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詩人借曆史人物、時人傳說,創造了一個回旋婉轉、纏綿悱惻的動人愛情故事,並通過詩中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生活的真實,感動著千百年來的讀者。
詩的第一部分敘述安史之亂前唐玄宗的好色求色,終得楊妃陪伴左右。之後玄宗沉於酒色之中,荒於朝政,終於釀成安史之亂,使人們置身水深火熱之中。這說明唐玄宗的沉迷美色荒廢國事是“長恨”悲劇的根源。從“六軍不發無奈何”進入第二部分,寫安史之亂後玄宗倉皇奔蜀,“六軍不發”,要求處死禍國殃民的楊貴妃,悲劇由此形成。楊貴妃死後,玄宗獨自承受相思的煎熬,詩人依次描述了玄宗在蜀中的孤寂悲痛,在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及回宮後物是人非的種種感觸,催人淚下。“臨邛道士”以下進入第三部分,寫在會法術的道士的幫助下,玄宗在仙境中尋覓到了楊貴妃的蹤跡,楊氏那梨花帶雨的姿容,情深意長的寄語,進一步深化了“長恨”的主題。結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既點明題旨又照應開頭,且加重了“長恨”的分量。
此詩能成為千古絕唱,從藝術手法上講有以下幾點:第一,敘事、寫景、抒情緊密結合;第二,層層渲染,反複抒情,直至高潮。此外,文字的哀豔動人,聲調的悠揚婉轉也是此詩成為千古名篇的一個重要原因。
杜牧——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①,輕羅小扇撲流螢②。
天階夜色涼如水③,臥看牽牛織女星。
【注釋】
①銀燭秋光冷畫屏:意謂秋夜中燭光照在畫屏上,透出涼意。銀燭,白蠟燭。②輕羅:輕薄細軟的絲織品。③天階:指皇宮裏的台階。
【譯文】
銀白色的賭燭放射出慘淡光輝,照射在冷寂的畫屏上。一個年輕宮女,十分寂寞,拿著輕羅做的小扇子f卜打飛動的螢火蟲。繼而她走到宮門前,站在台階上;此時,夜色沉沉,天氣寒涼如水。於是她回宮,躺在床上隔窗遙望銀河邊的牽牛星與織女星,心想:何時自己也有一個和意中人相會的日子呢?
【賞析】
詩的第一句“銀燭秋光冷畫屏”寫的是宮室內的環境。青煙嫋嫋的燭火給屏風添上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寫出秋夜宮中的寂靜與淒清。“輕羅小扇撲流螢”的動作描寫,含蓄地表現了宮女失意後空虛無聊的心情。“流螢”借“腐草化螢”之說,暗示此地巳是皇帝很久未幸的冷宮。詩人於清麗語詞之外,寄寓哀怨、孤獨的心情,含蓄有致。正如吳逸一所評:“詞亦濃麗,意卻淒婉。”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寫宮室外的環境。夜巳深沉,寒氣料峭,宮中庭院的石階冰涼如水。“涼如水”正是宮室外淒清環境在宮女眼中的直覺反應。身處如此的環境中內心的幽怨、淒涼無以消解,於是她隻好放下羅扇,“臥看牽牛織女星”。“臥看”二字表露了宮女內心的情思:牽牛織女雙星還有七夕相會的良辰美景,為何自己久居冷宮,久無相見受寵之日呢?失意宮女對真摯愛情的渴望通過這一舉首眺望的動作表露無遺。
杜牧作詩追求高絕,而不務奇麗。《秋夕》描繪了一幅宮女秋夜深宮的生活圖畫,正體現了這種風格特色。
元稹——行宮①
寥落古行宮②,宮花寂寞紅③。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④。
【注釋】
