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曾有種種揣測,種種揣測都不足以令人信服,故筆者不想再妄加揣測。
現在,7年內不得染指怡和係股權的“大限”已過,未見有哪家財團發起收購攻勢。1988年6月收購戰落幕之後,證券界透露的怡和係股權結構顯示如下:怡和控股與怡和策略互控,各控有對方45%和30%股權;怡和控股控50%怡富,以及其他各種業務;怡和策略控33%置地、35%牛奶國際、41%文華東方。
母公司控子公司股權均為30%以上,能攻能守,全係控股權已相當穩固,給外強可趁之機委實太少。另外,已經遷冊百慕大的怡和係,從1995年起取消在香港的上市地位,股票不再在香港股市掛牌買賣。怡和係雖仍在香港經營,卻不再是香港企業。這為外強收購增加很大的難度。
10年之間,李嘉誠主持和參與4次大規模收購,有成功,亦有失利。筆者試對李嘉誠的收購藝術作一些小結。
李嘉誠的收購是一種善意收購。
他收購對方的企業,必與對方進行協商,盡可能通過心平氣和的方式談判解決。若對方堅決反對,他也不會強人所難。
李嘉誠富有心計,極有耐心,擅長以柔克剛,以靜製動。最典型莫過於收購港燈,他從萌發念頭到控其到手,先後曆經幾年,倒是西門·凱瑟克沉不住氣,落入李氏“圈套”,以相當優惠的折讓價出售港燈股權。他收購和黃,心術之精,讓人歎為觀止。他借彙豐之力,兵不血刃,戰勝資產大其10多倍的龐然大物。
他的收購從不情緒化,沒有把被收購企業當作古董孤品非買不可的心理。若持這種心理,往往會付出過昂的代價。他遇到阻力,權衡利弊後,會不帶遺憾地放棄,收購九龍倉、置地,他都持這種態度。
李嘉誠的收購,無論成與不成,通常能使對方心悅誠服。如成,他不會像許多新進老板一樣,進行一鍋端式的人事改組與拆骨式的資產調整;他盡可能挽留被收購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照顧小股東利益;股權重組等大事,必征得股東會議通過。他收購未遂,也不會以所持股權為“要挾”,逼迫對方以高價贖購,以作為退出收購的條件。
李嘉誠為首的財團退出收購,將所持的置地股權售予怡和,售價(8.95港元)僅比當日收盤價高出5分。新財團先後購入置地股票,相信比8.95港元的出售價低不了多少。新財團售股的稅後利潤,估計約在1億港元。這對四家大財團來說,先後耗費一年精力之所得,實在是微不足道。
李嘉誠保住了不做狙擊手的清譽。對他來說,良好的信譽,本身就是寶貴的財富。
參考文獻
1.吳曉波.首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商精.億萬富翁的非常手段.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
3.斯默爾.跟全球頂尖管理大師學管理.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
4.斯默爾.跟全球頂尖銷售大師學銷售.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
5.呂叔春.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成功的24字訣.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6.賈新玉.千萬富翁的思維方式.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7.梁星.商業大師的成功智慧.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
8.肖衛.最偉大的管理典範.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9.黃哲.氣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10.喬江濤.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11.張劍.世界100位首富人物發跡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12.李現曾.比爾·蓋茨創造財富的96個基本功.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公司,2002
13.於成龍.比爾·蓋茨全傳.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14.方軍.李嘉誠掌控商道的3張底牌.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
15.王金嶺,韓柏.能成為CEO的13種人.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