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中華民國(1 / 3)

一、概述

中華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簡稱民國,是中國曆史上大動蕩大轉變的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終結階段。

19世紀末年,由於清王朝腐敗不堪和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國陷入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進步的中國人紛紛探求救亡圖存的辦法。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學說的傳播,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勢力開始登上中國的政治舞台。在和平改良失敗以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一批誌士仁人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革命救國的道路,執著地掀起了一次次推翻滿清封建專製統治的武裝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數月內各省響應,紛紛獨立。到12月29日,清廷原有22個行省中已有17省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2月12日,隆裕太後在袁世凱等大臣的脅迫下,代宣統帝溥儀發布《退位詔書》,大清帝國至此滅亡,宣告了中國2000多年封建君主製的終結。

袁世凱利用軍事與政治手腕,在南北議和中取得絕對優勢。不久,孫中山讓位於袁氏,民國政府遷都至北京,史稱北洋政府。在這一時期,中華民國民主體製遭遇兩次大危機:第一次是袁世凱稱帝,肇因是國民黨於國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位,有違袁氏專製獨裁之願,爾後國民黨領袖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殞命,政局突變,袁世凱趁亂稱帝,蔡鍔、唐繼堯與李烈鈞等發起護國運動推翻袁氏政府。第二次為張勳複辟,張勳後被段祺瑞驅逐,段氏廢棄《臨時約法》,孫中山隨即於廣州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舉起護法運動的大旗。同一時期,西方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引入中國,以北京學者為首的新青年派知識分子發起新文化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成為戰勝國,巴黎和會的青島歸屬問題使知識分子憤而發起五四運動,促使政府拒簽《凡爾賽條約》。

北洋政府因為府院之爭、貪汙腐敗與軍閥割據而動蕩不安,最後形成軍閥割據的局麵,主要勢力包括:據有東北、河北、山東的奉係張作霖(含魯係),盤踞河南、湖北、湖南的直係吳佩孚以及占有江浙、安徽、江西、福建的新直係孫傳芳。

廣州護法政府則與西南實力派軍閥意見不合,又因陳炯明政見與孫中山相左,第一次北伐失敗。孫中山在尋求美、英、法等國支持未果後,轉而接受蘇俄的援助。在蘇俄與中國共產黨幫助下重組國民黨,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實現了國共第一次合作。創立黃埔軍校,依照蘇聯紅軍的建軍原則和軍事製度,訓練軍事幹部。1925年7月1日,護法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建國民革命軍,東征陳炯明,平定滇、桂叛軍,在兩廣建立起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從而為國民革命軍北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27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吳佩孚、孫傳芳先後被擊潰,革命勢力迅速發展到長江、黃河流域。而正當北伐走向勝利的時候,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在南京建立起國民黨新軍閥的反動統治。不甘被屠戮的共產黨人於1927年8月1日發動南昌起義,開始獨立領導人民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1928年,西北軍馮玉祥與晉係閻錫山加入國民軍,兵分三路進攻北京。奉係軍閥張作霖退守東北途中被日本人炸死。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至此北伐完成,中華民國在形式上完成了統一。

國民黨新軍閥之間矛盾重重,為爭權奪利不時爆發衝突與戰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1930年的中原大戰,以蔣介石勝利而告一段落。權力得到鞏固的蔣氏先後發動針對中共中央蘇區的五次“圍剿”。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長征撤退。1935年1月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中國共產黨改變了被動局麵,最終勝利抵達陝北。

日本帝國主義於此期間逐步加強侵略,“九一八”事變後吞並東北並建立滿洲國。日本發動“一二·八”事變意圖侵略上海,因19路軍的奮勇抵抗而未能得逞,隨後借長城戰役、華北五省自治,企圖吞並中國華北。當時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對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在中國共產黨倡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內反日情緒日益高漲以及張學良因剿共失利及東北軍思鄉等因素共同發酵下,發生了1936年12月的西安事變,蔣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剿共。這一事件最終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中國共產黨所屬軍隊改編為八路軍與新四軍。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11月,占領上海。12月13日,攻陷中國首都南京,製造了震驚中外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展開14年抗戰的後8年全麵抗戰。中國國民黨指揮的正麵戰場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團結一致相互配合奮勇殺敵,使日軍付出了重大傷亡。據統計,中國戰場年平均牽製日本陸軍74%以上,最高年份達90%。日軍在海外作戰損失的287萬人中,有150萬在中國戰場傷亡。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中美英三國正式對日德意宣戰,中國戰區遂正式成為二戰盟軍反法西斯戰場,蔣介石任盟軍中國戰區(含越南、泰國、柬埔寨、老撾)統帥。英國控製的滇緬公路向中國開放,中國派出精銳的遠征部隊,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1945年8月初,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蘇聯軍隊出兵中國東北,中國軍隊展開全麵反攻,日本天皇裕仁被迫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密蘇裏”號戰列艦上與盟國簽訂投降文書。9月9日,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行了受降儀式。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同時宣告結束。