①行宮:皇帝外出時所住之處。此指連昌宮,在今河南宜陽。②寥落:寂靜冷落。③宮花:行宮中所開的花。④“白頭”二句:暗示此宮女在玄宗時已入宮,現已白頭,寂寞數十年了。玄宗,唐玄宗李隆基。
【譯文】
這座前代的行宮,如此冷落蕭條。宮裏的名花也無人觀賞,孤寂盛開,呈現著慘淡的紅色。滿頭白發的宮女還守在宮裏,她們正在閑坐聊天,說著當年玄宗皇帝駕臨時的盛況。
【賞析】
這是一首宮怨詩,表達了詩人對宮女們不幸命運的同情以及對國運盛衰的感慨。
首句寫行宮空虛冷落,指明地點。次句寫春花盛開,交代時間。第三句交代人物:幾個白頭宮女。末句描寫人物活動,閑坐說玄宗。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四十五年,前期勵精圖治,國力強盛,史稱“開元盛世”。後期貪圖享樂,任用非人,終於釀成安史之亂。行宮的宮女入宮之後便與世隔絕,隻能回顧當年之事,所以話題不離玄宗。
四句詩連用“寥落”“寂寞”“白頭”“閑坐”,把行宮和宮女的過去與現在都寫了出來,給人以深沉的曆史滄桑之感。
薛逢——宮詞
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①。
鎖銜金獸連環冷②,水滴銅龍晝漏長③。
雲髻罷梳還對鏡④,羅衣欲換更添香。
遙窺正殿簾開處,袍禱宮人掃禦床⑤。
【注釋】
①“十二樓”二句:一大早皇宮中的妃嬪們都打扮好,盼望著皇帝的臨幸。
②金獸連環:宮門上銅製的獸頭形的門環。③銅龍:指銅製龍形的滴漏,是古時的計時器,水從龍口滴下,觀刻度以知時。晝:白天。④罷梳:梳妝完畢。⑤袍禱宮人:指穿袍套褲的宮女。短袍繡褲是當時宮女的裝束。禦床:皇帝睡的龍床。
【譯文】
十二樓中居住的妃嬪們,清晨起來全都在精心梳妝;她們在望仙樓上等待君王。金獸銜著鎖頭連環,使她們感到一陣心涼;漏壺裏的水從銅龍嘴裏點點滴下來,整個白天是多麼漫長。烏雲般的發髻梳完了,還對照鏡子一再端詳;正好換件新的羅衣,就在熏爐裏再添香料,將新衣熏香。傍晚時分,遠遠望到皇後住的正殿窗簾撩開的地方,穿著短袍繡褲的下層宮女,正在打掃皇上睡的龍床。這令她們失落!
【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宮女空虛寂寞、苦悶哀怨的精神生活。
首聯點明人物的身份和全詩的題旨。“十二樓”和“望仙樓”都指宮妃的住處。此聯寫宮女們每日精心打扮,苦苦盼望君王前來。頷聯描寫周遭淒冷的環境,烘托出宮女們內心的無奈和寂寞。頸聯通過寫宮妃刻意的裝飾打扮,刻畫出了皇宮生活的百無聊賴。“還”“更”細致入微地表現出宮妃那盼望中失望,失望中又懷著希望的心理狀態。這裏宮女罷梳複又對鏡,換衣重又添香,是心情煩亂無聊和渴盼之極的寫照。尾聯寫宮女近乎絕望的哀怨心情。“遙窺”二字恰到好處地反映出妃子複雜微妙的心理。
王昌齡——西宮春怨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
斜抱雲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賞析】
這首詩以一個“春色惱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為背景,描寫一個被幽閉在深宮裏的少女的一連串動作和意態,運思深婉,刻畫人微,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並看到了她的曲折複雜的內心活動。
