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先賢聖哲(1)(1 / 3)

老子:道家學派的始祖

老子(約公元前580—前500年)生活在春秋時期,原名李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河南周口鹿邑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學派創始人。

相傳老子的母親懷了九九八十一天的身孕,從腋下產出老子。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穀關(今河南靈寶)點化函穀關總兵伊喜,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觀此處依山傍水(終南山田峪河)、峰巒起伏,遂在此駐足,並結草為樓修行說經,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老子》、《老子五千文》)。沿傳至今世稱樓觀台。內存曆代文人騷客墨跡碑石300餘座。史稱道教發源地。老子羽化後葬於距此8公裏的西樓觀,現存老子墓。老子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1老子

關於老子的姓字,曆來說法不一。《莊子》稱他為老聃,書中的內篇《德充符》,外篇《天地》、《天運》、《田子方》、《知北遊》等都把老子視為前輩,這是戰國中晚期道家學派筆下的老子。秦漢之際成書的《禮記》中《曾子問》篇也把老子視為與孔子同時代的知禮守禮的長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大體上把老子描寫為道家,其中攙入老萊子和太史儋兩個名字。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解釋說,“於周則老子”,“於楚老萊子”,可見老子和老萊子是兩人。至於太史儋,司馬遷說:自老子死後百二十九年,有周太史儋見秦獻公雲雲。清代到近代學者汪中、梁啟超等把老子世係同太史儋聯係起來研究,認為老子就是太史儋,戰國時人,是《道德經》的作者。也有學者認為可能“老”是老子的姓或氏,其名為聃,故稱老聃。他們提出,《莊子?天下》曾綜述關於老聃的學說,《呂氏春秋?不二》也稱“老聃貴柔”,名字與思想一致,故老聃就是老子。但是《道德經》書中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與傳說中孔子問禮於老聃有矛盾。《道德經》書裏有些詞句不可能出現在春秋時期,如“萬乘之主”,當時並沒有萬乘的大國,也不見於戰國以前的著作;另有一些文字也存在類似情況。所以,《道德經》書是否為老聃所作也有疑問。當今學術界不少人認為老子其人可能生活於春秋末年,《道德經》一書卻是戰國時期的作品。但探討老子哲學,隻能以《道德經》一書為依據。

《道德經》成書於戰國前期,有人以為它基本上是春秋時期老聃思想的記述,又經過後人的加工和補充。關於《道德經》一書的作者,學術界爭論較大。韓非認為是老聃,司馬遷指出也可能是太史儋,但後來很少有人從後說。還有人認為李耳與老聃並非一人,老子是李耳而不是老聃。學術界一般認為老子就是老聃。近人高亨考證,老聃亦即《左傳》中的老陽子,可備一說。從漢初崇尚黃老以來,曆代對《道德經》一書的研究和注釋之多,僅次於儒家的《論語》。其注本有六七百種。

關於《道德經》的性質,有人說是“兵書”,也有人說是講“南麵之術”,即政治統治理論的書。這正表明該書是一部哲學著作,能被應用於各個方麵。《道德經》書中最高的哲學範疇是“道”。“道”本來是具體的道路,但在老子後,已成為表示客觀規律和人們處事原則的哲學概念。當時思想家們主要關心的問題是弄清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性,廣泛談論“天道”、“人道”、“治國之道”、“用兵之道”等等。《道德經》的巨大功績就是把這些具體領域中的道概括為普遍的、不帶具體規定的道,並且對道的性質和內容作了多方麵的闡釋。

長沙馬王堆帛書《道德經》甲本(部分)老子說,道無形無象,看不見摸不著,是和具體物根本不同的東西。他認為,具體物是有對立的,有美就有醜,有善就有惡,“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而道是無對立的,它“混而為一”。萬物都有生有滅,“夫物芸芸,各歸其根”,因而是“不常”,而道是“常”,是永恒存在的。他反對人們爭勝鬥強,有所追求。他還認為具體的事物都要向其反麵轉化,“正複為奇”,“善複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隻有得道才能使人長生久視。得道的人要象無知的嬰兒減少欲望的追求,“不言”、“無為”,這樣不僅能保全自己,使大家免於鬥爭,也能把天下治理好。但是人們被具體事物所迷惑由來已久,不知“物壯則老”,這是不合乎道的。不合乎道就會很快滅亡,所以人們應象水那樣,甘心處於柔弱、卑下的地位,無所追求,也不和人爭執。漢初的統治者采取“與民生息”的政策,曾一度把老子的“無為”思想作為信條;魏晉時期政治混亂,戰爭頻仍,玄學家們感到人生無常,也從《道德經》中尋找安慰。《道德經》對後世影響深遠,以它為主,形成了中國曆史上和儒家對立的道家學派。

《道德經》的傳本頗多,較著名者有河上公注本、王弼注本及唐傅奕的《老子古本篇》。現今通行的是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其順序為《道篇》在前,《德篇》在後。1973年馬王堆漢墓發現帛書本,則是《德篇》在前,與《韓非子》所引文句順序一致。《史記》稱道家為“道德家”,並有“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的記載,似乎司馬遷所見《老子》傳本仍是《道篇》在前,可能該書當時就有兩種順序不同的傳本。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其內容主要見《道德經》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道德經》一書在國際上影響深遠,其國外版本有1000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名人名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孔子:萬世師表的一代文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今山東曲阜)人,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編撰的《春秋》開私人修史先例,他的學說成為中國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的本源。在中國,兩千多年來孔子和他的思想影響深遠,他被尊為“聖人”。