1945年10月10日,國共兩黨在重慶達成雙十協定,確定以軍隊國家化、政治民主化、黨派平等、地方自治之途徑達到和平民主建國。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通過了有利於人民的決議,受到全國人民的歡迎。國民黨雖然也宣布批準政協決議,但提出許多保留條件。接著,在3月間召開的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上竟不承認政協會議的約束力,鼓吹一黨專政,同時對全國人民要求遵守政協決議和反內戰的活動橫加破壞、鎮壓,製造了“校場口事件”、“李聞血案”及“下關慘案”等流血事件。

1946年5月,國民政府從重慶還都南京,國共談判也轉到南京舉行。蔣介石借口共產黨拒絕從蘇北、皖北等地撤退,公然調集20萬軍隊,於6月大舉圍攻以宣化店為中心的中原解放區,發動全麵內戰。

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在成功抵擋住國民黨數百萬軍隊全麵進攻之後,迅速轉入反攻,從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連續組織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摧毀了國民黨賴以維持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強渡長江。23日解放南京,中華民國在大陸的最後一屆政府垮台,宣告國民黨在大陸22年統治的結束。接著,解放軍攻占上海、杭州、南昌、武漢等城市。殘餘的國民黨軍隊紛紛退向兩廣、西南、西北及台灣等地。蔣介石在廣州成立國民黨非常委員會,後又退至四川,企圖負隅頑抗。人民解放軍分路展開追殲戰,席卷兩廣、福建、西南及西北地區。在人民解放軍勝利進軍的形勢下,綏遠、新疆、湖南、雲南等省的國民黨軍政人員紛紛通電起義。蔣介石最後帶領餘部敗退台灣,仍沿用“中華民國”國號。

二、民國締造者孫中山

孫中山是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製”。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生於廣東香山(今中山)翠亨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名帝象,讀書時取名文,字德明,號日新,1886年改號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後,則常以中山為名。

孫中山10歲入塾讀書,1878年隨母赴檀香山,在長兄孫眉的資助下就讀於英美教會所辦的意奧蘭尼學校和奧阿厚書院,開始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年起,孫中山求學於香港拔萃書室、域多利書院、廣州博濟醫院附屬南華醫學堂、香港西醫書院(後並入香港大學),結識陳少白、楊鶴齡、尤列等人,被稱作“四大寇”。

1892年,孫中山從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先後在澳門、廣州行醫,結交同誌,醞釀反清。1894年春,赴天津上書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但未被采納。10月,赴檀香山。11月24日,創立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民主革命主張。次年1月回到香港,與輔仁文社的楊衢雲等聯絡,成立興中會總部。準備在秋天於廣州發動起義,事泄失敗,逃往日本,在橫濱設興中會分會。後赴美英等國考察。1896年10月,在英國倫敦被清政府駐英使館人員誘捕,幸得康德黎等營救脫險。旅歐期間悉心鑽研西方各國政治、經濟等書籍,開始接觸社會主義學說,鼓吹“非革命不能救中國”。1897年秋孫中山赴日本,結交朝野人士,爭取他們支持中國革命。1900年10月,派鄭士良到廣東惠州(今惠陽)三洲田發動起義。義軍奮戰半月,因餉械不繼失敗。

