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巾幗紅顏(2)(1 / 3)

夫禮緣人情而立,製因時事而為。

以色事人不能久之。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君子雖殞,善名不滅;朋友不信,則交易絕。

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

楊貴妃:凋謝於宮廷鬥爭的傾國紅顏

楊貴妃(719-756年),本名楊玉環,字太真,原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生於蜀郡(今四川成都)。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與西施、王昭君、貂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楊貴妃出身於一個官宦家庭。她的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朝初年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曾任蜀州(四川崇州)司戶,叔父楊玄璬擔任過河南府土曹。

楊貴妃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在她10歲左右父親便去世了,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璬家,後來又遷往永樂(山西永濟)。楊貴妃自小學習音律,能歌善舞,姿色超群。一次唐玄宗的女兒鹹宜公主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鹹陽公主的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唐玄宗在就下詔冊立楊貴妃為壽王妃。婚後,兩人十分恩愛,生活甜美異常,而這時唐玄宗並沒有見到楊玉環。唐玄宗李隆基,在其祖輩的基業上,經過一番勵精圖治,使唐朝的社會經濟繼續呈現繁榮的局麵,到他執政中期,唐朝達到了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在歌舞升平的太平世界下,唐玄宗為自己的文治武功所陶醉,將年號開元改為天寶,每日笙歌宴樂,追求享樂起來。

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由於得病不治去世,玄宗因此鬱鬱寡歡。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薦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兒媳楊玉環。唐玄宗見到楊玉環後,立即被她的姿色深深迷住了,決定將楊貴妃納為己有。這時楊貴妃納已經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5年了。

為了避人耳目,唐玄宗在迎娶楊貴妃時做了一番表麵文章,先是打著孝順的旗號,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下詔令楊玉環出家做道士,並賜道號“太真”,命令楊玉環搬出了壽王府,住進了太真宮。然後,他又將大臣韋昭訓的女兒許配給壽王李瑁,並冊立為妃,以此來安撫壽王。五年之後,楊玉環守戒期滿,唐玄宗便下詔讓楊玉環還俗,並接入宮中,正式冊封為貴妃。

這件事情自然給壽王李瑁以深重的傷害,但搶走愛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隻能敢怒不敢言。對此,唐朝詩人李商隱曾在詩歌《驪山有感·詠楊妃》中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嗬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此詩說明了當時唐玄宗搶走兒媳婦後,壽王李瑁的鬱悶和唐玄宗的尷尬。然而楊玉環實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為了得到她一切都不顧了,由此也可見楊貴妃的迷人之處。另外,唐朝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開放的朝代,采取了兼容並包的文化政策,各種外來風俗在大唐落地開花,封建倫理等級製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這樣做並沒有引來太大的反對。

唐玄宗極其寵愛楊貴妃,將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連她的親戚朋友都提拔為重要官員,由朝廷俸祿供奉起來。楊貴妃有三位姐姐,都有天姿國色,也應召入宮,分別被封為韓國夫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每月各贈脂粉費10萬錢。楊玉環的義兄楊國忠也受到重用,官封至左相之位。

楊貴妃得到唐玄宗的寵幸,百官也競相對其行獻媚巴結之能事,一時成為一種風氣,以至於民間有“不重生男重生女”說法。楊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自執鞭,貴妃的織繡工就有700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升官。楊貴妃愛食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杜枚有詩雲:“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楊貴妃不僅有傾國傾城之貌,而且藝術稟賦很高。她精通音律,擅長歌舞,並彈得一手好琵琶,其音樂才華在曆代後妃中鮮見。而玄宗也有同樣的愛好,對曲樂、舞蹈都頗有研究,不少貴族子弟在長安梨園都曾受過他的訓練。唐玄宗曾組建過“宮廷樂隊”,選拔子弟300人,宮女數百人,招呼他們作指導。這樣一位很有才情的“藝術”帝王,對於有傾國之貌且能歌善舞的楊貴妃自然是寵愛有加。據說有一次,玄宗倡議用內地的樂器配合西域傳來的5種樂器開一場演奏會,貴妃積極應和。當時貴妃懷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輕歌曼舞,晝夜不息。對此,大詩人白居易有詩為證:“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楊玉環還是個擊磬高手,她演奏時“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聲,雖梨園弟子,莫能及之”。唐玄宗為討得美人歡心,特意令人以藍田綠玉精琢為磬,並飾以金鈿珠翠,珍貴無比。