大約公元前551年,孔子誕生在魯國(現在山東曲阜)。魯國東南有一座昌平山,山下即古昌平鄉,昌平鄉東有一座不太高的小山,名叫尼丘山。父母認為他是尼丘山賜予自己的,便給他起名為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72歲的父親不幸去世了,孀居的母親隻好與年幼的孔子相依為命,在貧困中度日。

當時的魯國都城曲阜是魯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典籍豐富,名師眾多。因此,孔子自幼就生活在曲阜的傳統文化氣勢中,接觸到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周王朝的典章文獻,禮儀製度。孔子的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將來能夠光宗耀祖,繼承先聖商湯的業績,長大後成為有出息的人,教他學習周王朝的《詩》、《書》、《禮》、《樂》。因此,他在父亡母寡,家道中落的情況下,仍然發憤學習周禮。

2孔子

孔子是個聽話而好靜的孩子。當他一個人遊戲的時候,常愛擺設三寶,學祭神的動作。“這孩子與眾不同,竟能做敬神的遊戲,真難得。”他的母親常這麼想著,看著幼小的孔子做遊戲。盡管他們吃穿都不如別人,母親還是常向孔子談起孔家曆代祖先的輝煌故事,不知不覺中孔子幼小的心靈中產生了“我要努力,不辱沒祖先的榮譽”的信念。

孔子的母親因終日操勞變得體弱多病。每次母親病倒,孔子都盡心地服侍左右。當母親病情嚴重時,他便衣不解帶地陪伴在她左右。母親有時看他太辛苦了,便勸他去睡一會兒,可是他一直不肯,並說:“我睡不睡沒關係,您的身體要緊!”母親常為他的孝順懂事掉下辛酸而幸福的眼淚。

13歲的孔子開始上學,教師都是村落中的長老擔任,當然,他們隻是將詩、書、禮、樂簡單地介紹一番。一開始,孔子所學的主要是敬神祭祀的禮節、對待長輩的禮貌和一些修身做人的道理。孔子剛開始隻是默默地聽老師的講解,從不發問,後來,他常提出一連串的問題,每一個疑問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他的老師和母親有時也被他問得不知如何作答才好。

孔子後來自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也就是說他從15歲開始對學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孔子好學不倦,博學多識,主張“學而優則仕”。他盼望有朝一日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可仕途的大門卻遲遲沒向他打開。孔子認為人應該“三十而立”,他三十歲時辦起了私學,招收了很多學生,據說他的學生前後大概有三千多人。孔子招收的學生不分貴賤,貴族子弟、平民子弟甚至魯國以外的青年都慕名而來。孔子培養學生有一套獨特的方法,他善於循循善誘,他的教學成效顯著,他的弟子中精通六藝的得意門生就有72人之多。

孔子在教育上是成功的,但在仕途上卻屢屢碰壁,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孔子是一個有政治極負的人,他渴望得到一位賢明君主的重用,出仕從政,以實現自己的“仁政德治”,做到“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救民於水火之中”。

50歲時,孔子終於有機會升任魯國的司寇。孔子做的很出色,除了取得外交勝利,打擊了割據勢力,其他方麵的政績也為人稱道:商人不敢胡亂漲價,社會秩序大有改善。但鄰國齊國擔心魯國強大起來對己不利,就設法從內部進行破壞。齊國君知道魯定公是好色且喜歡犬馬之樂的人,便投其所好,給他送來美女、華麗馬車。魯定公果然陷於其中,難以自拔,不再理會朝政,自然也不再找孔子商議政事了。孔子感到自己已經不能繼續施展政治抱負,於是,帶領弟子們離開了魯國。

公元前497年,孔子開始了為期14年的周遊列國的漫長旅程。他盼望著從中尋到一塊能實現自己抱負的樂土,可當時諸侯國各國爭戰不休,縱使他有滿腔的學問和治國主張,也沒有人對此感興趣,用他自己的話說,猶如喪家之犬,受到驅逐。他周遊各國,曆盡磨難,終歸未被重用。最後,孔子隻得返回家鄉,這時,他已經68歲了。

孔子為自己的政治抱負無法施展而傷心失望。最後,他決定為後世留點有價值的東西,也希望借此警告天下的亂臣賊子,能使其恢複先王之道,於是他決意編寫《春秋》。

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文化教育事業並做出了巨大貢獻。孔子大力提倡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他認為“仁”即愛人,他還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論點。孔子以為做到“仁”就能很好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也會安定。他說“克己複禮為仁”、“剛毅木訥,近仁”,意思是真正做一個人不是那麼容易的,必須剛強、果敢、樸實、謹慎才行;要使天下歸仁,就更不容易,首先要厚道,要有敏感的同情心。所以,他主張治國要減稅、寬刑,主張以德服人。孔子說,一個人要做到“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才真像個仁厚之人。這些話看似容易,要實現它,才能知道這其實是至高至難境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嚴於律己、寬以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