1904年,孫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泰國、美國等地對華僑及留學生宣傳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國的留學生中建立了革命團體,在此期間也與國內的革命團體和革命誌士建立了聯係。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采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從1906年至1911年,同盟會在華南各地組織多次武裝起義,孫中山為起義製定戰略方針,並在海外奔走,為起義籌募經費。1907年12月,鎮南關起義時還親臨前線參加戰鬥。各次起義均因缺乏群眾基礎、組織不夠嚴密而失敗,但革命黨人前仆後繼,英勇戰鬥,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給全國人民以極大鼓舞,特別是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之役,在全國引起了巨大震動,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鍾。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孫中山在美國得知消息後,12月下旬回國,隨即被17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2月12日,溥儀宣布退位,長達2000多年的君主專製製度最終結束。孫中山製定和公布了一係列改革和進步的法令,3月11日,頒布帶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由於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強大壓力與革命黨本身的渙散無力,孫中山被迫於1912年2月13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讓位於袁世凱,4月1日,正式解職。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孫中山任理事長。9月接受袁世凱任命,任全國鐵路督辦,計劃10年內修築20萬裏鐵路。1913年2月赴日本考察鐵路,籌辦借款。3月,宋教仁遇刺案發生,主張武力倒袁。7月,發動“二次革命”,失敗後逃亡日本。次年7月,鑒於國民黨渙散,另組中華革命黨,被推舉為總理,希望恢複和發揚同盟會的精神,準備“再舉革命”。

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東京結婚。1916年5月,從日本回到上海發表討袁宣言。袁世凱死後,為反對段祺瑞廢棄《臨時約法》而鬥爭。1917年8月,在廣州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護法軍政府),任海陸軍大元帥,打起“護法”旗號。次年,因受滇、桂軍閥排擠,被迫於5月向國會非常會議辭職,認識到南北軍閥“如一丘之貉”。此後孫中山寓居上海,到1920年11月,完成過去已著手撰寫的《建國方略》,對以往的革命經驗進行總結,提出了改造和建設中國的宏偉計劃。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1918年5月,孫中山致電列寧和蘇維埃政府,祝賀十月革命勝利,表示希望中俄兩國革命黨團結一致,共同奮鬥。1919年8月,孫中山委派胡漢民、朱執信、廖仲愷等人在上海創辦《建設》雜誌,大力宣傳民主革命理論。10月,宣布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8月,孫中山命駐閩粵軍回師廣東,驅逐了桂係軍閥。11月,孫中山回到廣州,重舉護法旗幟。1921年5月,他在廣州就任非常國會推舉的非常大總統,接著出師廣西,消滅了桂係軍閥陸榮廷的勢力,準備以兩廣為根據地北伐。掌握廣東軍隊統率權的陳炯明,於1922年6月發動叛亂。孫中山被迫離開廣州再赴上海。

陳炯明的叛變使孫中山陷入極為困難的境地,他決心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歡迎李大釗等共產黨人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1923年1月,與蘇聯代表越飛發表《孫文越飛宣言》,奠定了聯俄政策的基礎。1923年1月,表示服從孫中山的滇、桂軍隊將陳炯明逐出廣州。2月,孫中山返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與此同時,逐步加緊改組中國國民黨的準備工作。8月,派出以蔣介石為首的孫逸仙博士代表團到蘇聯考察政治、黨務和軍事。10月,聘請蘇聯派來的鮑羅廷為顧問。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新的黨綱、黨章、宣言,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選出有中國共產黨人參加的中央領導機構。重新解釋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改組中國國民黨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6月,在廣州黃埔長州島創立陸軍軍官學校,依照蘇聯紅軍的建軍原則和軍事製度,訓練軍事幹部,為建立革命軍隊打下基礎。積極組織東征軍和北伐軍。10月,鎮壓廣州商團叛亂。11月,應馮玉祥之邀北上商討國是。行前發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的主張。12月底,扶病到達北京。同段祺瑞政府進行堅決鬥爭,決定國民黨不參加段將要召集的軍閥分贓的“善後會議”,積極籌備召開國民會議。因積勞病劇,於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遺囑》號召“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1929年6月1日,遺體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在政治上也為後繼者留下珍貴遺產。

北洋係

1895年,袁世凱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練兵,更名為“新建陸軍”,漸為清廷所倚重。這股軍隊後來發展成為北洋六鎮(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民國初年的北洋係軍閥亦多源自清末新軍。袁世凱聘德國軍官十餘人擔任教習,又從天津武備學堂中挑選百餘名學生任各級軍官,並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親信,以加強對全軍的控製。這些人以後大都成為清末民初的軍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勳等。小站練兵是中國新式軍隊發展的轉折點,也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北洋係”這個詞也即來源於此。

