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先賢聖哲(1)(3 / 3)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在《墨子》一書中,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實必須相符的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談辯者談辯”,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他在反駁別人的觀點時常說“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也”,並把“無故從有故”,即沒有理由的服從有理由的作為辯論的原則。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範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準,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係。

另外,墨子在科學技術領域中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麵的。墨子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關於“倍”、“平”、“同長”、“中”、“圜”、“正方形”、“矩”、“直線”等一係列數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墨子還給出了應用三點共線來測高和測遠的數學命題,漢以後弩機上的瞄準器“望山”也是據此發明的。此外,墨子還對十進位值製進行了論述。中國早在商代就已經比較普遍地應用了十進製記數法,墨子則是對位值製概念進行總結和闡述的第一個科學家。他明確指出,在不同位數上的數碼,其數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數位上,一小於五,而在不同的數位上,一可多於五。這是因為在同一數位上(個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當一處於較高的數位上時,則反過來一包含了五.十進製的發明,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中所說:“商代的數字係統是比古巴比倫和古埃及同一時代的字體更為先進、更為科學的”,“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製,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

墨子對物理學有精深的研究。他關於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到力學、光學、聲學等分支,給出了不少物理學概念的定義,並有不少重大的發現,總結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學定理。墨子為探討光與影的關係,並進行了著名的小孔成像實驗。他明確指出,光是直線傳播的,物體通過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這是因為光線經過物體再穿過小孔時,由於光的直線傳播,物體上方成像於下,物體下部成像於上,故所成的像為倒像。他還探討了影像的大小與物體的斜正、光源的遠近的關係,指出物斜或光源遠則影長細,物正或光源近則影短粗,如果是反射光,則影形成於物與光源之間。墨子還對平麵鏡、凹麵鏡、凸麵鏡等進行了相當係統的研究,得出了幾何光學的一係列基本原理。墨子還對聲音的傳播進行過研究,發現井和罌有放大聲音的作用,並加以巧妙地利用。

墨子是一個精通機械製造的大家。他曾花費了3年的時間,精心研製出一種能夠飛行的木鳥。他又是一個製造車輛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時間內造出載重30石的車子。他所造的車子運行迅速又省力,且經久耐用,為當時的人們所讚賞。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幾乎諳熟了當時各種兵器、機械和工程建築的製造技術,並有不少創造。在《墨子》一書中的“備城門”、“備水”、“備穴”、“備蛾”、“迎敵祠”、“雜守”等篇中,他詳細地介紹和闡述了城門的懸門結構,城門和城內外各種防禦設施的構造,弩、桔槔和各種攻守器械的製造工藝,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構築技術。他所論及的這些器械和設施,對後世的軍事活動有著很大的影響。

墨子思想中保存有較多的宗教思想的影響。他承認天有意誌和鬼神的存在,以天誌為其全部思想的最後依據,認為天和鬼神都賞善罰惡。這是他思想中落後和錯誤的方麵。但他又反對天命思想,認為人與禽獸的區別就在於禽獸以羽毛為衣,水草為食,不必耕織,衣食已足;人則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突出強調了一切要依靠人自己的努力。他還提出衡量人們言行是非的三個標準:上古聖王的經驗,百姓耳目之實和符合國家人民之利。這都是有價值的思想。

名人名言

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不急,非士無與慮國。

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

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聖王法之。

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國之具也。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心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

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頁惡之;害人者,人亦從而害之。

孟子:推行“仁政”的儒家亞聖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生於公元前372年,鄒國人。孟子一生以宣傳孔子儒家的仁道學說為已任,他遊說諸侯,聚徒講學,著述言說,他一生的政治活動和學術思想對儒學的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被後世統治者尊封為“亞聖”。

孟子名軻,約公元前372年出生於鄒(今山東鄒縣),是魯國公族孟孫氏的後代。孟子3歲時喪父,他在母親的撫育下度過了少年時代。

孟子的母親有見識又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她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著名的孟母三遷成為後世傳頌的故事。據說,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墓地附近。墓地裏每天都有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這裏挖墳掘土。孟子覺得特有意思,也常學著他們的樣子拿著小鐵鍬挖土坑玩。孟母一心想使兒子成為好讀書、有學問的人,她感到這個環境實在不利於孩子成長,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行商坐賈高聲叫賣,炫耀著各自的商品。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閑逛,對商人的叫賣聲很感興趣,每天都學著他們的樣子,隨便抓起一樣東西在那裏喊叫、喧鬧。這種環境對孩子更沒有什麼好影響了,於是孟母又把家搬到學宮附近居住。學宮是國家興辦的教育機構,聚集著很多有學問、懂禮儀的讀書人。在學宮文化氣氛的熏陶下,孟子也整天在家讀書演禮。孟母看到這種情況,知道選對了地方,非常高興,就在這裏定居了下來。

