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170萬年以前就有原始人居住。這些原始人隻會尋找和采集現成的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最初經常受到猛獸和毒蛇的威脅和襲擊,很是狼狽,不得不搬離地麵,到樹上去住,過著鳥類一般巢居的生活,後來逐漸知道用火和從事漁獵生產,最後才以栽培植物來維持生活,他們一天天逐步進化了。中國古代傳說中所謂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正反映了原始社會中的這些進化階段。
氏族公社是人類曆史發展的必經階段,世界各地都曾普遍地經曆過。
約在公元前21世紀,中國原始氏族製度逐漸解體,正式跨入文明時代的門檻,形成了第一個王權世襲的國家。夏朝的建立,是社會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私有製度在夏朝繼續發展,公社製度也愈益瓦解,國家組織逐漸形成起來,雖然還隻是一個雛形,在曆史上卻有重大的意義,所以正式朝代從夏朝算起。
商是一個有很長曆史的古老部落,公元前16世紀活動於黃河下遊地區,在首領湯的率領下,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這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二個王朝,是以商族子姓貴族為主體的國家。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大國之一,它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不僅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周是商朝西部的一個古老部落,公元前11世紀活動於黃河上遊(今陝西、甘肅一帶),在首領武王率領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定都鎬京(在今陝西西安),是以周族的姬姓貴族集團為主體的國家。武王滅殷以後,開始封諸侯,建屏藩。後來力挽狂瀾的周公並不因為出現武庚和三叔叛周的事變而更改計劃,相反,更加大力貫徹執行。他把新征服的東方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同姓子弟和異姓功臣,建立屬國,來拱衛周王室。周初的分封對各地的開發和文化的傳播、交融具有促進作用。
東周時代分為兩個時期:春秋和戰國。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史稱春秋時期;自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史稱戰國時期。西周時期,周天子是“天下宗主”,“王畿”比諸侯土地大,人口眾多,兵力也強,有控製諸侯各國的能力。周平王東遷以後,王室衰弱,逐漸喪失其“共主”的資格。諸侯國之間互相兼並,大國陸續出現,打破了諸侯並列、王室獨尊的局麵。在兼並過程中,西周舊製度逐漸被破壞,進入了大動蕩、大變化的時期。頻繁的兼並戰爭,加重了人民的痛苦,也推動了社會向前發展。
春秋時期兼並戰爭的結果,是許多弱小的國家被吞並,形成了七雄爭鬥的格局。北起長城、南達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先後出現了齊、秦、楚、燕、韓、趙、魏七個大國。東周王室更加衰微,再也沒有人提“尊王”的口號。公元前256年,東周竟為秦國所滅。這個時期,沿黃河流域從東到西的三大國——齊、魏、秦,在七國中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