三、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字慰亭,別號容庵,1859年9月16日,他出生在河南項城縣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為清朝顯貴,權重一方。袁世凱早年科舉不第,又逢清季兵燹,便棄文投軍,依附淮軍將領吳長慶門下。1882年,大清藩屬朝鮮內亂,求助於清廷,袁世凱即隨軍入朝平亂。駐朝期間,袁世凱頭腦靈活,辦事機敏、幹練,表現出較高的外交、軍事才能,頗為清廷朝野矚目。1885年,李鴻章保薦他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在朝鮮的12年,袁世凱有效地遏製了日本和沙俄對朝鮮的滲透。甲午戰爭前夕,袁見局勢嚴重,便請調回國。

1895年,袁世凱受軍務處大臣榮祿推薦接替胡燏棻到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練兵。袁以定武軍為基礎,招募大批青壯年,擴編為7000多人的“新建陸軍”。他聘請德國教官,采用新的訓練方法,分馬、步、炮、工、輜等兵種,全部洋式裝備,他的部隊成為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部隊之一。他為了牢固掌握兵權,又進一步培植一大批親信勢力,網羅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徐世昌、曹錕、張勳等人,委以重任,形成日後北洋軍閥集團的班底。小站練兵是中國新式軍隊發展的轉折點,也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1897年,袁被擢為直隸按察使,仍主持練兵事宜。

戊戌變法時期,鑒於袁參加過強學會,懂外交,掌握軍隊,光緒帝於9月16日親自召見,特賞候補侍郎銜,專辦練兵事務。18日,形勢急轉,維新派與頑固派鬥爭白熱化,譚嗣同夜訪,要求他殺榮祿,除舊黨。袁表麵應承,事後,經過反複權衡,認為維新派實力有限,難成大事,於是立即返回天津,向榮祿告密。慈禧囚禁光緒帝,捕殺譚嗣同等“六君子”,戊戌變法失敗。袁世凱因此取得榮祿等的信任,從此進一步飛黃騰達。

1899年6月,袁被提升為工部右侍郎,12月署理山東巡撫,率軍在山東鎮壓義和團。1901年11月,他繼李鴻章之後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實授。袁世凱一躍而成為中外矚目的實力人物。1902年,袁世凱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在保定編練北洋軍。至1905年北洋六鎮編練成軍,每鎮12500餘人,除第一鎮係滿族貴族鐵良統率的旗兵外,其餘五鎮全是他的嫡係。同時,袁世凱還兼任督辦電政大臣、督辦鐵路大臣及會議商約大臣。通過辦理新政,他得以“內結親貴,外樹黨援”,很快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

袁權勢的急劇膨脹引起了滿清貴族的猜忌。1907年,袁調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大臣,實際上被剝奪了對北洋軍的直接指揮權。1908年11月,光緒帝、慈禧太後相繼死去,宣統帝繼位,攝政王載灃監國,借口袁有“足疾”將其趕回老家“養病”,從而奪回了大權。但袁並未回原籍,而是躲在交通便利的彰德(今安陽),操縱舊部,窺視形勢,伺機再起。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廷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以挽回危局,任命他為內閣總理。1912年2月,袁在帝國主義支持下,逼迫溥儀退位,采用軍事威脅和談判相結合的反革命手段,竊取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務。1913年3月,袁派人在上海刺殺了主張建立責任內閣製的宋教仁,繼之鎮壓了國民黨人發動的“二次革命”。隨後,袁一方麵竭力破壞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加緊專製獨裁統治的建立;另一方麵大肆出賣國家主權,極力尋求帝國主義的支持,為複辟帝製作積極準備。

袁世凱強迫國會改變先定憲法、後選總統的立法程序,於1913年10月6日先進行正式大總統的選舉。當天,被袁收買的便衣軍警、地痞流氓數千人,打著“公民團”的旗幟包圍了國會,高喊“今天不選出我們中意的大總統,你們就休想出院”,在會場外麵搗亂。議員們從早上8時到晚上10時,忍饑挨餓,連選三次,最後屈服於袁世凱的武力,將袁世凱捧上正式大總統的寶座。11月4日,袁世凱過河拆橋,下令解散國民黨,收繳438名國民黨議員的證書、證章,使國會不足法定人數無法開會而名存實亡。1914年1月10日,正式下令解散了國會。2月,袁世凱授意成立“約法會議”,製定“新約法”。5月,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公布所謂《中華民國約法》。這個“新約法”改責任內閣製為總統製,“大總統總攬統治權”,凡一切內政、外交、軍事、製定憲法和官製、任免大權,統由袁獨攬。12月,“約法會議”通過《總統選舉法》修正案,規定總統任期10年,連任無限製,下一任總統由現任總統提名。這樣,袁世凱不但可以終身連任總統,其子孫也可以世襲總統職位。袁世凱的頭上除了剩下一塊“中華民國”的空招牌以外,其他一切已和專製皇帝沒有區別。