詩的首句“西宮夜靜百花香”,點明季節,點明時間,把讀者帶進了一個花氣襲人的春夜。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是為了反襯出詩中人的孤獨淒涼的處境;就內容而言,它與下文緊密銜接,由此引出了詩中人的矛盾心情和無限幽恨。作者的構思和用詞是極其精細的。這裏,不寫花的顏色,隻寫花的香氣,因為一般說來,在夜色覆蓋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況從下麵一句看,詩中人此時在珠簾未卷的室內,觸發她的春怨的就隻可能是隨風飄來的陣陣花香了。
照說,在百花開放的時節,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作為一個正在好動、愛美年齡的少女,既然還沒有就寢,早該到院中去觀賞了,但她卻為什麼一直把自己關在室內呢?這可能是她並不知道戶外景色這般美好,更可能是有意逃避,為怕惱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倒不如眼不見心不煩,可是,偏偏有花香透簾而入,使她又不能不動觀賞的念頭。詩的第二句“欲卷珠簾春恨長”,正是寫她動念後的內心活動。這時,她雖然無心出戶,倒也曾想把珠簾卷起遙望一番,但這裏隻說“欲卷”,看來並沒有真的去卷。其實,卷簾不過舉手之勞,為什麼始而欲卷,終於不卷呢?本句內回答了這個問題。其原因為:不見春景,巳是春恨綿綿,當然不必再去添加煩惱了。
但如此良宵,美景當前,悶坐在重簾之內,又會感到時間難熬,愁恨難遣。詩的第三句“斜抱雲和深見月”,就是詩中人決心不卷珠簾而又百無聊賴之餘的舉動和情態。看來,她是一位有音樂素養的少女,此時不禁拿起樂器,想以音樂打發時間、排遣愁恨;可是,欲彈輒止,並沒有真個去彈奏,隻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著夜空獨自出神罷了。這一“斜抱雲和”的描寫,正如明譚元春在《唐詩歸》中所說:“以態則至媚,以情則至苦”。可以與這句詩合參的有崔國輔的《古意》“下簾彈箜篌,不忍見秋月”以及李白的《玉階怨》“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這些詩句,所寫情事雖然各有不同,但都道出了幽囚在深宮中的怨女的極其微妙、也極其痛苦的心情。
王昌齡——長信秋詞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複道奉恩時。
【賞析】
同樣是抒寫失寵宮嬪的幽怨,表現她們內心的深刻痛苦,在王昌齡筆下,卻很少藝術上的雷同重複。《長信秋詞五首》從五個不同的角度寫了宮怨,這一首則帶有更多的直接抒情和細致刻畫心理的特點。
第一句就單刀直入,抒寫失寵宮嬪的內心活動。“真成薄命”,是說想不到竟真是個命運不幸的失寵者。這個開頭,顯得有些突兀,讓人感到其中有很多省略。看來她不久前還是得寵者。但宮嬪,得寵與否,往往取決於君主一時好惡,或純出偶然的機緣。因此這些完全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宮嬪,就特別相信命運。得寵,歸之幸運;失寵,歸之命薄。而且就在得寵之時,也總是提心吊膽地過曰子,生怕失寵的厄運會突然降臨在自己頭上。“真成薄命”這四個字,恰似這位失寵宮嬪內心深處一聲沉重的歎息,把她那種時時擔心厄運降臨,而當厄運終於落到頭上時,既難以置信,又不得不痛苦地承認的複雜心理和盤托出了。這樣的心理刻畫,意蘊深厚。
失寵的命運降臨之後,她陷入久久的尋思。因“思”而入“夢”,夢中又在重溫過去的歡樂,表現出對命運的希冀,對君主的幻想,而在自己心中重新編織得寵的幻影。但幻夢畢竟代替不了現實,一覺醒來,眼前麵對的仍是寂寞的長信宮殿,梧桐秋葉,珠簾夜霜,聽到的仍是悠長淒涼的銅壺清漏,於是又不得不懷疑自己這種僥幸的希望原不過是無法實現的幻夢。以上兩句,把女主人公曲折複雜的心理刻畫得細致入微而又層次分明。