楊貴妃聰明伶俐,善解人意,深得玄宗的歡心。唐玄宗自娶了楊貴後,將她視為自己的藝術知音和精神伴侶,他說道,“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楊貴妃得到專寵後,使得“六宮粉黛無顏色”,當時宮中稱她為娘子,一切待遇也都是皇後級別。李隆基從此不早朝,與楊玉環日日遊宴,天天歌舞,時常在宮中探究音律,鸞鳳和鳴。他倆到李隆基創辦的梨園,也就是演藝班子裏去演習。梨園弟子為皇帝和貴妃表演各種舞蹈和參軍戲、角抵戲。胡人安祿山學過舞蹈,一次到長安朝覲時,趁唐明皇和楊貴妃玩得高興時趕到梨園,表演了拿手的胡旋舞,贏得皇帝和貴妃的青睞和讚歎。安祿山抓住楊貴妃口中的一個讚詞,不失時機地認楊玉環為幹娘,在唐明皇的促成下,楊貴妃認了這個義子。

春暖花開,唐明皇和楊貴妃便到驪山踏青。為了討楊貴妃的歡心,唐玄宗還把驪山旁邊的華清溫泉大加擴充,改為華清宮,不時地帶著楊玉環和楊氏姐妹去那裏玩樂,唐玄宗就坐在涼台上飲酒聽樂,讓宮女服侍貴妃洗澡,看美人出浴。從742年至756年的14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43次之多。白居易的《長恨歌》曾提到此事:“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唐明皇有三宮六院,他偶爾也去別的妃子處。一日楊玉環與唐明皇約好在百花亭飲宴,誰知唐明皇中途駕轉西宮梅妃處,楊玉環隻得一人在百花亭獨飲,酩酊大醉,趁醉發泄苦悶和不滿。他在太監的啟發下,她割下一縷青絲,托高力士捎給唐明皇,以表心跡。唐明皇收到楊貴妃的青絲,特地去探望貴妃。時值七月初七,楊玉環到長生殿對月乞巧,以雙手在金盆中捧月,並傾訴她對唐明皇的思念,對純潔和永恒愛情的追求。唐明皇趕到長生殿,在楊玉環身後聽聞,大為感動。於是二人重歸於好,對天盟誓。適逢嶺南新鮮荔枝送到,楊玉環更加笑逐顏開。唐明皇在荔枝宴上擊羯鼓,為楊玉環表演自己的絕活。楊玉環也以自己新創的盤舞回報。這就是“貴妃醉酒”的來曆。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起兵造反,沉迷於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倉皇逃離長安,西去成都。途經馬嵬坡,右龍武軍(禁軍)將軍陳玄禮等六軍(白居易所言“六軍”當為北衙禁軍——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和左右神武軍,但玄宗朝其實隻有左右羽林軍和左右龍武軍四軍)將士認為楊家禍國殃民,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左右羽林軍和左右龍武軍又不肯前行,說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之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貴妃死時,年38歲。757年,唐軍收複長安,安史之亂平息,李隆基自成都回到長安。經過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而衰,唐玄宗下野,立太子為皇。他曾密令遷葬楊貴妃,現在位於陝西興平市的楊貴妃墓,隻是楊貴妃的衣冠塚,占地3000平方米,墓側有李商隱、白居易、林則徐等曆代詩碑。