經過長期準備,袁世凱認為條件已經成熟,遂即著手帝製複辟活動。1915年8月,首先由其外國顧問古德諾(美)和有賀長雄(日)出麵,先後發表《新約法論》、《共和與君主論》等,鼓吹中國“以君主製行之為易”,共和製不適合中國國情的謬論。袁又指使楊度、嚴複、劉師培、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六人在北京成立“籌安會”,以學術團體的名義研究國體問題,公開鼓吹恢複帝製,要求召開國民會議變更國體。為了盜用“民意”,袁還授意梁士詒等於9月19日成立“全國請願聯合會”,兩次請願盡快決定國體。袁在各地的親信也聞風而動,組織各種“請願團”,紛紛要求變共和政體為君主政體。10月到11月,在袁的統一指揮下,在各省長官監督下,各省選出國民代表1993人,進行國體投票,結果全部擁護君主製。12月11日,參政院以“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的名義上“推戴書”,“恭戴今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12日,袁世凱申令尊重民意接受帝位。次日,在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賀,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以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定於元旦舉行登基大典。至此,袁世凱複辟帝製的醜劇達到了高潮。

袁世凱倒行逆施複辟帝製的行徑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12月25日,蔡鍔等在雲南率先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武力討袁,各地紛起響應。1916年1月至3月,貴州、廣西先後宣布獨立,四川、湖南、廣東等省的形勢也對袁非常不利。北洋軍閥內部也發生了分化,袁世凱手下的兩員大將段祺瑞和馮國璋對帝製都抱消極態度,馮國璋甚至暗中和護國軍聯絡。在這種形勢下,袁世凱不得不在1916年2月25日下令緩辦帝製,撤銷大典籌備處,3月22日,又宣布取消帝製,廢除“洪憲”年號,仍以“大總統”的名義發布命令。從稱帝到取消帝製,袁僅當了83天皇帝。

護國戰爭

中國近代發生的一場內戰,起因是袁世凱在1915年12月於北京宣布接受帝製,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雲南宣布獨立,並且出兵討袁。袁世凱的軍隊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後亦紛紛宣布獨立。袁世凱在內外壓迫下宣布取消帝製,並於數月後病逝。

袁繼續留居大總統位,招致全國上下的強烈不滿。孫中山發表“保持民國,不徒以去袁為畢事”的宣言。進步黨和西南軍閥在廣東肇慶組織護國軍務院,不承認袁世凱為總統,並繼續進行討袁戰爭。全國各地紛紛發表宣言、通電,反對袁繼續做總統。5月下旬,袁自認為最可靠的親信,四川將軍陳宧、湖南將軍湯薌銘,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也相繼宣布獨立。袁世凱眾叛親離,真正成了孤家寡人。6月6日,他在全國人民的唾罵聲中憂憤而終。

四、府院之爭

1916年6月,袁世凱病死,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恢複了《臨時約法》和國會,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補選馮國璋為副總統。段以北洋正統派首領自居,依附日本軍閥,掌握軍政大權,與黎元洪分庭抗禮。二人各自代表的總統府和國務院之間展開了爭權奪利的激烈鬥爭,這就是所謂的“府院之爭”。它實質上反映了美、日兩國在爭奪中國權益上的矛盾和中國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

段祺瑞及其親信國務院秘書長徐樹錚竭力把政府議決事件及官吏任免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總統隻需蓋印批準即可。黎元洪卻不願作隻蓋印的工具。8月下旬,他指使總統府秘書長丁世嶧提出《府院辦事手續草案》,主要內容包括兩點:總統得隨時出席國務會議;所有國務院議決事件及任免官吏命令須經該管部長官同意後,再呈大總統蓋印,如總統有不同意見時,得交回國務院再議。同時,黎元洪又支持內務總長孫洪伊(國民黨)與段祺瑞、徐樹錚的獨裁行為作鬥爭。段祺瑞不肯讓步,幾次以辭職相威脅,最後竟用武力將孫洪伊逐出內閣,又唆使督軍團脅迫黎元洪罷免了丁世嶧,段祺瑞也授意徐樹錚辭職作為讓步,才暫時緩和了雙方的矛盾。