戰國時期戰爭規模比春秋大無數倍,一次戰爭斬首數萬以至數十萬,“饑不得食,寒不得衣,勞不得息”(《墨子·非樂》),三巨患以外又加戰死一巨患,可以想象戰國時期人民的苦難是非常嚴重的。但是這種苦難,也有它一定的補償,那就是從戰爭中取得了中國的統一,從養士中發展了燦爛的文化。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生產,養精蓄銳,國勢不斷發展,握有比較強大的人力和物力。加上公元前3世紀後期,中國社會要求統一趨勢的增長,就促進了秦滅六國時機的成熟。秦國的強盛,日益成為“山東六國”的巨大威脅。有些說客乘機在各國之間,奔走遊說,不是“合縱”,就是“連橫”,以博取自己的富貴。那種“合眾弱以攻一強”的策略,叫做“合縱”,以蘇秦為代表;另一種“事一強以攻眾弱”的策略,叫做“連橫”,以張儀為代表。六國的團結並不牢固,它們自身的矛盾很多,又常常受到秦的破壞,最後不免被秦一一擊滅。秦軍一旦出關,六國就土崩瓦解。剛剛十年的時間,山東六國全部滅亡,從而結束了數百年分裂割據的局麵。
二、炎帝和黃帝
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的千年間,地球上出現了多個人類文明中心,他們向周邊擴展或與周邊的中心相互影響,有些中心仍保持繁榮,而另一些則開始衰落,新的更加生機勃勃的社會在此基礎上誕生。中國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的先民大都進入了部落、部落聯盟的“英雄時代”,這一段曆史有相當一部分通過傳說保留在古文獻中間。透過這些帶有濃厚神話色彩的傳說,我們可以窺見向國家過渡階段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大致情況。
“英雄時代”湧現出大批英雄,炎帝、黃帝、蚩尤、共工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相傳在黃河流域有兩個著名的部落:一個部落是薑姓,它的首領是炎帝,一個部落是姬姓,它的首領是黃帝。黃帝是中國北方一些氏族部落的共同祖先,被列為“五帝之首”,這在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裏已經明確如此了。在遠古傳說中,有關黃帝的傳說特別多,後人把原始社會中各部族勞動人民的許多發明,如衣服、文字、音律、醫學、舟車、曆法、蠶絲等等都歸功於黃帝,黃帝越來越具備帝王的聖明形象,作為一個勝利者的代表而被神化、偶像化,成為華夏各族的共同祖先。《大戴禮記》、《山海經》等書記載古帝世係,不論如何分歧難辨,最後都溯源到黃帝卻是一致的,曆史上堯、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相傳也都是黃帝的後裔。黃帝時代,國家的雛形已經開始萌芽,黃帝應當是這個急劇變化時代的代表人物。
《山海經》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不詳。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麵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賬方式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
較大的爭論。最有代表性的神話寓言故事有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鯀禹治水等。《山海經》據說原共22篇、約31000字,全書現存18篇,包括《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山經》主要記載山川地理、動植物和礦物等的分布情況;《 海經》中的《海外經》主要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主要記載海內的神奇事物;《大荒經》主要記載了與黃帝、女媧和大禹等有關的許多重要神話資料。