楊貴妃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中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一位美女,也是我國在世界範圍內影響最大的一位後妃。關於楊貴妃的評價問題,後人褒貶不一。意見分歧主要在於,有人認為楊貴妃以色取寵,使唐明皇沉溺女色,朝政日非,是誤國亂政的禍水;有人認為將國之興衰歸罪於“女禍”是傳統偏見,楊貴妃充當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是一個令人同情的人物;有人指出楊玉環是一個值得稱讚的人物,她對愛情堅貞,在當時不合理的婚姻製度下具有進步性。也有人說,評價楊貴妃要一分為二,“惑君”而使國政荒亂固然有她一份責任,但在兵變之中逼迫自縊身亡的結局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同情,因此她是一個令人反感又令人同情的複雜人物。不論如何,楊貴妃還是一個悲劇人物,她的浮沉身世和悲慘結局是讓後人長歎不己的。

李清照:艱難玉成的婉約詞派宗師

李清照(1084—1151年),號易安居士,是詩、詞、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長的,成就最高的還是詞,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李清照的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由於家庭的影響,李清照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文采出眾。

李清照18歲時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趙父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後李清照和趙明誠兩人情投意合,相敬如賓,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李清照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趙明誠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陽節,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載,趙明誠接到詞後,歎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隻三句絕佳。”趙問是哪三句,陸答:“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嚐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了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飄流異地,多年搜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給她帶來沉痛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後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趙明誠胸懷滿腔熱血,可卻出師未捷身先死,第二年死於建康(今南京),這給李清照增添了難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時,張汝州為騙取李清照錢財,趁虛而入,對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當時無依無靠,便頂世俗之風嫁給張汝州。婚後,二人發現自己都受到了欺騙,張汝州發現李清照並沒有自己預想中的家財萬貫,而李清照也發現了張汝州的虛情假意,甚至到後來的拳腳相加。不久,李清照發現張汝州的官職來源於行賄,便狀告張汝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妻子告發丈夫,即使印證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獄之苦。李清照入獄後,由於家人收買了獄卒,入獄九天便被釋放,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結束。

目睹了國破家亡、經受了親人死別、蒙受了情感挫折的李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誌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她強烈的愛國情感,她積極主張北伐收複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還寫過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諷徽宗父子的喪權辱國,意思表達得痛快淋漓,表達對宋王朝的憤恨。多年的背井離鄉,她那顆已經殘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汙詬渲染,受到了更嚴重的殘害。她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飄泊,最後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是婉約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人物。她善於把強烈的感情熔鑄在藝術形象裏,造成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她還善於從描繪一段情節、一個思想曲折中,顯示出感人的意境來。李清照的詞語言既淺顯自然,又新奇魂麗,富於表現力,而且音節和諧,流轉如珠,富有音樂美。她的詞用典不多,卻善於運用口語、市井俗語,使詞寫得明白而家常。

李清照經曆了南北分裂之亂,她的詞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的題材,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如《如夢令》中描寫惜春憐花的感情:“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她的構思新穎,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體怨詞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篇抒發詞人盼望丈夫來信的心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後期的詞則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傷情調,表達了她對故國、舊事的深情眷戀。如《聲聲慢》上篇表現詞人“尋尋覓覓”,又無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環境中獨自傷心的神態。下片觸景生情、悲秋自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全詞語言簡明、節奏急促,情調淒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樂》由“元宵佳節”引起感傷,追懷往日的“中州盛日”,全詞流露出對國家變故、昔樂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後來宋末詞人劉晨翁讀此詞不禁“為之淚下”。

一般說來,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特色在於芳馨俊逸,表現出了婦女敏銳纖細的感覺,而且在表達方麵往往用白描之筆,真切而且自然。至於其晚期的作品,則可以分為兩種成就:一種仍保有前期的婦女的敏銳纖細的感覺,隻不過在意境上較早期作品顯得沉鬱悲涼了;又一種則突破了婦女的情意和感覺的限製,而在意境上達到了非常健舉超逸的境界。

李清照的文學創作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對後世影響較大,在詞壇中獨樹一幟,稱為“易安體”。

名人名言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黃道婆:“衣被天下”的棉紡織革新家