8月1日,國會複會後,即著手製憲工作。國民黨議員主張學習歐美共和製,將省製列入憲法,實行省長民選,地方自治,以反對北洋軍閥集權,維持南方實力派的半獨立地位,使國民黨也得到存在和發展的條件。此主張得到各省議會和西南地方實力派的支持。進步黨以“憲法案研究會”即“研究係”的名義在國會中活動,堅決反對省製入憲,以取寵於正在謀求中央獨裁統治的皖係軍閥。與此同時,在辯論國會體製問題時,國民黨主張擴大國會權限,以抵製段祺瑞的專製獨裁;研究係則主張縮小國會權力,改兩院為一院,以迎合皖係專製的需要。由於國民黨在國會中居多數,研究係的主張不能得逞。因此,段祺瑞、徐樹錚等皖係首領對國會甚為不滿,他們不斷挑動北洋各省督軍出麵幹涉國會,打擊國民黨。為此,以張勳和倪嗣衝為首的北洋係各省督軍代表先後兩次在徐州開會,要求修改憲法,改組國會,驅逐國民黨員出內閣,脅迫南方獨立省份迅即取消獨立,否則“以武力解決”。梁啟超的研究係也勾結督軍團,內外配合,夾擊國會和國民黨。

督軍團肆意幹政,引起社會各界的譴責,南方實力派也表示不滿。黎元洪深感憂慮,在9月29日發布了一道禁止軍人幹政的訓令。段祺瑞則極力包庇張勳,掩蓋徐州會議真相,並且又策動督軍團在1917年1月9日開第三次徐州會議,提出解散國會、修改約法、改組內閣和總統府四項所謂解決時局的主張。雙方矛盾達到白熱化的程度,最終在要不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國宣戰這個問題上攤牌。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一開始是反對中國參戰的,因為中國參戰後,在結束戰爭的和會上將以戰勝國資格發言,會動搖它在中國奪得的種種權益。但到1916年,日本的態度改變了,因為這年7月3日日俄訂立密約,雙方互相承認在中國的利益;1917年2、3月份,日本又分別同英、法、俄、意達成密約,約定日本支持中國參戰,而四國應允在戰後和會上支持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於是,日本一反原來的態度,不但不反對中國參戰,而且竭力拉北京入夥,企圖以此操縱中國的政局。

美國起初對大戰持中立態度。1917年2月3日,在內外壓力下,美國宣布對德絕交,準備參戰。但它不希望中國參戰,怕自己參戰後分不出力量來同日本鬥爭,中國參戰反而會給日本進一步控製中國的機會。因此,在2、3月份,美國國務卿藍辛多次要駐華公使芮恩施說服中國不要參戰,說歐洲戰局尚不需要中國參戰。可見,日美雙方都想通過參戰問題牽製中國政局。在黎元洪與段祺瑞進行府院之爭時,做過袁世凱總統日籍顧問的有賀長雄,慫恿段祺瑞解散國會以貫徹參戰主張;芮恩施則警告外交部次長陳籙:任何企圖推翻國會以達到參戰目的的舉動將不會獲得美國的同情。

在美日的這次角逐中,段祺瑞為解決擴充軍隊等問題的財源,決定親日。在日本支持和慫恿下,他決心立即與德斷交,繼之以宣戰。可見,段祺瑞主張參戰,在政治上雖然有些道理,實際上卻包藏著陰險和醜惡的用心。他以參戰為名,進一步投靠日本,借款擴軍,排除異己,征服南方,統一中國,走的是袁世凱賣國獨裁的老路。黎元洪則擔心段在參戰名義下,進一步加強對自己和國會的控製,便接受美國的立場。因此,當3月4日段親率閣員到總統府,請黎元洪在對德絕交谘文上蓋印時,黎斷然拒絕。段即以辭職相威脅。黎想乘機改組內閣,未成,在徐世昌及副總統馮國璋的調解下,隻得妥協。3月10日、11日,參眾兩院也通過對德絕交案。