傳說中經常提到炎帝、黃帝聯合與蚩尤的戰爭。炎帝族與蚩尤族發生衝突,炎帝族戰敗,求救於黃帝族,或說與蚩尤作戰的是炎帝族的一支——共工氏,戰事不利,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致使“天柱折、地維絕”,足見戰爭的激烈程度!最後,炎帝所有的疆域全部失掉,不得已求救於黃帝。黃帝“使應龍蓄水”,用以淹沒蚩尤的軍隊。蚩尤也是神通廣大,請風伯和雨師作大風雨,反而衝破應龍的水陣。然而黃帝神通更大,又請來旱神女魃(b?),驅散風雨,使天空放晴,後來終於戰勝蚩尤,擒殺蚩尤於冀州之野。據此可以推測,這次大戰延續的時間一定很久,也很激烈,原始人類迷信巫術,作戰時都采用念咒語、降神等迷信行為,這也是合乎情理之事。蚩尤戰敗之後,炎帝與黃帝之間又發生戰爭,《史記?五帝本紀》說:炎帝“欲侵諸侯”,爭奪盟主地位,而諸侯歸依黃帝,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此後,以黃帝為首領的部落聯盟就成為黃河流域最強大的部落聯盟?
總之,在走向文明社會的進程中,黃河中下遊地區成為各部落交往、角逐和融合的中心,這個中心不斷擴大,最終形成以炎黃部落聯盟為核心,包括東夷、苗蠻大部分先民的共同體,也即春秋時期稱為華族、漢代以後稱為漢族的初步基礎。
三、堯和舜
黃帝之後著名的聖主首推堯和舜,他們都被後人歸入“五帝”之列。關於堯為帝時的功績,首先,他能在仁德的基礎上,親睦宗族,聯合萬邦,即《尚書·堯典》所說的“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也就是說堯帝能團結自己的宗族,團結自己的部落,進而協調部落聯盟內的關係,形成萬邦內的和諧聯合,使廣大人民得到安寧。其次,堯時天下發洪水,他主持艱難的治水工作,與自然災害作鬥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當時,“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和“四嶽”即各地部落領袖商量,尋找能治水的能人,“四嶽”推薦了鯀。堯聽了“四嶽”的話,任用鯀去治水。鯀治水九年不成,堯又繼續求賢,得到東方夷族的賢人舜。堯年邁時,舜代行天子之政,了解到鯀治水無效,將鯀放逐到羽山而死。舜舉薦鯀之子禹主持治水,得到了成功。第三,堯任命掌管曆法的羲和,觀察日月星辰變化,總結氣象曆法規律,使人民的生產活動能應天順時。羲和製定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共366天的曆法。第四,堯在位70年後,給自己選拔繼承人。“四嶽”一致推薦舜,稱讚舜對父母始終行孝,對兄弟友愛和睦,是一個有德有才之人。堯將娥皇、女英兩個女兒嫁給舜,考驗舜的德行,舜教育二女以義理道德,得到堯的稱讚,於是叫舜代行管理政治,社會秩序得到整肅,諸侯群臣都來朝敬;堯又叫舜行進於山林川澤荒野區域,經過暴風雷雨,而舜卻不迷失方向。堯覺得舜的確有大德大才,就讓舜代行天子之政,並最終傳位給舜。
根據孟子之說,舜是東夷之人。他年輕時喪母,其父瞽叟喜歡後妻少子,經常想殺害他。在這種家庭環境中,舜一次次地躲過危難,盡到孝友之道,因而名傳四方;舜在曆山耕田,在雷澤捕魚,在河濱做陶器,均能團結人民、化解矛盾、互助合作、搞好生產和經營。雖然舜名聲在外,但其父受後妻少子的慫恿,仍然想殺死舜。有一次,瞽叟叫舜爬上屋頂,修理屋頂的廩草,而在下麵縱火燒屋,舜手拿兩頂草笠從屋頂跳下,因空氣的阻力,落地時未受傷害;瞽叟又叫舜去挖井,舜挖井至深處時,害怕父母害他,在井底向旁邊開通孔道,瞽叟和舜的弟弟象從上麵投入大量的土石想殺死舜,舜從井底的孔道中逃出。回到家後,舜若無其事一樣,仍然孝順父母,愛護弟弟。因為這樣的品德和才能,堯把天子之位傳給舜,是符合原始民主傳統的。
舜善於選賢任能,他任命禹去治水,選拔高陽、高辛氏族的十六位賢才,管理和教化國民,設立管理部落聯盟事務的官職,還經常到各地巡行,考察民風習俗。舜見其子商均無能,舉薦禹為繼承人。舜死,諸侯歸順禹,禹就登上了帝位。
大禹治水
據說在堯、舜為帝時,黃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水,大地一片汪洋,人們沒有安全的住處,扶老攜幼,東西遊蕩,生活極為困苦。夏部落以善於治水聞名,其首領鯀被堯派去治水。鯀采用築堤的方法堵水,洪水愈堵愈漲,最後衝決了堤岸,淹沒了很多土地和人畜。堯的助手舜巡視各地,發現鯀治水無方,造成更大的水患,就把鯀放逐到羽山(今山東郯城),鯀死在那裏。舜執政後,改用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聯合共工氏和伯益等兄弟部落首領,接受築堤堵水的教訓,重視水向下流的性質,采用疏導的方法去治水,按照地勢的高下,把漫溢的洪水分別引入一定的水道,使大家脫離了水害,得以在平地上安居下來。他還帶領大家開溝渠,便利了農業生產。禹治水13年間,曾三過家門而不入,風裏雨裏都在勞動,手腳上都起滿了繭子。他的卓越貢獻,受到人們的尊敬,被稱為“大禹”,尊為社神。
