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偉士半含半露,無疑又把殺手鐧拋出來。正因為如此,才導致以下結局:
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及置地三間公司宣布停牌。同日,怡策宣布以每股8.95港元,購入長江實業、新世界發展、恒基兆業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分,合占置地發行總股份的8.2%,所涉資金18.34億港元。
這樣,怡和所持的置地股權,由略過25%增至33%多,控股權已相當牢固。怡和“更勝一籌”是協議中有個附帶條款,長江實業等華資財團在7年之內,除象征性股份外,不得再購入怡和係任何一間上市公司的股份。
喧鬧數年之久的置地收購戰,就以這種結果降下大幕。看好這場收購的證券界輿論界均大失所望。一些華文報刊在報道結局時,稱這是“一場不成功的收購”。有些英文報刊則稱這次戰役是“華商滑鐵盧”。
李嘉誠為首的華資財團,為何不決一死戰、較個高低勝負而就這麼草草收兵了呢?市民甚感納悶。
事後,傳媒不斷披露材料,使人們能窺其內幕之一斑。現綜述如下:
包偉士拋出的殺手鐧,是置地將步文華東方後塵,如法炮製。文華東方按4.15港元股的價格,發行新股予怡策,以增強怡策的控股權。
怡策認購文華東方新股後,所持股權必超過35%的全麵收購觸發點,怡策按收購及合並條例向文華東方小股東提出全麵收購。由於收購價(4.15港元)低於該公司資產值(估計約6港元),文華東方少數股東對收購計劃反應冷淡,這正中怡和下懷,不必動用大量資金,又可使所持文華東方股權超過收購觸發點(現有股東可按其權益認購,也可放棄)。這樣,怡策所持的股權由35%增至41%,文華東方可保萬無一失,收購方不可能通過全麵收購使其控股數過50%的絕對數——因為被收購方可反收購,能輕而易舉再增購9%的股權,以達到過半的絕對控股量。
置地效仿文華東方,將會使華資財團陷於極被動的局麵。
置地從華資財團手中,以8.95港元/股的價格贖回8.2%股權,共耗18.34億港元資金。這意味著,置地總沽價為約223億港元,以8.5港元左右值計,總市值也近200億港元。華資財團若想全麵收購達到50%略多的絕對控股權,得耗資100億港元以上。
事實上,怡和不會坐守待斃,在收購反收購的價格戰中,股價必會不斷抬高,華資財團欲獲全勝,所需的資金會遠遠超過這個數。華資四財團是否能在發起全麵收購的短暫限期內,籌措這麼多現金,尚是個未知數。
怡和控股數近26%,已優勢在先。
怡和售出港燈和香港電話的股權後,已從最困難的穀底走出,業務漸入順境。怡和係盡管大量出售香港和海外企業,仍是香港最大的綜合性集團,除銀行外,市值僅次於長實係。凱瑟克家族的海外還擁有不少非怡和係資產,有人估計,其控有資產在李嘉誠之上。
李嘉誠是個商戰高手,而非民族鬥士(雖然客觀上起了振奮民族精神的作用),他必須權衡商業,而不會將其撇在一邊決一死戰,以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窮追不舍——況且,對方仍是一頭老獅子,雖垂暮,餘威尚在。
華資財團中,有一位引人注目的幹將——中信的榮智健。這使得新財團帶有中資背景。內地讀者,甚至中資機構的部分成員,都認為急劇膨脹的中資(1000多家),將要在1997年後取代英資。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中國政府有關官員多次強調:未來的特區政府將對各種資本(自然包括英資中資)一視同仁,在港中資必須按香港的經濟法則參與公平競爭,而不是搶香港人飯碗(包括不同國籍的香港居民);中國政府希望英資集團繼續留在香港,為香港的繁榮穩定發揮作用……
須知,香港的經濟發展和騰飛,是華資、英資以及所有國籍的香港居民共同創造的。香港在本世紀初還是個落後的轉口商埠。
因此,榮智健的參與,新財團並不像某種輿論所說“向苟延殘喘的英殖民經濟勢力發起總決戰”。收購置地,隻是商業行為,進與退,都是自身利益所決定的。
那麼,新財團既已退出收購,為什麼還要簽訂帶妥協性的7年不得染指怡和係股權的協議呢?怡和贖回8.2%股權的價碼並不高,不足成為交換“怡和7年太平”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