接著是討論參戰問題。當時國會內外、朝野上下都強烈反對中國參戰,於是段祺瑞又啟用督軍團。5月1日,內閣討論對德宣戰問題時,倪嗣衝等人闖入會場,表示各省督軍一致支持總理段祺瑞對德方針,終於脅迫內閣匆匆通過了對德宣戰案,然後脅迫黎元洪核準。5月10日,國會開會審議對德宣戰案。段祺瑞重施袁世凱的故伎,采取偽造民意的辦法,雇傭軍警、乞丐、流氓、遊民等數千人組成各種名目的“公民請願團”,將國會層層包圍,要求當日通過參戰案,否則不許議員離開會場。段祺瑞的這一卑劣行徑遭到議員們的堅決抵製,他們宣布停止開會,非皖係內閣閣員也相繼辭職。全國各界紛紛要求北京政府嚴懲“公民團”的肇事者。在這種情況下,19日,國會議決“對德宣戰案”緩議。

段祺瑞利用“公民團”脅迫國會未能得手,便決心解散國會。他利用督軍團名義,以憲法草案不適合國情為借口,呈請黎元洪解散國會,改製憲法。國會則呈請黎元洪免去段的國務總理職務。黎元洪利用全國反段的要求,在美國公使“允為後盾”的情況下,下令將段祺瑞免職,以外交總長伍廷芳代之。此令一出,段祺瑞立即命令八省皖係督軍宣布脫離中央,並電促黎元洪辭職,其本人則離京赴津,在天津組織“獨立各省總參謀部”,與北京的黎元洪政權相對抗。黎元洪在段派的壓力下進退失措,隻好同意由張勳進京調停,導致張勳演出了一幕複辟的醜劇。

張勳複辟

1917年6月,張勳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辮子兵”,借“調停”為名,於6月14日進北京。入京後,張勳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讚複辟大業”。同月30日,他在清宮召開“禦前會議”,並於7月1日攆走黎元洪,把12歲的溥儀抬出來宣布複辟,改稱此年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龍旗,自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康有為被封為“弼德院”副院長。這就是史家稱的“張勳複辟”或“丁巳複辟”。結果複辟僅12天破產。

張勳複辟失敗後,黎元洪被迫通電下野,並推薦副總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8月1日,馮國璋入京就職,但繼續擔任內閣總理的段祺瑞因有“再造共和”之功,其聲望和勢力遠高於馮國璋。8月14日,段祺瑞政府正式對德奧宣戰,加入協約國。從這一年開始一直到一戰結束,中國沒有派軍隊直接參戰,但先後派出了10多萬勞工到歐洲參與戰爭服務。

對德宣戰後,段祺瑞假借各種名目向日本借款,名為建立參戰軍,實則是為擴大皖係的勢力,推行“武力統一”政策。出於扶植在華代理人的目的,日本對此“慷慨解囊”,並派西原龜三來華商討細節。此後兩年多時間裏,西原多次奔走於兩國之間,段祺瑞則派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等經辦,總計貸款超過3億日元,史稱“西原借款”。通過貸款,日本也取得了不少在華利益,如東北、華北的鐵路,黑、吉兩省的金礦和森林等,可以說段祺瑞貸款對中國的損害遠遠超過了袁世凱時期的二十一條。

五、五四運動

1917年11月7日,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用暴力推翻了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中國人民看到了爭取中華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同時也受到了極大的鼓舞,激發了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而鬥爭的熱情。

五四運動爆發的基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加緊侵略和北洋軍閥政府的賣國殘民統治,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處理戰後世界問題,1919年1月,戰勝國在巴黎召開所謂“和平會議”,擬定對戰敗國的和約,實際上是一個由美、英、法三國操縱的帝國主義分贓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派出了陸征祥、王正廷和顧維鈞等5人組成的代表團出席了會議,並向和會提出三項要求:第一,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即廢除勢力範圍,撤退外國軍警,裁退外國郵政電報機關,撤銷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歸還租界,關稅自主。第二,取消日本同袁世凱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二十一條》;第三,歸還大戰期間被日本搶去的德國在山東侵占的各種權利,將膠州灣租界地、膠濟鐵路及其他權益直接歸還中國。中國人民對和會曾抱有希望和幻想,以為“公理”可以戰勝“強權”,中國的要求可能會得到滿足。但是,巴黎和會在美、英、法等國操縱下,對前兩項要求根本不予討論,說什麼不在和會的討論範圍之內。關於第三項要求,日本態度蠻橫,以北京政府在1917年9月曾以換文的形式表示“欣然同意”為理由拒絕歸還。和會竟然同意日本的要求,把轉讓山東權利給日本寫入對德和約中,而且北洋軍閥政府竟然準備在“和約”上簽字。幻想破滅了,“什麼公理,什麼永久和平,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話”,於是,長久以來蘊藏在人民心裏的怒火就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