘉誠出席高貴場合,不知凡幾,成了個滔滔不絕、談鋒犀利的人。

可他靦腆的另一麵,顯示出一個可貴的優點來,就是誠實,年輕時,誠實不僅寫在他那張稚氣未脫的臉上,更表現在他的行為之中。

李嘉誠最初在五金廠做推銷員。五金廠出品的是日用五金,比如鍍鋅鐵桶這一項,最理想的客戶,是賣日雜貨的店鋪。大家都看好的銷售對象,競爭自然激烈。李嘉誠卻時時繞開代銷的線路,向用戶直銷。

酒樓旅店是“吃貨”大戶,李嘉誠攻入一家旅店,一次就銷了100多隻。家庭用戶都是散戶,一戶家庭,通常隻是一兩隻。高級住宅區的家庭,早就使用上鋁桶。李嘉誠來到中下層居民區,專找老太太賣桶。他很清楚這點,隻要賣動了一隻,就等於賣出了一批——因為老太太不上班閑居在家,喜歡串門嘮叨,自然而然成了李嘉誠的義務推銷員。

李嘉誠加盟五金廠後,五金廠的業務大幅提升,以銷促產,產銷都進入了正軌,老板非常高興,在員工麵前稱阿誠是第一功臣。然而,倍受老板器重的李嘉誠,剛剛打開局麵,就要跳槽棄他而去。老板非常著急,提出給李嘉晉升加薪,他仍然按照自己的意向,離開了五金廠。

李嘉誠去了塑膠褲帶製造公司。在現代人的眼裏,這是一間小小的山寨式工廠,位於偏離鬧市區的西環堅尼地城爹士街,臨靠香港外港海域。

這間山寨工廠有怎樣的魅力吸引他前往?

李嘉誠不僅是受新興產業的誘惑,塑膠公司老板的“慫恿”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40年代中期,塑膠工業在歐美發達國家興起。香港作為全方位開放的世界自由貿易港,市麵上很快就出現歐美輸入的塑膠製品。塑膠製品易成型,質量輕,色彩豐富,美觀適用,能夠替代眾多的木質或金屬製品。塑膠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點,但這些缺點,被人們追趕時髦的風氣所湮沒。時至90年代,塑膠製品仍大行其道。

在推銷五金製品之時,李嘉誠就敏銳地感覺到塑膠製品的巨大威脅。剛開始塑膠製品是奢侈品,價格昂貴,隻有富人階層用。但塑膠製品的價格一直呈下降趨勢,舶來品愈來愈多,尤其是港產塑膠製品麵市,造成價格大跌。李嘉誠清晰地意識到,要不了多久,塑膠製品將會成為價廉的大眾消費品。

香港的信息麵很廣,另外它沒有傳統工業的束縛,適宜本地發展的產業能很快站穩腳跟。開始塑膠廠非常少,但很快就蓬勃發展了。美國汽車業驕子、曾任福特公司總經理的克萊斯勒公司董事長艾柯卡指出,本世紀初葉,產業是製造家的天下,社會商品相對匱乏,生產出來就會變成錢。到本世紀末葉,社會商品日趨飽和,廠家競爭激烈,生產出的產品,非得竭力推銷出去才能產生效益,因此,執產業牛耳者,由製造大師轉為推銷大師。

艾柯卡本人、鬆下電器的鬆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莫不是以推銷見長,把推銷與製造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美國早期的產業巨子,汽車大王福特、鋼鐵大王卡耐基、波音飛機之父波音等,皆是製造家或發明家。

塑膠褲帶公司的老板,極具有現代意識。他靠塑膠褲帶起家,一年時間,便開發出10多個產品。香港的塑膠廠愈來愈多,競爭也將愈來愈激烈。老板四處招聘推銷員,前後在20多人做過推銷,真正能勝任者寥寥無幾。

老板自己也常常出馬推銷,他到酒店推銷塑膠桶時,與推銷白鐵桶的李嘉誠不期相遇。李嘉誠成了老板手下的敗將,酒店更青睞塑膠桶,而不惜廢掉進白鐵桶的口頭協議。

不打不相識。李嘉誠雖敗在塑膠公司老板手下,他的推銷才能卻深得老板賞識,老板認為,李嘉誠未推銷出白鐵桶,問題在白鐵桶本身,而不是他的推銷術。老板有意與李嘉誠交朋友,約他去喝晚茶,誠心竭意拉李嘉誠加盟。

言談中,李嘉誠表現出對新行業的濃厚興趣。但他說:“老板待我很好,我剛進去就走,似乎不太好。”

“晚走不如早走,你總不會一輩子埋在小小的五金廠吧?看這形勢,五金難得有大前途。”

這正是李嘉誠所不願看到的,他離開舅父的公司出來找工,隻是作為人生的磨練,而不是作為終身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