就在這位失寵者由思而夢,由夢而疑,心靈上備受痛苦煎熬的時刻,不遠的西宮那邊卻向她展示了一幅燈火輝煌的圖景。不用說,此刻西宮中又正在徹夜宴飲,重演“平陽歌舞新承寵”的場麵了。這情景對她來說是那樣地熟悉,使她一下子就喚起了對自己“新承寵”時的記憶,仿佛回到了當初在複道(宮中樓閣間架空的通道)承受君主恩寵的日子。可是這一切此刻又變得那樣遙遠,承寵的場麵雖在重演,但華美的西宮巳經換了新主。“分明”二字,意餘言外,耐人咀嚼。它包含了失寵者在寂寞淒涼中對往事曆曆分明的記憶和無限的追戀,也蘊含著往事不可回複的深沉感慨和無限悵彳罔,更透露出不堪回首往事的深刻哀傷。
這裏隱含著好幾重對比。一重是失寵者與新承寵者的對比;一重是失寵者過去“複道奉恩”的歡樂和目前寂處冷宮的淒涼的對比;還有一重,則是新承寵者的現在和她將來可能遇到的厄運之間的對比。新承寵者今天正在重演自己的過去,焉知將來又不重演自己的今天呢?這一層意思,隱藏得比較深,但卻可以意會。
這重重對比映襯,把失寵宮嬪在目睹西宮夜飲的燈光火影時內心的複雜感情表現得極為細膩深刻,確實稱得上是“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但卻不讓人感到刻意雕琢,用力刻畫。詩人似乎隻是把女主人公此刻所看到、所自然聯想到的情景輕輕和盤托出,隻用“知”和“分明”這兩個詞語略略透露一點內心活動的消息,其餘的一切全部蘊含在渾融的詩歌意境中,讓讀者自己去玩味、體會。正因為這樣,這首帶有直接抒情和細致刻畫心理特點的詩才能做到刻而不露,保持王昌齡七絕含蓄蘊藉的一貫風格。
皇甫冉——婕妤①怨
花枝出建章②,鳳管發昭陽③。
借問承恩④者,雙蛾⑤幾許長?
【注釋】
①婕妤:這裏指班婕妤,班固的姑姑。曾得到漢成帝的寵幸。趙飛燕姐妹入宮後,失寵,自請到長信宮侍奉太後。
②花枝:喻美麗的嬪妃宮女。建章:宮名。
③鳳管:樂器名。昭陽:漢文帝所居之處。
④承恩:受皇上寵愛。
④雙蛾:女子修長的雙眉。借指美人。
【譯文】
一群花枝招展的宮女,由建安宮出發,到昭陽宮侍奉皇帝。陣陣簫管聲傳來,深深刺痛了班婕妤的心,此情此景不正是昨天的她曾經過的嗎?一陣陣怨從心底湧起。緊接著矛頭直指新承寵者,別高興得太早了,你能比我美麗多少?我的今天就是你們的明天。
【賞析】
婕妤怨,樂府楚調曲名。《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八·班婕妤》宋郭茂倩題解:一曰《婕妤怨》……《樂府解題》曰:《婕妤怨》者,為漢成帝班婕好作也。婕妤,徐令彪之姑,況之女。美而能文,初為帝所寵愛。後幸趙飛燕姊妹,冠於後宮;婕妤自知見薄,乃退居東宮,作賦及《紈扇詩》以自傷悼。後人傷之而為《婕妤怨》也。又因班婕妤失寵後,奉養太後於長信宮,故唐人樂府又名《長信怨》。參閱《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婕妤》。
這首詩以一個失寵宮妃的眼光和口吻,描寫她見到一個新得寵的宮妃的得意場麵後,所產生的心理活動。“花枝”喻寫燦爛的春光,“鳳管”喻指歡樂的歌舞。開頭兩句描繪了得到皇帝寵愛的宮女的得意和歡樂情狀。後兩句是失寵宮女的質問,“雙蛾幾許長”意即打扮得如何美麗?這是對“承恩者”喬裝巧扮的諷刺。詩人借抒發失寵宮女的怨憤來抒發懷才不遇、鬱鬱不得誌的情懷,是“言近旨遠”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