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一章 李嘉誠1(2 / 3)

李嘉誠最後還是離開了五金廠。

辭工時,李嘉誠向老板進言:審時度勢,了解市場。要麼轉行做有發展前景的行業,要麼就調整產品門類,盡量避免與塑膠製品衝突,塑膠雖用途廣泛,但金屬製品在生活中仍是不可或缺的。

一年後,這家五金廠轉為生產係列鎖,一度奄奄一息的五金廠,煥發出勃勃生機。這既是形勢所然,又是李嘉誠的開導。老板遇到李嘉誠,欣喜說道:“阿誠,你在我廠裏時,我就看出你是個不尋常的年輕仔,你將來準會幹出大事業!”

在塑膠褲帶公司7名推銷員中,李嘉誠是最年輕的,資曆最淺。另幾位曆次招聘中的佼佼者,經驗豐富,已有固定的客戶。

李嘉誠心高氣傲,不服輸,他給自己定下目標:3個月內,趕上他們;半年後,超過他們。李嘉誠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有了壓力,才會奮發搏命。

堅尼地城在港島的西北角,而客戶多在港島中區和隔海的九龍半島。李嘉誠每天都要背一個裝有樣品的大包出發,乘巴士或坐渡輪,然後馬不停蹄行街串巷。李嘉誠說:“別人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開始別無他法,隻能以勤補拙。”

生活磨礪了李嘉誠。他很瘦弱,像個文弱書生,背著大包四址奔波,實在很辛苦。幸好他做過一年茶樓跑堂,拎著大茶壺,一天10多個小時來回跑,練就了腿功和毅力。他在茶樓養成了觀察人的習慣,現在做推銷正好派上用場。他在與客戶交往之時,不忘觀顏察色,判斷成交的可能性有多大,有沒有必要再“蘑菇”下去,自己還該不該努力。

要做好一名推銷員,一要勤勉,二要動腦——李嘉誠對此有深切的體會。

李嘉誠推銷新型產品——塑膠灑水器,走了幾家都無人間津。這一天上班前,李嘉誠來到一家批發行,等職員上班聯係洽談。清潔工正在打掃衛生,李嘉誠靈機一動,自告奮勇拿灑水器幫清潔工灑水。李嘉誠期望遇到提前上班的職員,眼見為實,這樣洽談起來更有說服力。果真就有職員早到,還是負責日用器具的部門經理。李嘉誠很順利達到目的,該經理很爽快地答應經銷塑膠灑水器。

可見李嘉誠非常聰明,同時又體現出他誠實的本質,產品的實質功能比誇誇其談的推銷詞更具說服力。

李嘉誠做推銷,愈做愈老練,他深諳:一個推銷員,在推銷產品之時,也在推銷自己,並且更應注重推銷自己。

李嘉誠有意識去結交朋友,先不談生意,而是建立友誼,友誼長在,生意自然不成問題。他結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戶為選擇標準。如俗話所說:“人有人路,神有神道。”今天成為不了客戶,或許將來會是客戶;他自己做不了客戶,他會引薦其他的客戶。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幫忙出點子,敘敘友情,也是一件好事,李嘉誠的收入不高,家庭負擔很重,他還要攢錢辦大事,因此,他交友不允許花太多的錢。這樣倒好,大家以誠相見,以誠共處。李嘉誠不是健談之人,說話也不風趣幽默。他總是推心置腹談他的過去和現在,談人生與社會。

李嘉誠廣博的學識,待人的誠懇,形成一種獨特的魅力,使人們樂意與他交友。有朋友的幫襯,李嘉誠在推銷這一行,如魚得水。

李嘉誠一心專注於推銷不是僅僅為了錢。他很關注塑膠製品的國際市場變化,他的信息來自報刊資料和四麵八方的朋友。他建議老板該上什麼產品,該壓縮什麼產品的批量。他把香港劃分成許多區域,每個區域的消費水平和市場行情,都詳細記在本子上,他知道哪種產品該到哪個區域銷,銷量應該是多少。

一年功夫,李嘉誠就達到了他的預定目標。他超越了另外6個推銷員,這些經驗豐富的老手隻能望其項背。老板拿出財務的統計結果,連李嘉誠都大吃一驚——他的銷售額是第二名的7倍!

全公司的人,都在談論推銷奇才李嘉誠,說他“後生可畏”。

18歲時,李嘉誠被提拔為統管產品銷售的業務經理。過了兩年,他又晉升為總經理,全盤負責日常事務。

他已熟稔推銷工作,生產及管理是他的薄弱處。李嘉誠身為總經理,但內心卻把自己當小學生。他總是蹲在工作現場,極少坐在總經理辦公室,身著工裝,同工人一道幹,每道工序他都要親自嚐試,興趣盎然,一點也不覺苦和累。

有一次,李嘉誠站在操作台上割塑膠褲帶,不慎把手指割破,鮮血直流,他沒有吭聲,迅速纏上膠布,又繼續操作。事後傷口發炎,他才到診所去看醫生。

聰明的李嘉誠通過辛苦的努力,很快就掌握了各個生產環節,發展勢頭良好,銷售業績也穩步上升,許多大額生意,他隻是稍加指點或電話完成,具體事項,則由下屬員工完成。

僅僅20歲的李嘉誠成了塑膠公司的骨幹,收入也頗豐,做出了令人驚歎的業績。

李嘉誠應該心滿意足了,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沒有“滿足”兩字,幹得正順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會,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新的人生搏擊。

老板自然舍不得李嘉誠離去,再三挽留。曾有個相士,拉住李嘉誠看相,說他“天庭飽滿,日後非富及貴,必會耀祖光宗,名震香江”。此事在公司傳為佳話。老板不信相術,但篤信李嘉誠具備與眾不同的良好素質,他不論做什麼事,都會是最出色的。因此,李嘉誠絕非池中之物,他謙虛沉穩的外表,實則蘊含著勃勃雄心,他未來的前程定是一片光明。

老板挽留不住李嘉誠,並未指責李嘉誠“羽毛豐滿,不記栽培器重之恩”。老板約李嘉誠到酒樓,設宴為他餞行,令李嘉誠十分感動。

席間,李嘉誠說了一句老話:“我離開你的塑膠公司,是打算自己也辦一間塑膠廠,我難免會使用在你手下學到的技術,也大概會開發一些同樣的產品,現在塑膠廠遍地開花,我不這樣做,別人也會這樣做。不過我絕不會把客戶帶走,用你的銷售網推銷我的產品,我會另外開辟銷售線路。”

李嘉誠懷著愧疚之情離開塑膠褲帶公司——他不得不走這一步。這是他人生中一次重大轉折,從此邁上充滿艱辛與希望的創業之路。

2.穩中求勝,量中求質

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這是李嘉誠在驚險而深痛的挫折中學會的經營準則。依靠這一準則,李嘉誠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李嘉誠創辦塑膠公司不久,憑著對市場的了解,對推銷的熟悉,便把生產的第一批產品很順利地賣了出去。接著他手裏又接到了好幾批訂單,公司顯現出了很好的發展勢頭。

他把管理係統更加完善地擴大了。他又招聘會計、出納、推銷員、采購員、保管員,就是他自己也沒有想投產後會是如此地順利,簡直就是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