《尚書》中敘述堯、舜、禹“禪讓”的故事,大概是周朝史官掇拾傳聞,構成有係統的記錄,在實行王位世襲製度的周朝,不容有人無端發此奇想,其為遠古遺留下來的史實,大致可信。春秋戰國時期,儒墨兩家推崇這三個古帝,其他如道家、法家、雜家亦都有堯、舜禪讓的記述,因此關於他們的傳說,比黃帝以下諸帝更多些,真實性似乎更大些,必有部分史實根據,而不會完全出於向壁虛構。
不過,周、秦諸子雖然大都認為堯、舜、禹是實行禪讓製,可在戰國後期也流傳著相反的“篡奪”的傳說,如《韓非子》、《竹書紀年》、《山海經》中所引,都反映堯在晚年把職位傳給其子丹朱,而有勢力的舜,借口堯破壞民主選舉製,把堯囚禁起來,又放逐丹朱,把最高領導權篡奪到自己手中;舜臨死前也想把職位傳給其子,禹借口不能破壞舊傳統,逼迫舜把職位讓給他,終於占據這個最高職位。這樣完全相反的兩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正確或更接近於事實呢?我們認為兩種說法同時並存的事實,正是“傳賢”製轉變為“傳子”製過渡階段的真實反映,這兩種傳說可能都有幾分事實根據。堯、舜、禹處在這兩種製度轉變的過程中,民主選舉的舊傳統“禪讓”製雖然仍在執行,但他們都已經視其職位為私有,都想傳給自己的兒子,另外一些顯貴則利用氏族民主選舉的傳統,作為進行奪權的借口,而一旦奪取成功,則又效法他的前任,把職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每經過這樣一次反複,傳統的氏族民主選舉製度就進一步遭到削弱,而父子相傳的世襲製由此逐漸產生。人們逐漸感覺到“選賢與能”、“天下為公”的舊製度已經過時,於是“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的“天下為家”的新時代正式出現。
四、商湯伐桀
商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部族。商族的始祖契大致與夏禹同時,曾跟禹一同治水有功,被舜任命為司徒,掌教化百姓,說明當時他們曾共處於一個部落聯盟。契的母親簡狄是有娀氏的女兒,有一次和本族中的兩個年輕女孩一同外出遊玩,到水中洗澡,見有玄鳥(燕子)飛過,生下鳥卵而去,簡狄取鳥卵吞食,結果有了身孕而生下契。這便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這個傳說反映了商族以鳥作為圖騰崇拜的事實。從契到相土,隻有三代,活動中心卻遷徙5次,相土以後,自昌若到湯,共十一代,又遷徙3次。這14世8次的遷來遷去,涉及地域相當遼闊,大致在今山東、河南境內的黃河兩岸。契的孫子相土的時候,商的勢力已經強盛,它的勢力向東伸展到泰山附近地區,以至渤海沿岸。到湯的時候,商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方國,而此時的夏朝日薄西山,實力大為衰落。夏桀暴虐無道、殘害民眾、侵奪諸侯、眾叛親離,湯選擇這個有利的時機,積極展開滅夏的準備工作,最終完成了滅夏的事業。
桀
相傳公元前17世紀,桀作為夏朝末代的王,是一個才智勇力兼備的君主,能生擒野牛、虎,折斷鉤索,力大無比,但他生性殘暴,飲酒無度,倚仗武力,更加暴虐。他不理朝政,沉湎於聲色,為寵愛妃妺喜,不惜無止無休地大肆征發民工,大興土木工程,修築“傾宮”、“瑤台”、“長夜宮”等宮室台榭,聚集天下珍寶、美女,供他享樂。他常常強迫人民去打仗,蹂躪周圍部落,勒索子女玉帛。於是,人民用怠工方式反抗。然而,桀對日益尖銳的內外矛盾熟視無睹,根本聽不進不同的意見。他任用奸臣幹辛,囚殺進諫的大臣關龍逢。他認為夏朝擁有天下,就像天上有太陽存在一樣合乎天意,除非太陽消亡了,他的王朝才會滅亡。人民對桀十分怨恨,跟他勢不兩立,紛紛逃亡。連王朝的官員們也不堪忍受,大聲咒罵他說,你這個暴君何時完蛋,我們寧願跟你同歸於盡。這呼聲強烈地表現出社會矛盾已經尖銳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而桀還想加強對各部落的控製,召集各部落首領會盟,要出兵討伐有緡氏。桀的所作所為,不僅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更激化了和各部落方國的矛盾,促使各部落進一步離心。