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並不用功,見此情景,孟母很是焦急。有一次,孟子從學堂回來,孟母正在織布。孟母問:“你近來學習怎麼樣?”“還跟以前一樣不好不壞。”孟子洋洋得意地說。孟母很生氣,舉起一把刀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織的布割斷了,心裏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連忙問母親出了什麼事。孟母語重心長地說:“學習就跟織布一樣,布斷了再接不起來,學習不時時用功,不常常溫故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從此,孟子牢記母親的話,起早貪黑,刻苦攻讀。

大約在十五六歲時,孟子離開鄒國,到魯國求學。魯國是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家鄉,這裏儒學發達。學習中,孟子對孔子的思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立誌畢生從事儒家學說的研究。孔子有個孫子名叫子思,是當時的儒學大師。孟子對子思非常崇拜,但當時子思已經去世,於是孟子就拜子思的門人為師。

孟子後來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被稱為“聖人”,孟子則被稱為“亞聖”。他繼承孔子的“仁”學,但拋棄了維護周禮的內容。孟子把“仁”學發展成為包括政治、思想、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的政治綱領。他認為隻有實行“仁政”才是治國之本。所謂“仁政”就是在政治上反對兼並戰爭,要求統治者尊賢用能;經濟上減輕賦稅和製民之產;教育方麵興辦學校,加強教育。孟子一直在為他的“仁政”理想四處奔波。孟子還認為長年的兼並戰爭是造成人民生活困苦和各種禍亂的根源,他主張“法先王,行仁政”以緩和階級矛盾;他認為要想使人民安居樂業,必須減少繁重的賦稅,把耕地和房宅基地分給農民使用;他認為國君隻有重視賢才,讓傑出的人都有官位,天下的賢士才會高興而來,為國富民強出謀獻策;他認為應加強儒家道德觀念教育,使人們懂得忠、孝、義、信的道理,養成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忠於長上,辦事誠實的品德。

孟子研究的是王道政治,他的學說不單是用來教育子弟的,更重要的是用來為當時的政治服務的。因此,孟子一生都積極參予政治活動,總想在哪一個國家貫徹他的王道政治。孟子一生也都在與各種“邪說”作鬥爭,或著書批駁,或直接辯準,為捍衛儒家的學說而不懈的努力。

孟子在40歲之前,主要活動是為門徒講學和為鄒、魯等小國出謀獻策。後來,他的門徒日益增多,孟子的影響也日愈擴大。雖然鄒、魯等小國的國君對孟子言聽計從,但他畢竟是小國寡民,不能左右天下局勢,於是孟子就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在孟子所到的各大國中,齊國的齊威王一心想用武力統一天下;魏國的梁惠王一心想用戰爭報仇雪恨;齊宣王一心想爭霸天下,講稱霸天下的道理時他有興趣,講到具體措施,就沒興趣了。孟子一心想把他的“仁政”推行天下,但是,靠弱小的國家是推廣不開的,大國又沒人願意采納他的主張。

公元前331年在政治生活中落魄不得誌的孟子回到了他的故鄉鄒國,結束了十幾年的周遊生活。這年他已62歲,從此以後,他不再遠足,除了從事他人生三樂之一的講學之外,全部精力用在著書立說上。孟子和他的學生整理《詩》、《書》等儒家典籍,總結一生的思想活動,潛心著書立說。所編《孟子》一書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性善論”是“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孟子認為人本性天生是善的,人生來就有憐憫同情之心,羞恥憎惡之心,憑這種心來推行“仁政”,治理天下就是極容易的事了。

孟子還主張“與民同樂”、“民貴君輕”。他認為在人民、國家、君主三者的關係中,人民最重要,取得天下的根本在於人民的擁護。

孟子主張積極進取,對事業鍥而不舍。他認為,有所為就好比挖井,必須堅持不懈,半途而廢就會一事無成。

孟子還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論點,他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在儒家學說中形成了一個唯心主義的理論體係。即使如此,孟子的思想一直在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中閃爍著熠熠光輝。

名人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荀子:“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