商朝的建立,是商族勢力長期發展的結果。實際上,在商湯滅夏以前,商族就建立起了一個由它領導的有眾多部落參與的反對夏朝的集團。這個部落集團的形成,從外部條件來說,是由於夏朝的暴虐而日漸喪失民心,導致眾諸侯紛紛叛它而去的結果;從主觀條件上說,則與商湯實行的內外政策有直接關係。湯,又叫做太乙,他以亳(今山東省曹縣南)為活動中心,采取了對夏進攻的步驟。湯“以寬治民”的方針與夏桀的統治形成鮮明對比。他有一次在郊外打獵,看見一個人四麵張網捕鳥,還念念有詞地禱告,希望來自四麵八方的鳥都落入他的網中。湯見到這一情景,就告誡這個人說,你這樣做會把鳥類捕盡的,這樣的事情隻有殘暴的夏桀才能做出來。他要這個人以蜘蛛織網為榜樣,撤除三麵網,隻存留一麵網。網開三麵,表明湯的仁義之心惠及動物,所以當時不少小國聞風而歸附湯。湯所居住的亳地附近有一個叫葛的小國,湯得知葛伯不祭祀神和祖宗,就問其原因,葛伯回答說,沒有可以用作祭祀的犧牲。湯就派人送去用作犧牲的牛和羊,葛伯沒有把這些牛、羊用於祭祀,而是自己吃掉了。當湯再一次詢問的時候,葛伯回答說缺少供奉的穀物,湯就派亳地的百姓幫助葛國耕種田地,並送去糧食和酒肉。不料,葛伯殺人越貨,搶奪了這些物品,湯以此為借口,攻打葛國,開始了“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的戰爭。他滅掉了鄰近的十幾個部落和小國,最後出兵攻夏。他發表誓詞,“夏家有罪,上帝命令我消滅他,我害怕上帝,不敢不進行討伐”。“你們聽我的話,完成了天交給的使命,我重賞你們,我是不食言的。你們不聽我的話,我要罰你們做奴隸,把你們殺掉,你們不要妄想得到赦免”。這表明他的戰士不是奴隸,而是有自由身份的人,但他自己卻有一種奴隸主的派頭。雙方會戰於鳴條,麵對得到眾多族邦擁護的商湯集團,已是孤家寡人的夏桀勢難做出有效的抵抗,被迫逃到南巢,後來死在那裏。夏朝被推翻,商王朝建立起來。
商湯的武功很大,除推翻夏朝之外,又向四方征伐,擴展了商的政治領域,兵威一直影響到黃河上遊。湯在位20年而死,繼位的幾個兒子在位時間很短。這時伊尹輔政,便立湯的嫡長孫太甲繼位。在商朝初年的政治進程中,伊尹是一位起著關鍵作用的人物。伊尹並非出自商族,他原是商王身邊的仆役,來自商附近的有莘氏。他原本躬耕於“有莘之野”,有莘氏與商湯聯姻,派伊尹作為陪伴其女出嫁到商的媵臣,伊尹才得以接近商湯。他以烹調飲食的方法作為比喻,向湯進呈治國的道理,大得湯的信任,湯遂“舉任以國政”。伊尹往投於商的時候,商尚未滅夏。據說他曾為湯滅夏出謀劃策,親自出使夏朝,從事間諜活動,致使夏桀寵妃妺喜“與伊尹交而亡夏”。商朝建立後,伊尹為最重要的朝臣,受命為湯製定各地向商進獻方物之辦法。由於這種地位,在湯去世以後,伊尹以元老重臣的身份主持國政。湯的嫡長孫太甲是一位昏君,即位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荒淫無道,不聽伊尹的話。為了不使剛剛建立的商朝重蹈夏朝滅亡的覆轍,伊尹斷然放逐了太甲,令其重新學習湯的典刑,而代行商王職權處理國政,接受諸侯朝見。他寫了訓詞,教導太甲如何為君,如何做人。太甲被放逐到湯的葬地桐宮(今河南偃師附近)思過,經過三年的悔過自新,逐漸改惡從善。伊尹見其改過,又親自把他迎接回來複位,把政權交還給太甲,自己繼續當輔佐。太甲經過這次變故,果真吸取教訓,從此修德勤政,勵精圖治,繼承商湯的事業,於是“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商代進入和平穩定發展的時期。
五、武丁中興
盤庚遷殷以後,商朝有較大的發展,到武丁時期(前1250—前1192年),形成商代後期的極盛局麵。
盤庚死後,王位由其弟小辛、小乙先後繼承。公元前1251年,小乙死去,其子武丁繼立。武丁小的時候,與民眾一起參加勞動,了解民生的疾苦,據說這是他父親的安排,他的父親小乙是一位賢君,讓武丁從小經受一些磨練,是為將來治理國家做準備。小乙死後,武丁即位,在治喪期間“三年不言”,即三年內不發表任何政見,隻是廣泛聽取臣下和人民的意見。三年後,他把政事了解清楚,開始勤於政事。據甲骨學者統計,與武丁相關的卜辭共600多條,為晚商諸王之最,其中有關征伐的卜辭比較多,被武丁征伐的方國達81個。這一現象表明武丁時期是商朝向外用兵較多的時期。當時,商朝麵臨最大的威脅是西北和北方遊牧民族如土方、鬼方、羌方的侵擾。他們不時寇略商朝的邊邑,造成人員和財產的損失,有時甚至威脅到殷都的安全。商朝為了加強西北邊界的防禦力量,除建立一些軍事據點外,還在今山西中部、西部地區發展一部分屬國和建立城邑,借以控製西北各部。武丁曾多次和其妻子婦好派兵或親自率軍征討遊牧民族建立的方國。如對活動於今山西、陝西北部直到內蒙古河套以北附近的土方,不僅發兵征討,有時還親征,出兵人數少則3000,多則5000,卜辭中涉及商與土方衝突的就達上百條之多。活動在今陝西及其以北的廣闊地區的鬼方,是更強大的遊牧部落,武丁對鬼方用兵,經過三年時間,才取得了勝利。羌方位於今青藏高原東部至黃河上遊一帶,地廣人眾,軍力強盛,也是武丁經常討伐的對象,卜辭中有很多“擊羌”、“伐羌”的記載,俘虜中的羌人是商代用作人祭的主要犧牲,動輒數十上百。
婦好
婦好是武丁前期一位能征善戰的女將領,對武丁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陽殷墟遺址中心小屯村西北發現了婦好的墳墓,出土了許多鑄有“婦好”銘文的青銅器,從而證明該墓即為婦好墓。婦好墓成為商代考古中墓主與文字記載人物相符的第一次發現,而墓內殉葬的武器達120多件,這更證明了婦好其人的真實性及其作為能征善戰的女英雄
的真麵目。據卜辭記載,婦好是武丁的正妻,在武丁前期協助治政,幫助武丁指揮打仗。武丁和婦好共同出征過多次,其中指揮軍隊最多的一次是武丁和婦好帶領13000大軍,征伐羌方,並取得了勝利,但是到武丁後期,婦好出征不再見於記載。婦好到哪裏去了呢?有研究者認為婦好被武丁派往南方,在那裏駐兵鎮守,並負責將南方的物資包括南方的大龜等運往商都,供商王占卜之需,後來婦好死在那裏。婦好的兒子孝己已被立為太子,準備繼承王位,因懷念母親慟哭過度而死,所以商代世係表上有孝己之名而畫以虛線,表示未即位而死。那麼,武丁為什麼要把賢妻婦好發配至遠地而失去恩愛之情呢?這是因為商代實行一夫多妻製,商王一般都有幾個或幾十個妻子。婦好是武丁的結發妻子,隨著歲月的增長,武丁喜新厭舊,喜愛年輕美麗的後妻,遂冷落疏遠了婦好。這是目前對婦好生平的一種解釋,比較符合商代社會生活的實際情況。
在秦嶺以南的江漢有荊楚,東部至淮水和山東沿海一帶為東夷各部散居的夷方。這些地區的居民,在經濟生活和文化發展等方麵與中原地區相近,但地方特色較突出,在政治上也出現比較強烈的離心傾向,所以商朝時常對這些地區用兵,取得了不少勝利。荊楚就是周代楚國的前身,是活動於江漢流域的重要方國,地區廣大,物產豐盛,武丁討伐荊楚的戰爭使商朝獲得了大批的人口和物資,也打通了商朝通向東南沿海和南海的交通通道。商代貴族占卜時用的大量甲骨,其中甲為龜腹骨,這種大龜產於南海,北方沒有,應該是商人和居於嶺南的部族交換來的。所以,商人征伐荊楚的戰爭,把勢力向長江流域伸展,對商代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很大意義。
總之,武丁時期因其政治、經濟各方麵的發展而武力大盛,有效地阻遏了周邊遊牧民族和其他方國的侵擾,開拓了疆域,迫使眾多諸侯臣服,許多原來與商對立的方國轉而成為商的臣屬。對外戰爭的勝利,使商朝邁入鼎盛時期,先進的商文化隨之遠播,對各地的開發有積極影響。《詩經》的《商頌》中有很多歌頌武丁的詩歌,稱讚他能承受天命,繼承湯王的事業,開疆拓土,使四海來歸。數百年後,孟子不無誇張地說:“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孟子·公孫醜》)他使殷道複興,故被尊稱為“高宗”,後人常稱之為“聖賢之君”,讚揚他使商朝獲得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